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025-10-24 16:52:15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钟建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在讨论《工分收入与工资收入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一文之后,陈廷湖说:

  “钟建民先生论述的劳权企业概念及原理基本上是清晰的,关键在于实操性。

  劳权企业努力把生产的产品全部卖出去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企业的投入通过市场价换产生了价格增量才是有意义的。在劳权企业推行工分制取代工资制,也就是用波动的工分取代稳定的工资,一旦出现一个产品都卖不出去的现象,工分对应劳动价值必然为负值,劳权企业如何兑付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呢?当然,这是极端情况。通常情况下,工分值的货币量也许对应的就是工资值的货币量。

  这里要讨论的是,劳权企业推行工资制是否必然违背了劳权理念,若工分制与工资制并行,即工资对应劳动力的价格,工分对应企业的收入增量(正负都有可能),是否更具有实操性呢?

  我认为,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劳权企业取消工资制,即不把劳动力变成商品,这样的企业是无法运行的,因为无法进行成本的核算,也就无法设定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工分制收入到手之前,谁来保障的劳动者的日常生活所需呢?”

  在这里,陈廷湖先生涉及到了这样几个问题:

  劳权企业在用工分制替代工资制之后,一旦出现产品实现不了销售的情况,劳动者的付出就得不到回报,怎么办?

  如果在劳权企业中同时采用工资制和工分制,是不是有实操性?

  在认为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劳动力不作为商品存在,企业无法运行。

  这几个都很现实的问题。

  在本文,我们先说一说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想都不用想就会回答:公有制啊。

  那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现公有制呢?

  因为公有制可以让劳动者当家做主,可以实现按劳分配。

  为什么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就可以当家做主呢?

  因为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第一个变化是消灭了人格化的、独立的资产所有者——资本家、地主、股东等等,它使所有人都成为了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

  在公有制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是权利相同的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这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呢?

  那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和其它人联合起来,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从根本上消除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必要性。既然大家都是资产所有者,都有权利用公有资产结合自己劳动来获得报酬,自然也不需要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了。

  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力已经主体化了,即属于他自己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为什么说“在改变了的环境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它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那是因为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独立的、个性的资产所有者,同时也消除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在公有制条件下只有劳动者,是以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且他们的权利要求也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的要求。这种权利要求是与他们为集体提供的劳动量的多少来确定定的。

  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了产权生存的基础,从而也消除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必要性,而消除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基础和条件,自然也就消除了资本生产方式的基础的条件。没有了商品化的劳动力,也就没有了雇佣劳动者,也就不存在剩余劳动,那货币自然也转化不了资本,于是,资产者、产权要求及资本生产方式也就同时消失了。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及达到共同富裕,就是通过实现公有制、同时建立劳权制度实现的。

  那社会主义到底又是如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呢?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灭了地主、资本家及股东等等,消除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没有了资产者,没有了产权生存的基础,当然也就不再需要产权制度;

  2,公有制的实现使大家都成为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从而使每个人都可以与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通过自己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基础的条件。而没有了劳动力商品化,货币自然也不可能转化为资本,从而资本生产方式也自然消失了;

  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作为剥削者的资产者,消除了作为剥削制度的产权制度,消除了作为剥削的资本生产方式,当然也就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

  3,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从而使公有制企业只存在劳动者,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同时由于公有制的实现消除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为体现劳动投入差别,实现按劳分配提供了现实可能。而按劳分配,既包括了按照个人劳动量差别进行个人收入的分配,也包括满足劳动者各种公共需要的项目扣除。当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在满足劳动者公共需要方面自然就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范围上和服务会形成更广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果当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囊括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方面,那么,真正的共同富裕自然也就实现了。周家庄、南街村等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变化,向我们展示了在按劳分配条件下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途径和条件。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除了这上面3句话之外,还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句。在这里,我们也来说说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什么意思,又是如何实现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要解放生产力呢?

  因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生产是由资本家或其它资产者主导的,他们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使他们占有的资产不断增殖,从而满足他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欲。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劳动者只是被当作工具来使用。这种生产力越是发展,劳动者被剥削的程度就越严重。因此,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把劳动者从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要打破旧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消除产权制度,从而消除使劳动者成为雇佣工人的环境和条件,使劳动者真正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当家做主并实现按劳分配。这就是解放生产力本来涵义。

  那社会主义为什么又能够发展生产力呢?

  因为社会主义打破了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成了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满足自己个人需要和公共需要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以扩大、丰富和提高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这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消费价值生产力。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工人只是满足资产者资产增殖,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的。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只有少数资产者——资本家或股东等有发展经济的动力和省略,而广大的劳动群众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如那种传统的列车一样,是一、二个机车牵引着十几个车辆前行,最快也只能跑个160公里的速度。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消费价值生产,生产资料只是满足工人生活需要的手段,劳动者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来满足个人需要和公共需要。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每个生产者都是有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立劳权制度下的公有制经济,会有发展的充足的动力和活力。这就如高铁列车,不仅机车有强大的动力,即使每个车辆也自带动力,整个列车的机车和车辆形成合力,使列车轻松就能跑出300、400公里的速度。

  当我们说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时,它是包含了生产方式、政治体制和文化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基础。

  而当我们谈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区别时,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它从根本上消除了劳动者商品化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使劳动者成为了唯一的生产主体,使生产方式发生了从剩余价值生产到消费价值生产的根本转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是私有制导致的劳动力商品化,因为它消去了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可能性,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成为满足资产者对资产所有权的过程和形式;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原因是生产资料公有化,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化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消去了资产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前提和条件,这客观上为社会主义生产作为满足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过程和形式。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至今已经有170多年,十月革命开始的社会主义实践也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但是,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实现公有制的意义却依然没有走出产权的误区,他们根本没有弄懂,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意义在于消去资产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可能性,从而在经济上形成劳动者为主体的、满足劳动所有权要求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因为在认识公有制的问题上走不出产权的误区,结果是把公有制形成了少数精英和官办官管的事情,从而使公有制的运行和发展完全脱离了劳动者主体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利益要求!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