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离开了土地的农民,又怎么成为主角?

2025-07-03 15:49:12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钟建民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有篇《别再把集体经济当成大锅饭》(全然四季 2025-07-02 11:23)帖子,谈到:“但现在的新型集体经济,玩法已经彻底变了。它是在市场里游泳,而不是在计划里划船。土地这些资源是集体的没错,但农民成了主角,是真正的产权所有者。你可以选择入股合作社,像股东一样参与决策,年底拿分红。不想干了,也能按规矩退出。关键的区别在于,人成了目的,而不是工具。以前是为了给工业化积累资本,现在是为了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在这位网友看来,农民成为了真正的产权所有者,也就成了主角。

但事实是,农民要真正成为独立的产权所有者,那土地就必须实行农民的个体所有制。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条件下,单个的农民就不能作为真正的产权所有者存在。因此,认为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就不是主体,而现在的农民是主角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一,我国农业生产集体化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在建国之前,土地的农民个体所有制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这几千年中,农民事实上都是独立的产权所有者,都是主角。为什么建国之后,我国要在农村开展合作化运动,实现由农民的个体生产走向集体生产的根本转变呢?

  在1949年我国解放时,以分工与协作相结合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出封建社会生产方式所没有的巨大优越性,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发展了几百年时间,相比于这些资本主义强国,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方式已经落后了西方国家太多时间,迫切需要改变我国原始的小农生产方式,迫切需要实现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到工业化国家的根本转变的基本目标。

  我国农业的合作化和集体化运动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和发展的。

  1,在土地改革后,虽然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村中出现了土地买卖、租借、贫富分化等现象,部分农民雇工、收买土地,而另一部分人则出卖土地,旧社会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有延续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农村必然会重复几千年的两极分化的循环。只有走农业集体化道路,才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障向共产主义道路前进,避免农村两极分化,符合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愿望。

  2,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在传统社会,劳动力投入已接近极限,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力难以显著提高农业产量,满足不了当时我国人口增长和实现工业化的需要。只有全面改善土、肥、水、种、密、保、管等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才可能进一步增产。在当时工业化尚未实现、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农业集体化,能够在农闲时节组织集体劳动,兴修水利、改良耕地等基础设施,还能通过积累剩余支持工业发展,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化肥使用创造条件。

  3,任何一个农业大国要实现工业化,初期都需要从农村提取剩余产品,积累初始资金。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而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农业集体化一方面可降低国家与小农之间的交易成本,避免私商对粮食价格的炒作和控制,使国家能稳定收购农产品;另一方面,可在集体内部相对平均地分配剩余,在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同时,保障农民基本生存,维持农村稳定。

  4,农业集体化不仅仅是为了农业生产,还旨在让农民组织起来办工商业,摆脱单一农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在工业和国家财政尚不能充分支持农村的情况下,集体组织可以举办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救灾等公共事业,发挥社会保障功能,抵御自然风险。

二,农业集体生产条件下农民有没有成为主角?

  这位网友在帖子的开头谈到“很多人一听集体经济,心里就咯噔一下,想起了几十年前的人民公社。那时候是政社合一,生产队统一安排,种什么、怎么种、收成都不是农民自己能决定的。个人没有生产资料,更别提经营自由,说白了就是集体里的一个劳动力,挣的是工分。”

  在人民公社条件下,生产队社员的确是一个劳动力。但同时也是集体生产的利益主体——即生产队结果的直接承受者。在生产队条件下的社员是有两重身份的:作为生产主体,社员可以通过社员大会的形式,决定生产队的重大事项和主要管理人员——队委会成员和队长的任免,可以凭借工分的多少参与粮食和现金的分配。也就是说,社员在生产队中,既有劳动管理权,又有劳动分配权,这是社员作为一个劳动者所具有的完整的劳动所有权;作为一个劳动力提供者,社员需要服从生产队的统一安排,做好相关的各种农活。因此,人民公社的社员,它是作为独立的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具有完整的劳动所有权。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生产主体不是什么产权所有者,而是劳权所有者。社会主义所以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正是为了消灭剥削——当然要消灭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大家在产权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消灭剥削制度的基础。因此,社会主义生产的主角,叫做劳权所有者或劳动所有者,社会主义的主角是主体劳动者,他们的权利表现为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权利,表现为按劳分配的权利,而不是什么产权所有者。

  产权所有者是资产者,产权就是资产者当家做主的权利要求,当一个劳动者追求什么产权所有者时,实际上他就陷入了资产阶级的陷阱中去了。

  私有制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所有制形式,与这种制度相匹配的是产权制度;

  相反,公有制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所有制形式,与这种制度相匹配的是劳权制度。

  一个农民要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体,要成为主角,除了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外,还要建立劳权制度。而人民公社体制正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

三,农民作为主角在公社时期和在承包户时期的区别是什么?

  在改革或改制之后,农村的土地依然是集体的。不同的是由农民的集体生产方式转变为个体生产方式。

  从集体生产条件下的农民到个体生产条件下的农民,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1,农民的生产主体地位没有发生变化,人民公社时期农民是主角,承包户之后当然也是主角。两者的区别在于在集体生产条件下,农民的劳动管理权要通过社员大会的形式来体现,农民的劳动分配权要通过工分制的分配方式来体现;而在承包户的条件下,农民是自己管理自己,生产结果也由自己直接承担。这与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是主角,股东也是主角,只是股东作为主角的权利要通过股东大会的方式和股利分配方式来体现的道理是一样的。

  2,农民的责任性、积极性和科学性的区别。农业生产需要农民的生产责任性,生产积极性和生产科学性,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有一个几乎是普遍的看法是,改革后由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责任性和积极性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在原始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体力投入的情况下,生产责任性和积极性起着较大的作用;但在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的责任性和积极性方面所起作用相对降低,相反,生产科学性的作用地位却相对重要。很显然,分户种植条件下的的农民生产科学性是远不如生产队时期。在生产队时期的农村是不可能出现耕地抛荒现象的,但在承包责任制的环境下,且发生了日益严重的耕地抛荒现象,恰好说明了在市场化条件下的个体生产方式在发展农业和农村上的局限性。

  3,农民从不自由到自由、再到不自由的变化。在改革之后,农民先由不自由的社员变为自由的个体农民,然后又由自由的农民变成不自由的打工人。在集体经济条件下,所有集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相关的纪律要求,服从统一调度。这是现代化生产的一般要求。但是,经历了二千多年个体生产的农民,过惯了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农耕生活,对人民公社有约束的集体生产,许多人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感。因此,分田到户后感到了一种“解放”。但是,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条件下,农民个体生产方式完全不适应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个体生产的劣势尽显。随着农资价格不断上升,随着人民公社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供给的消失,农民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而种田则变得本多利少,农业收入完全应付不了迅速上涨的生活成本,于是,农民只得走上一条外出打工之路。生产队干活需要服从队干部安排,不自由;到工厂打螺丝同样要受工头的监督,更要受厂纪厂规的约束,更不自由!在当今社会中,作为真正的生产主体,其实都是不自由的:即使你是一个小小的店主,你也要守好你的店;即使你是个大企业的老板,你也需要满足企业正常运行对主要管理者的各种要求,也是不自由的。只有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才是自由的。因为一无所有,所以自由。有一位网友总结得很到位:生活保证没自由,自由没有生产保证,总结得非常到位。

  4,从主体劳动者到雇佣劳动者的变化。农民无论是在人民公社时期还是在承包户时期,都是作为生产主体,作为主角存在的。但是,当他们到工厂打螺丝时,就由主体劳动者转变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了。“农民工”真正是“一个劳动力”。最典型的例子,如南街村的外来员工与本村员工,作为雇佣劳动者与主体劳动者的区别十分明显:同样是拿一份工资,外来员工不享受或较少享受本村集体福利,而村内员工享有本村集体的各项福利。在这里,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员作为主体劳动者与农民工作为雇佣劳动者的性质差别明显而又非常具体,主角和配角的区别非常突出。

  5,农民生存和发展状态的变化。从集体生产到个体生产,农民是自由了。但自由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农民在得到自由时,也失去了相应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譬如,原来哪种几块钱就可以让孩子上学一个学期,几块钱就可以看一个病,还有即使有二、三个儿子,也不用怕找不到儿媳妇等等。人民公社解体,意味着农民失去了一种依靠,失去一种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集体生产的最大好处是土地、生产资料及劳动力的整体运用,使农民具有全面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而且可以农业、副、工多种产业全面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公共服务事业。因此,集体生产方式不仅仅适用于过渡经济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更需要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集体生产方式。但是,恰恰是在开始市场化的改革开始时,我们放弃了集体生产方式。当一个农民靠农业生产难以维持其家庭的正常生活需要时,表明了这种生产方式的破产。而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转难以维持,说明了农村家庭的破产。当农民纷纷外出寻找打工机会时,事实上,农民的个体生产方式已经过时。在这里的根本变化,就是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消失。过去,社员一对夫妇抚养四、五个孩子,农民一家变成二、三家的农村兴旺的发展状态,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一个农村青年,想要正常地找对象、结婚,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奢望。

四,离开了土地的农民,又怎么成为主角?

  这位网友认为“现在搞得好的村子,都是把专业合作社玩明白了。他们搞规模化种植养殖,成本降下来了。还往下游走,搞农产品加工,开直播卖货,把产业链的利润都抓在手里。 这种模式不是谁都能学,得有好的带头人,有独特的资源,还要村民们心齐,地方上也要给支持。所以,发展的核心是激活人,而不是把人捆起来。方向是让合作社更像一个现代企业,有管理、有监督,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绝不能动摇。”

  现在的问题是,农村年轻的人,能够外出打工的人,或者说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余下的都是一些妇幼老小。在农民劳动力主体离开了农业的情况下,又如何让农民唱主角呢?

  当前,40、50后为代表的传统农民当前正处于自理能力逐步丧失、需要通过家庭子女来完成养老的阶段,60、70后逐步进入60岁,面临超龄农民工被清退问题,80后一代则是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但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人,如何增强家庭福利政策支持他们应对“一老一小”是核心问题,至于90、00后们,其出生、成长似乎与农村无关,是否还认为自己是农民都成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又怎么成为主角?

  “……,总以为努力有回报,几十年奔波把幸福寻找,最后却只剩下穷困潦倒。现在的我们渐渐变老,有个名字叫社会边角料。作为顶梁柱,挣得却太少,想要退休时间还太早,生活的苦啊,我们慢慢熬,谁让我们无依靠,……”这段歌词正是当下农民工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城市留不住,乡下呆不了,几十年打工,仍然是上着天,下不着地,离开了土地的农民,又如何成为主角呢?

  关联阅读:

  集体所有制,农民有没有支配权?

  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为什么要弃农打工?

  农民现在的穷与过去的穷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农民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

  是集体还是单干使农民失去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文/钟建民,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原载个人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