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头条上看到一篇讨论人民公社体制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谈到:“人民公社体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土地、农具归集体所有,农民无支配权。”
这个说法是很荒唐的。
一、人民公社为啥当年要搞?其实是被逼出来的“抱团取暖”
现在有些人总爱挑人民公社的毛病,但得先看看当年的情况有多难!20世纪50年代时,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发展了几百年,而中国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烂摊子里爬出来,工业基础几乎是零,农民还在靠牛耕手种的“小农经济”单打独斗。
那时候闹个旱灾涝灾,一家一户根本扛不住,轻则卖牛卖地,重则逃荒要饭(想想旧社会的“流民图”)。但人民公社把大家聚成“生产队”,就像凑钱合伙买保险——一起修水渠(比如河南红旗渠)、一起买拖拉机、一起囤粮食备荒年,再穷的村子也能“抱团取暖”,不至于饿死人。
集体经济还有个关键作用:当时国家要搞工业化,城市工人要吃饭、工厂要原料,全靠农民集体种粮交公粮。要是各家各户自己种自己的地,国家根本收不上来足够的粮食,工业化也就卡死了。这就好比家里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总得全家勒紧裤腰带一起攒钱,道理是一样的。
二、说“农民没支配权”?这纯属没搞懂“集体”到底是啥
很多人一听说“土地归集体”,就以为农民啥都说了不算,这完全是误解!打个比方: - 生产队就像个“农村合作社”,土地和农具是全体社员(也就是所有农民)一起凑的“份子钱”,怎么用这些东西,不是队长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大家开“社员大会”投票决定。比如河北有个“穷棒子社”,从23户发展到83户,种什么作物、养多少牲口,都是社员一起讨论出来的,这难道不算“农民自己支配”?
国家确实会管点“大方向”,比如要求种够多少亩小麦,但剩下的地种棉花还是种果树,生产队自己能说了算(山西西沟村就靠种果树、搞编织赚了钱)。而且每年收了粮食,先交公粮,剩下的是留着买化肥(公积金)、给村里盖学校(公益金),还是分给大家,都得社员们一起商量,这和“自己家过日子算账”没啥区别。
再对比一下国营工厂:工厂是国家的,工人拿固定工资,赚多赚少和自己没关系;但生产队是农民自己的劳动“合作组织”,干得好就多分粮食,干不好就饿肚子,完全是“自己的日子自己过”,怎么能说“没支配权”呢?
三、为啥有人总爱挑集体的刺?因为“小农思想”根深蒂固
祖祖辈辈的农民过惯了“一家一户”的小日子,容易有两个误区:
觉得“支配权”就是“自己一个人说了算”:就像有人买了股票,不直接去工厂搬机器,就觉得“钱不是自己的”,但其实通过股东大会能分红、能投票选管理层,这才是现代“共有”的逻辑。生产队的“集体”不是“别人的”,而是所有社员“合起来的自己”。
一听说“集体劳动”就觉得“不自由”:但想想现在的农业合作社、大棚种植基地,不也是大家一起分工干活吗?荷兰农民靠合作社成了“欧洲粮仓”,以色列人在沙漠里靠集体农庄种出了蔬菜,事实证明“抱团”才能干大事,单干反而没出路。
还有人总说“人民公社没变化”,这更是瞎扯!一开始也走过“大锅饭”的弯路,后来改成“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再后来包产到户,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在调整。就像手机系统不断更新升级,不能因为“老版本有bug”就否定“智能手机本身是好东西”。
四、现在农村还能从“集体”里学啥?其实一直在用
别看现在不搞人民公社了,但“集体”的好处在实践的对比中优势越来越明显,有些做法也没有丢:
土地还是集体的,农民才有底气:要是土地私有化,早被开发商买走盖楼了,农民连养老的本钱都没了。现在搞“土地流转”,也是集体把土地租给企业,租金分给农民,这和当年“集体攒钱大家分”是一个道理。
该听国家的听国家,该自己干的自己干:比如种粮食要保产量(国家的要求),但种啥品种、怎么卖高价,农民可以自己搞电商、开农家乐,这就叫“大方向听指挥,小日子自己过”。
最后唠两句大实话 说“农民在人民公社没权”,就像说“股民在上市公司没权”一样可笑——你买了股票,难道要天天去工厂拧螺丝才算“有权”?集体的本质,就是把分散的力量聚起来办大事,让农民从“单打独斗的个体户”变成“有话语权的共同体”。 当然,人民公社也有不足,比如开头的“吃大锅饭”影响了积极性,这才有了后来的体制调整。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生产势孤力单,劣势明显,建国七十多年来的不同模式实践更使大家认识到当年“抱团取暖”的必要性,更不能用“小农思维”去否定“集体”这个现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说白了:集体不是束缚农民的“笼子”,而是农民自己搭起来的“大棚”——挡风遮雨时靠它,春暖花开时,它也在那儿默默撑腰呢。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