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生日重温总设计师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断
——建党104周年有感
党的104岁生日马上到了,不由想起总书记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现在自上而下都在喊不忘初心,但当前最应该坚持初心的就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因为总书记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坚持“改革开放的初心”,就是坚持学习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关于改革开放初衷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精辟论断,这是回击某些人打着改革开放旗号搞西化渗透的关键,也是杜绝历史虚无主义和公知挥舞改革开放大棒乱扣帽子的重要一招。本文主要学习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断。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有篇《邓小平关于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五个论断及其现实意义》详尽论述了关系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前途的根本性问题的改革的性质和方向,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总设计师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我们搞改革开放,要有两手:一手搞改革开放,一手搞‘四个坚持’、反对错误思想倾向”五个著名论断,提示重温这些论断,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特别是有助于澄清一些曲解和误解;有助于透彻理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论断;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噪音杂音的错误实质,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
本文摘录了部分主要内容:
1、关于改革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是总设计师关于我国改革性质的重要论断,主要运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对改革的性质和意义侧重从改善生产关系的层面作了界定,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改革,绝不是要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充分发挥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是说,改革不是笼统地什么都要改,而是要坚持“改”与“不改”的辩证统一,改什么、不改什么,要具体分析。
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以往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具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总设计师要求“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不可能一建立就完美无缺,尽管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就,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由此可见:我国的改革不是要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总设计师不仅强调“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3页),还明确改革“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1页)。显然,始终坚持并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改革应该始终坚持的根本前提,是把“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作为我国改革性质定位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脱离了这一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制度都不存在了,何谈“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任何脱离、损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做法,都是有违改革本意和初衷的。
2、改革方向。
“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则是总设计师在明确改革社会主义性质基础上,又明确规定了我国的改革方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方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全盘西化的主张。
在坚持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上,总设计师的态度是明确的、坚决的、一贯的。他反复强调,无论怎么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前提,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防止改革“走向资本主义”。对那些打着拥护改革幌子企图改变中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既定方向、引导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邓小平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
最突出的是,早在改革之初的1979年3月,就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具有针对性的是,针对脱离社会制度、抽象地宣传“现代化”的主张,反复强调,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空谈什么“现代化”。
1980年1月他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以反问的形式指出“难道我们能够不坚持社会主义吗?不坚持社会主义,还有什么安定团结,还有什么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6页)。
1985年3月7日他更加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此后不久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
1987年2月18日他又针对性很强提醒全党“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38、204页)。
这几段论述的核心意思就是,我们改革开放要实现现代化,前面必须有“社会主义”的定语,而不能不讲社会主义,“搞别的现代化”。
最振聋发聩的是,总设计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全盘西化,就是“打着拥护开放、改革的旗帜,想把中国引导到搞资本主义。这种右的倾向不是真正拥护改革、开放政策,是要改变我们社会的性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9页)。
最经典的概括是,总设计师1990年7月3日对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性作了凝练概括“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7页),也就是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本质上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方向的大前提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发展好的问题,而决不是抛弃社会主义制度、脱离社会主义方向,另起炉灶走邪路。
最蕴含深刻哲理的是,总设计师以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事实为依据,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是没有前途的”,“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对于中国来说,“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是个要害”等重要论断,并指出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切身体会、反复实验、多方比较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9、195、326、311页),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否定党的领导,中国就必然出现历史的倒退,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就必然要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靠流血牺牲、勇于斗争赢得的人民共和国,靠艰苦奋斗、不懈探索赢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就会轻易丢掉。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个道理已经得到证明,将来还会得到证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1、195页)。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总设计师还高瞻远瞩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他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从长远说,最终是过渡到共产主义”,“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116页)。
3、两个基本原则。
总设计师反复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明确后,该如何确保改革不会走向邪路、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呢?总设计师提出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此外还有几个相近的论断:“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149、111、138页)。这几个论断虽然在具体文字表述上不尽相同,但核心意思是一致的,就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两条根本原则。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维护我国国家性质的必然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抛弃了公有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就会丧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会发生改变。因此,每每谈到改革开放中发展个体经济和外资企业,总设计师总是不忘强调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他指出:“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49页)。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涉及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分配制度和社会公平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和体现。关于富裕问题,邓小平一方面主张,应该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同时他又特别强调,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要带动未富起来的人和地区,最终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关于共同富裕之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邓小平提出过许多论断:“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5、123、265、172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的原则”,“社会主义的一个含义就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253、1312页),“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364页)。总设计师在这些论断中分别使用了“根本目标”、“特点”、“原则”、“含义”、“目的”、“优越性”等词语,从不同侧面界定了共同富裕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他始终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将其看作社会主义相比于资本主义的最大优越性,看作社会主义要实现的一个根本目标,看作社会主义应该始终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
尤其需要认真学习的是,总设计师在正面阐述共同富裕重要性的同时,还多次强调,要高度警惕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特别要注意避免两极分化。他多次讲,每走一步都要注意不使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也就是要走全国各地区、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全国人民“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4页);他还讲“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24、1356—1357页)。这些反面提醒,更突显了坚持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可以说,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程中,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这两条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才能使我国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稳步前进。任何动摇、放弃这两条根本原则的做法,都会使改革脱离正确方向、走向邪路(以上全部摘自《邓小平关于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五个论断及其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17-08-24,来源党的文献)。
关键是总设计师还提出警示。为保证改革开放的健康有序进行,确保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邓小平同志提前就提出了检验改革开放成败的十个如果,以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改革开放之名将中国引入歧途。现在让我们重温一下总设计师的十个如果:
1、“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富裕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
2、“如果按照现在开放的办法,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几千美元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说归公有”。(《在中顾委三次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1页)。
3、“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4、“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5、“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4页)
6、“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的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8页)
7、“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人均四千美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四千美元,特别是中国人口多,如果那时十五亿人口,人均达到四千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六万亿美元……就表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5页)
8、“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来说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9页)
9、“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
10、“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使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这十个“如果”,是“总设计师”最后阶段“设计”为中国留下的最深沉的声音,堪称邓小平理论中颇具基础地位的一个理论板块。他的这一系列理论假设,绝不是不着边际的空洞的政治预言,而是他从自己丰富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生发出来的未来式忧患,是他从自己深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内存中提炼出来的警钟式恒言,是他从自己生前最后一段时光对中国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打磨出来的望远式洞悉。我们要深化改革,要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就必须经常回想这些警示,不能出现他担心的十个“如果”,才能保持改革的道路方向。(参自《朱卫华:小平同志的十个“如果”——“理论创新”绕不过去的话题》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求是网《【理响中国】邓小平同志与改革开放》(2024-08-23来源党建网)也非常明确指出,邓小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改革开放,首先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他在1978年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要改革,鲜明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为进一步明确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指出,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后表述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为避免对“革命”一词的误解,他特别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也就是说,这场“革命”不是要革社会主义的命,“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党和人民也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文章特别指出,对于实行改革开放,一些人表现出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认为改革开放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然而,铁一般的事实是:邓小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搞活了社会主义,壮大了社会主义,发展了社会主义。党和人民也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照妖镜,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神怪小说(如《西游记》)所描写的一种宝镜,能照出妖魔的原形,现代用于比喻能识别坏人的依据和方法。照妖镜照的对象是具有魔法的妖魔,经过伪装后仅凭肉眼无法辨别,但在照妖镜的魔力下一照,就只能原形毕露。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断和设计,就是辨别是否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照妖镜,拿起这个照妖镜,就能使打着改革开放旗号搞西化的原形毕露。
比如总设计师反复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要革社会主义的命”这个改革的根本目的,而现在一些人就是要革社会主义的命,就是要西化、私有化,不是偏离了总设计师设计的路线吗?总设计师语重心长提出“改革的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的‘三权鼎立’、‘多党制’,不能搞自由化”的“四个不能”,一些人拼命鼓吹西方,学习西方,甚至要改掉“四个不能”,不是背离改革开放初衷吗?总设计师一直要求“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现在一些人要完全抛开这两条基本原则,谁提公有制为主体,谁提共同富裕,就攻击谁“极左”,就拿反对改革大棒打谁,如此彻头彻尾把改革当作私有化挡箭牌,不应该拿这个照妖镜好好照一照吗?这就是我们重新学习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关于改革开放设计的真谛,也是我们重温改革开放初心使命的关键所在。
【文/侯立虹,中国社科院经济规律研究会会员,中国社科院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