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物质世界之中,有了矛盾,有了差异,有了相反的方面,才有相反方面在统一体内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进而出现相反方面的变化、发展与统一体的变化、发展。毛泽东主席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研究军事科学,创造了军事辩证法。他的军事专著《论持久战》,包含十二对矛盾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完整贯穿了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学懂《论持久战》,就是学懂军事辩证法、学懂唯物辩证法。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论述了人认识和指导战争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回答了怎样认识与指导战争的问题。主席指出:研究战争问题,必须力求主观符合客观、认识符合实际——反对主观性。这是指导战争的基础。从调查中认识战争,在认识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指导战争、改变客观实际,这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关系。在认识战争的过程中要反对片面性,所以要全面看问题、多方面看问题:不仅要看一面,也要看其他和这一面相反的各个方面——这就是正确认识全局和局部的矛盾关系。人在指导战争的过程中,要在客观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一定条件下,这样的能动性实践在战役战斗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是战争中主观能动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关系。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论述了中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统一体之中的矛盾与中日两国内部的矛盾,进而得出了中国必胜、必不能速胜的结论。毛主席运用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对战争双方的矛盾关系、战争双方各自的内部矛盾做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日本,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矛盾两方面:暂时的、可以削弱的优势——国力强、工业国防强、暂时胜利;长期的、根本的劣势——帝国主义侵略战争、退步性、落后性、根本触犯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人民利益、国小、地狭、因与英美等反法西斯的帝国主义国家也存在矛盾而缺乏国际支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矛盾两方面:暂时的、可以克服的劣势——国力弱、武器差、暂时失败;长期的、根本的优势——存在进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军队、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与发动、国土广、人口多、与包括英美帝国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法西斯国家有此阶段共同利益——世界支持多。随着中日的矛盾斗争,日本的暂时优势会逐渐消失、根本劣势会逐渐扩大,中国的暂时劣势会逐渐消失、根本优势会逐渐扩大——最终中国战胜日本,但是,日本存在巨大暂时优势而且当时没有被削弱到彻底被其根本劣势压倒的地步——这需要中国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歼灭其有生力量,所以中国必胜不过不能速胜。毛主席对战争双方各自内部矛盾的分析和对战争双方矛盾的综合判断,对于分析战争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论述了抗日战争三阶段的矛盾与三种作战形式在不同阶段的矛盾地位,科学回答了抗日战争中我军作战形式问题。毛主席指出:抗日战争存在三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并存在三种作战形式——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在不同的阶段,三种作战形式在矛盾斗争中的地位会存在变化。战略防御阶段,日军大规模进攻,我军打运动战的机会多,所以我军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对准日军中的局部劣势兵力,争取运动中歼灭之。同时,我军还要打入敌后,在敌后农村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打开游击战争的局面。堡垒对堡垒、集中对集中、乞丐和龙王比宝的阵地消耗战,则力争避免,从而保存我军有生力量。随着我军运动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再加上敌占区被游击战争“釜底抽薪”,敌军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抗日战争进而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战略防御之中孕育战略相持、战略相持使我军避免了战略防御中的被动。随着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军的大规模进攻基本停止,各个作战形式在矛盾中的地位发生变化——游击战上升为相持阶段主要作战方式,运动战下降到次要的地位。随着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革命力量的发展,敌占区大片地区逐渐回到人民的怀抱,敌人逐渐处于劣势,我军逐渐获得优势地位,敌我逐渐实现在矛盾斗争中强弱地位的转化,从而使我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孕育了战略反攻阶段,而战略反攻阶段标志着抗战时期最为困难、长期、关键的战略相持阶段的结束。在战略反攻阶段,随着我军进攻的产生,大规模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运动战再次成为主要作战方式,游击战变为次要作战方式、阵地战随着我军武器装备加强而作用逐渐增强,但其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因为阵地对阵地的消耗战得不偿失,运动中迅速歼灭敌人痛快又稳妥。前一阶段孕育后一阶段、后一阶段根本不同于前一阶段、不同阶段主要作战方式不同,这就是作战阶段与作战方式的军事辩证法。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论述了抗日战争中敌我空间分布上的矛盾,绘制了“犬牙交错”的战争蓝图,科学回答了抗日战争中我军作战方向的问题。持久战三阶段的矛盾,是时间上的军事辩证法;“犬牙交错的战争”,是空间上的军事辩证法:敌人对我军战略进攻,是敌人对我军的战略包围;我军在战役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各路敌军,是我军对敌军战役上的包围;敌军对我正面战场进攻,是敌军对正面我军的包围;我军对敌军占领区发动游击战争,则是我军对敌占区的反包围;敌军对我敌后根据地的“围剿”是敌军对我敌后革命力量的包围,我军在敌后开辟的各个农村根据地相互配合、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则是我军对敌后敌军的反包围;敌人对中国的进攻,是敌人对我们的包围;中国联合世界上多数国家、一切反法西斯国家,则是我们对敌人的反包围——这就是包围和反包围的矛盾关系。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论述了战争与和平的矛盾,论述了革命战争为的是消灭战争的真理。主席指出:我们进行革命战争,为的就是最终消灭战争,而最终消灭战争的前提,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从而消除战争产生的社会根源。抗日战争是共产党领导的带有革命战争性质的战争,这一次战争虽然无法彻底消灭一切不平等,但是一切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战争的最终目标就是为推动社会进步、推动落后势力的灭亡、使人类向根本消灭战争成功迈进。共产党人领导的战争为的是最终消灭战争——这是其他阶级的军事理论家例如蒋百里、蒋介石、白崇禧等人根本说不出来也悟不到的。打仗为的是最终不打仗、作战为的是消灭战斗,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矛盾关系。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论述了战争与政治——政治路线、政治建军、人民政治动员之间的矛盾,正确解释了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指出——战争是人类社会出现私有财产、私有制以后,各阶级、民族、集团为了解决利益矛盾问题而斗争的最高形式。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运用战争这一最高形式,才能解决中日之间根本利益冲突。同时,政治又是战争的统帅——战争离不开最广泛的国内外抗日统一战线政治路线的引领。因为有了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政治路线,才能形成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倒性优势。战争也离不开政治建军——只有让战士们明白为什么打仗、启发战士们的斗争觉悟、用“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政治建军三大原则武装战士,才能给战士们带来战斗的最大积极性、主动性,正确处理战士和群众的关系,使我们的军队展现出得人民拥护、作战积极的不可战胜的革命军队的独特优势。战争离不开对人民的政治动员——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人类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与否,决定战争的胜负。这就是战争与政治的矛盾关系——政治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得不用战争解决,而战争需要政治作为统帅。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论述了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矛盾关系,创造了关于战争基本目的的军事辩证法理论。主席创造性的提出——战争的基本目的是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主席指出:消灭敌人是保存自己的主要手段、只有消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所以在这一对矛盾之中,消灭敌人为主;保存自己,就是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部分的暂时的牺牲为的也是保存自己的全局、主力,而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是消灭敌人的前提。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才能消灭敌人——这就是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的矛盾关系。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论述了战略上内线持久防御消耗战与外线速决进攻歼灭战的矛盾关系,论述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役战术上重视敌人”这一军事辩证法真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役战术上重视敌人”是主席战略思想的精髓。战略上藐视敌人,就是战略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敌人落后而我们进步、敌人不代表人民而我们代表人民,这就是战略上藐视敌人、以弱胜强的决心。战略上,敌强我弱,我军短期内根本无法取胜,所以我们需要在战略上向内线退却、不能贪图速胜,坚持逐渐消耗敌人,这就是战略上的内线持久防御消耗战。主动内线退却,因为“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战役上,由于敌人暂时的强大,为了战胜敌人,我军就要制造局部优势,实现局部的以多胜少、以强胜弱,所以要在战役上集中优势兵力外线出击、主动进攻并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就是战役上的外线速决进攻歼灭战。以大量的战役上的外线速决进攻歼灭战、大量战役上的以多胜少以强胜弱,实现战略上的以弱胜强、促成战略上的内线持久防御消耗战的胜利,从而逐渐积少成多、使我军战略上形成优势,最终根本打败敌人。这就是战略方针与战役方针、藐视敌人与重视敌人的矛盾关系——解放战争中的“十大军事原则”、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零敲牛皮糖”,都是老人家这一以弱胜强秘诀的新发展。“战略上藐视敌人,战役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战役战术上以强胜弱、以多胜少”,是我人民军队永远不能丢掉的制胜秘诀。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论述了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创造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思想。主席指出——主动权,就是军队行动自由权,这是“主动性,计划性,灵活性”这一矛盾关系中的主要方面。保持我军行动自由,就是“你打你的”、我不和你打,我主动撤退,让你打不着我;保持我军主动、实现敌军被动,还要通过“声东击西”“出其不意”等方式制造敌人的错觉,之后以我军的局部优势对准敌人的局部劣势,实现“我打我的”——这也是以弱胜强的秘诀。保证我军的主动性,是我们灵活使用兵力与制定作战计划的核心目标,而灵活使用兵力与制定作战计划,是实现我军主动性的前提,灵活性,也就是精心研究和侦察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的演变趋势、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灵活调整作战方针;计划性,也就是提前在大量调查研究、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前制定作战计划,并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其中战役战术计划特别是战术计划具有更大的多变性,战略计划具有相对稳定性。灵活性和计划性服务于主动性、为的是实现主动性,而主动性离不开灵活性和计划性——这就是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的矛盾关系。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论述了作战内容与作战形式的矛盾关系,特别强调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在我军作战中特殊重要地位。主席指出——我军作战的内容是歼灭战,也就是成建制的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我军实现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目标的基本形式,则是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采取迂回包围战术,能包围歼灭其全部就包围歼灭其全部、不能包围歼灭其全部就争取包围歼灭其大部、击溃其小部或包围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对于敌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消耗、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十个师,因为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才是对敌人的实质性打击。以形式上的运动战促成内容上的歼灭战,对敌人造成实质上的打击,这就是运动战和歼灭战、内容和形式的矛盾关系。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论述了敌人犯错误与我军对待敌人错误之间的矛盾关系,科学解释了什么是“乘敌之隙”。主席指出:敌人确实犯了错误,例如冒进、低估我们的力量、没有主要进攻方向、缺乏战略协同、歼灭战实施力度基本达到极限以至于包围多歼灭少、错失战机。这些都是我军可以利用的。但是我们看待敌人错误的时候,必须同时用矛盾思维认识到:敌人也在找我们的错误,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少犯错误,从而避免被敌人利用;同时,我们要注意通过我们自己正确的作战方针迷惑敌人、制造敌人的错误,而不是寄希望于敌人自己犯错——甚至我们要注意做最困难准备、将计划建立在敌人少犯错误的基础上。这就是敌人的错误与我们对待敌人错误的矛盾关系——敌人犯错误,我们可以利用,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我们利用敌人错误的同时,还要注意我们自己有没有可以被敌人利用的错误、注意我们自己制造敌人的错误、注意做好最困难的准备,甚至应该注意将我们的作战方针建立在这样最困难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增加我们在战争中胜利的可能性。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论述了决战与战争胜利的矛盾关系,科学回答了怎样看待“决战”的问题。主席指出:决战为了战争的胜利,但是带有冒险性的战略决战反而会导致战争的失败——所以,我军必须避免不利决战、坚持战役上的有利决战——在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阶段,敌强我弱形势没有根本改变,所以我军必须坚决反对战略决战,从而大量保护我军的有生力量;在战略反攻阶段,我们也坚决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反对冒险主义,只打有利条件下的战役决战、继续稳妥的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正确的决战有利于战争的胜利、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正确的战役决战;盲动的、冒险的战略决战不利于战争的胜利、反而会催动战争的失败——这就是决战与战争胜利的矛盾关系。
毛主席《论持久战》全文,贯穿了这十二对矛盾关系——真正读懂《论持久战》,就读懂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规律,并理解了唯物辩证法。“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内行内战资强虏,敌后敌前费运筹。唱罢凯歌来灞上,集中全力破石头。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论持久战》是全面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指导战争问题的科学军事著作,正如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所说:“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