钟建民:苏联灭亡东欧演变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

2025-07-06 08:22:39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钟建民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在6月29日交流时,有位叫“地平线”网友说:“钟老师的理论和观点令人受益匪浅,国内也出过不少探索东欧巨变的作品,本文总结的必然和偶然感觉较牵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圆满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即有卓越的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掌权,实现了从产权公有到劳权公有的转变。如果没有的话这些国家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对此问题,我在这里作一个简要的回答。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三个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简要地归纳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产权制度模式,也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资产者当家做主+按资分配模式,可以简称为产权私有制模式。也可以称为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或资本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可以简要地归纳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劳权制度模式,也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当家做主+按劳分配模式,可以简称为劳权公有制模式。也可以称为消费价值生产方式或工本生产方式。

  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苏联所建立的生产模式,习惯上称为苏联模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国家为产权主体)模式,性质上是半资本主义(产权制度)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模式,是一种介于产权私有制与劳权公有制之间的中间模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旧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起过渡作用的过渡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作用是使掌握了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完成工业化进程,从而形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生产力基础。因此,这种过渡生产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工业化时期是适合的。而当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之后,这种过渡经济模式就需要进一步向劳权公有制模式转变,从而形成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只有劳权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真正建立并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才有真正的经济基础,才能形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

  对十月革命之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事实上其社会主义革命进程至少有三个阶段:

  1,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推翻剥削阶级,建立劳动阶级专政的国家体制;

  2,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制度,通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整体运用,快速积累资金,实现工业化,形成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

  3,实现产权公有制到劳权公有制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形成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的实质与两个方向

  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改革,本质上应该是以实现从产权公有制模式到劳权公有制模式的根本转变为基本目标。只有完成了这一基本目标,随后再进行政治体制的规范化和形成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主义革命进程才真正接近于完成。但是,苏联人由于局限于产权误区和工资误区,在改革中并没有把经济体制向劳权公有制模式推进,反而是向产权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转变。这是退回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在性质上不是改革,而是改制,或者说是打着改革的名义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私有制社会,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公有制社会。从产权公有制的苏联模式出发,向前走,就是保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然后用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 劳权制度,取代原来的产权制度,形成劳权公有制模式,这叫改革,实际上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即建立劳权公有制的生产模式;相反,如果从产权公有制的苏联模式向后走,保持产权制度,改变公有制,那就倒退到产权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事实上,苏联人的所谓改革,实质上是改制,最终走上了改变公有制,适应产权要求的改制做法。

  从产权公有制向劳权公有制的转变,本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深层调整,这一过程必然面临三重核心矛盾:

  1,所有制实现形式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衔接问题

  苏联模式下的国家产权制度,虽实现了生产资料名义上的公有,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参与度与决策权相对有限。改革需打破“国家代理”的单一模式,探索劳动者直接参与管理的实现形式,如建立职工持股会、行业劳动者协会等新型组织载体,使“生产资料公有制”真正转化为“劳动者对生产过程的实际控制权”。这既需要理论突破——重新诠释“公有制”的现代内涵,也需要制度创新——构建劳动者参与决策的法律框架与操作流程。

  2,分配制度转型中的公平与效率平衡

  产权制度下的分配逻辑仍带有“按资分配”的残余(如国家作为“虚拟资本所有者”获取剩余价值),而劳权公有制要求彻底转向“劳动贡献主导的分配体系”。这需要重构价值衡量标准:一方面通过劳动量化技术(如岗位价值评估、绩效积分体系)实现按劳分配的精准化;另一方面建立社会劳动再平衡机制(如累进式劳动税、公共福利基金),避免因劳动者能力差异导致的贫富分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正是向劳权分配过渡的阶段性探索。

  3,意识形态革新与制度实践的协同性

  劳权公有制的建立不仅是经济模式的转变,更需文化意识形态的根本革新。苏联解体的教训表明,当产权制度与劳权理念脱节时,旧有的“官本位”思想、特权阶层意识会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当社会主义国家不能突破产权和工资制两个误区,在改革中选择的不是用劳权公有制模式取代产权公有制模式,反而是用产权私有制模式取代产权公有制模式时,这一方向性的错误导致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就具有必然性了。

  在斯大林之后的苏联,缺少社会主义政治家则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的偶然性原因。赫鲁晓夫一上台即大反斯大林,这不论是对苏联还是对社会主义阵营,都是一种自残式的做法,因为他对社会主义国家和阵营的存在起到了从思想上进行瓦解的作用。在斯大林之后的几十年中的领导人,没有一个是社会主义政治家,这是一种偶然情况,当然也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的偶然性原因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是低智商的政治人物,有着政治家的野心却没有政治家的能力,而且幼稚到希望靠敌对的美国来扶持其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结果是把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弄没了。

  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的基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没有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他们走到了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阶段,在完成了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之后,在需要他们用劳权制度取代产权制度的时候,这些国家的所谓改革却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大门口回了头,回到了产权私有制的道路上去了。

  在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之后,社会主义国家仍然保持产权公有制模式,同时又改变计划管理的经济体制,那产权公有制模式就会从一种过渡经济模式转变为一种过时的、失控的病态公有制模式。

  在计划管理体制下,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公有制模式,因为有计划体制的约束作用,不容易产生腐败;而在市场体制下仍然保留产权公有制模式,其管理人员完全有可能公权私用,从而形成层出不穷的腐败。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走回头路,用产权私有制取代产权公有制模式,在世界上参与市场竞争,大概率会沦落为西方国家的打工经济;新生的私有经济与老牌帝国主义的私有制经济是难以竞争的。一方面原有的公有制优势被抛弃,另一方面新的私有制经济又难以与西方国家的成熟私有制经济进行竞争。这是和平演变的国家必然遭遇的结果。

四,苏联东欧剧变的深层教训与启示

  苏联东欧国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完成从产权公有制向劳权公有制的质变,反而陷入双重困境:

  制度半拉子化:保留了国家产权制度的框架,却引入市场化竞争,导致官僚特权与资本力量结合,形成“权贵资本主义”;

  意识形态真空化:否定苏联模式的同时,未能构建适应劳权制度的新意识形态,最终被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瓦解。

  这启示我们: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整体变革”。以南斯拉夫“工人自治”实践为例,其虽尝试劳动者管理企业,但缺乏全国性制度协同,最终因市场割裂与宏观调控失效走向解体。这表明,劳权公有制的建立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有机统一——既要通过国家力量打破旧有利益格局,又要激发劳动者的主体性创造适合本国国情的实现形式。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主义国家要么奋勇向前,要么成为新的落后国家,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甚至国家灭亡,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文/钟建民,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原载个人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