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读书很少,但我喜欢文学。然而我认为我大概是某些人眼中很俗气、很酸腐的那种文学爱好者,因为我只读名著。最喜欢的当然是红色经典,《创业史》,《红旗谱》,《鲁迅文集》之类的;其次是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再次是外国名著。可是我对武侠、言情、网络小说却一点也不感冒,因此我就与那些“精通时事的人们”根本谈不到一块去了,也许这就是我之所以赶不上这个伟大时代潮流的原因吧。
2012年,中国的大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当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文学奖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概可以说是一个作家的最高殊荣了,况且又是我们中国的本土作家,按理说,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总该去拜读一下这样大作家的作品吧。但是我没有去读。莫言这个名字我很早就听说了,知道取材于他的小说的某某电影曾在国际上获过什么什么大奖,这应该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吧。然而我对这个作家的作品却有着免疫力。
记得在县城念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考试后学校放假我没有回家。晚上在街上闲逛,偶然在路边看到有旧书摊,就停了下来。随手拿了一本书翻看,因为当时闲得无聊,就读了起来。大概是本小说集吧,我翻到的一页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读的一段是讲抗日战争时期,一个痛恨日本侵略者的农民对日军驻地进行破坏,被日军逮捕后,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对农民施以酷刑,活剥了这个农民的皮。小说中的文字对行刑的过程描写得很是细致,并且是从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叙述的。然而从文字中却并不能看出作者对侵略者罪行的控诉与抨击,只是一种近乎变态的细致入微的自然主义描写。说实话,当时读了这段文字之后,我感到很恶心、不适。以前在我的印象中,文学都是对真善美的赞美和歌颂,对假丑恶的揭露和抨击,却从未见过这种对反人类的罪行若无其事地细致描绘的,这让我很难接受。我翻看了这篇小说的作者,叫莫言,于是我记住了这个名字。
后来在电视上看到这个叫莫言的作家了。矮胖、圆脸、头发稀疏。电视节目上是某位央视主持人采访这个作家。主持人问他,他的作品中为什么会有这种泯灭人性的行刑描写?记得莫言当时说,大意是中国的农民都是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要能大致温饱就会满足的。而抗日战争时期,这些农民能够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地奔赴抗日战场,肯定是受了很大的刺激了。因此,在他的小说中出现这样的违反人性的描写也还是必要的。当时听他这么一说,觉得也有他的道理吧。可是我总觉得有什么地方很不对味,我对这个作家和他的作品的反感并没有消除一点。
后来听闻这个作家的消息是在网络已很发达的时候了。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2005年前后。那时这位大作家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入围了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因此,这小说那时在网上很火。我也跟着风在网上看了一些片段。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以说这位大作家的禀性一点也没变。《檀香刑》这部小说中有更多的泯灭人性的行刑场面的描写,而且写的更细致,更“冷静”,更“自然主义”。我就纳闷了,这个作家怎么对反人性的恶心和恐怖这么痴迷、这么陶醉,这难道真的是小说“情节的需要”?还是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用意?要说是为了反映历史和政治的残酷,大概未必就一定要这么来写吧!况且,他的描写冷静而漠然,未见任何对邪恶残酷势力的抨击、鞭挞,那么他这么描写究竟有何用处,是何居心?难道只是为了满足一些人群变态、猎奇的心理,博人眼球,赚得知名度?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除了说明这样的作家无耻、低俗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如果是这样,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外国文学奖项倒不用去管它,这样的作家的这样的作品竟能入围我们国家的最高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这真的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今天,在“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上看到了一篇评说莫言和其作品的文章,关于莫言作品中的泯灭人性的描写,其中有这样几段评论文字:
《檀香刑》中,作者将三次酷刑详尽描写,又将“残忍”这一概念推到了常人可以忍受的顶峰。
尤其是在《杰作》一章,作者用极为冷静的笔调,详绘了刽子手赵甲对爱国壮士钱雄飞执行凌迟的全过程——仿佛是作者自身在进行自我满足,将自己代入了笔下的刽子手、对爱国志士痛下杀手……
他借刽子手赵甲之口说道:“起码是在这一刻,自已是至高无上的,我不是我,我是皇上皇太后的代表,我是大清朝的法律之手!”
读了这几段文字,我觉得我大概知道了这个作家究竟是哪里不对味了,并且我对这个作家从反感变成了憎恶、鄙视。总之,这种作家的所谓作品谁愿意看谁看去,我是不愿意浪费哪怕一点点时间去翻一下的!
【文/雨凡,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