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常被笼罩在“兄弟阋墙”的悲情叙事中。这种情感虽可理解,却模糊了历史深处的真相——战争从来不只是军事对抗,更是社会力量在历史关口的选择与较量。
将解放战争简化为“自家人的内斗”,本质上抹杀了其中蕴含的阶级冲突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社会革命的时代便到来了。彼时的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买办资本与外国势力勾结窒息民族工业,这种深刻的社会矛盾,绝非“家庭不和”所能概括。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其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代表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政权,与代表工农大众根本利益的共产党之间,早已不是简单的政见分歧,而是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现。
战争的本质是两种中国命运的选择。一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延续,另一条是走向独立、民主的新中国。当一方致力于“耕者有其田”,另一方却在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当一方争取国家主权完整,另一方却依赖外援维持统治——这样的对立,岂是“兄弟矛盾”能够涵盖?列宁曾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解放战争正是解决这个根本问题的必然形式,是进步力量对腐朽统治的彻底否定。
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看,解放战争是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关键一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往往需要通过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解放战争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伟大跨越。这场战争催生的新中国,不仅使亿万被压迫人民获得解放,更开启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对此有过精辟论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伴随着阵痛,但这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必要代价。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分析,而非简单的情感投射。将解放战争视为“兄弟相残”,既忽视了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也低估了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更应当清晰地认识到:那场战争不是悲剧性的内耗,而是一个古老民族在追求解放与进步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凤凰涅槃。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新生命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剧烈的阵痛,但正是这种阵痛,孕育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