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罚单”频出
8.76亿元,这是今年三季度(7月至9月)银行业交出的罚没金额。
据监管数据披露,今年三季度银行业罚单规模呈现“量价齐升”态势,数量与金额同比均增加显著。
不仅如此,9月金融监管总局更是连续开出6张千万级“天价罚单”,这在过往监管动作中堪称罕见,其中华夏银行领衔。
千万罚单频出,透露出怎样的监管信号?

图/图虫创意
罚单倍增背后,重灾区在哪里?
根据企业预警通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银行监管处罚报告,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外管局及派出机构三季度针对银行机构及从业人员共计开出1826张罚单,其中机构751张、个人1075张,较二季度增长45.5%。
而上述罚单罚没金额共计8.76亿元,其中机构8.57亿元、个人0.18亿元,较二季度大增203.11%,单笔处罚力度大幅提升;体现在被罚单位数量上,共有413家银行受到处罚,较二季度增加60家。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2025年三季度银行业“量价齐升”的罚单态势,显示出监管正持续强化处罚约束机制,释放出金融监管既要“管住乱象”,又要“抓出实效”的明确信号。
“罚没金额近两倍增长,说明监管从‘整顿式监管’迈向‘制度化常态监管’,既在严惩典型违规行为,也在倒逼银行提升内控深度和合规经营意识。监管通过典型案例震慑市场,不仅杜绝‘踩红线’的侥幸心理,更引导银行回归金融本源、重构治理责任链条。”曾刚说道。
聚焦违规案由,信贷业务的违规问题最为突出。三季度银行信贷业务违规罚单数量达到722张,较上季度增加338张。
据金融科技机构中软融鑫的分析,从2025年三季度银行罚单处罚事由分布格局上来看,贷款业务以57.92%的绝对占比保持监管重点关注地位。
上海大学科技金融研究所执行所长孟添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信贷业务是银行业的核心支柱业务,具有“金额大、环节多、利益诱惑强”的特点,因此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基调下,监管对信贷业务严查的态度只增不减。
具体到行为层面,贷款管理不到位、贷款三查不尽职、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票据业务管理不到位、转嫁经营成本等都是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处罚要点。
有银行业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信贷链条长、环节多,包含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能成为“放水”的窗口;另外,贷款业务的风险是滞后的,当短期KPI与长期风险收益不对称,在唯规模论的框架下很容易铤而走险。
监管对相关责任人的追责也在加强,2025年三季度“双罚”已全面刚性化——除了对银行机构处以大额罚款外,对相关直接责任人也加大了处罚力度。
今年三季度,百万级以上大额罚单全部附带“警告+罚款/禁业”到人,实现“应罚尽罚”。这种具体到责任人的“穿透式”追责,有助于推动各岗位在业务流程中主动把控风险,而非依赖事后整改。
另一个趋势是,金融机构互联网展业违规的处罚越来越多,这体现出监管对金融科技与新兴业务的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三季度有15张罚单处罚互联网展业违规,环比二季度增加275%。处罚的违规行为包括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不审慎、互联网贷款管理不到位、未对互联网营销人员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互联网营销过程中合规管控不足等。
“特别是针对信贷投放、同业业务、反洗钱及消费者保护等领域,高频高额罚单反映出监管正从‘末端追责’转向‘源头防控’,以穿透式监管和科技化手段重塑金融秩序和风险边界。”曾刚强调。
千万级罚单频出,什么信号?
而深入洞察三季度的罚单结构,大额罚单频出成为监管提升强度的重要表现。三季度单笔罚单金额超过500万的罚单共有12张,是第二季度的4倍。
中软融鑫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三季度金融监管总局罚没金额延续“瀑布式分布”的核心特征。其中,三季度大额罚单的拉动效应显著增强,整体呈现“小额罚单保基数、大额罚单提强度”的结构。
严监管态势下,三季度的罚没总金额为年内最多,尤其今年9月千万级“天价罚单”频出——12张机构罚单,单张罚单金额从1120万元到8725万元不等,罚没金额约为2.87亿元;对比之下,今年1—8月其仅公示罚单2张,罚没金额约为0.28亿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罚单显示,2025年9月,华夏银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恒丰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信百信银行等6家机构均领到千万级罚单。
其中,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恒丰银行等3家股份制银行被罚没金额居前列,分别为8725万元、6670万元、6150万元。
这三张股份行的“天价罚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违规行为而言,三家银行均存在贷款、票据业务管理不审慎的问题。
此外,三家银行都涉及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的情况。华夏银行向监管部门报送的数据存在不准确、不完整问题;广发银行和恒丰银行也因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违法违规行为被罚。
在孟添看来,领受巨额罚单的银行应聚焦“制度重塑、数据合规、问责落地”三大维度,从制度、技术、执行等多维度系统性优化合规体系,补齐制度短板,打通关键领域全链条监管,强化“全员合规”意识。
“强监管的终极目标不是罚得更多,而是让违法成本确立‘硬边界’,推动银行业走向自觉、精准、稳健的高质量合规发展之路。”曾刚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华夏银行不仅领到了2025年至今金融业最大单笔处罚,而且对比自身来看,年内前三个季度被各级监管机构罚没总额已达1.05亿元,是2024年全年1996万元的约5倍。
而广发银行、恒丰银行则同为股份行之中唯二没有上市的银行。超过6000万元的“天价罚单”,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出二者面对的合规压力。
对广发银行而言,2025年9月的这张罚单在历史上排名第三。2017年12月,因侨兴债“萝卜章”事件,广发银行被原银保监会罚款7.22亿元;2020年其因贷款、票据、同业业务违规及监管数据问题,被罚没9283.06万元。
对恒丰银行而言,这是该行成立以来的第二高金额罚单。2017年12月,彼时原银保监会对其作出罚没合计1.67亿元的处罚。违规行为包括违规实施配股工作、安排企业代持股份、股东变更未报批、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超比例等17项问题。
而上述“千万罚单”涉及的银行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发生在2022—2023年期间,接到大额罚单的银行均公开称“诚恳接受处罚决定”“已全面落实整改问责”。
展望四季度及2026年,监管强度仍将延续,但重点将从“治乱象”转向“强内核”。
孟添指出,从监管逻辑来看,金融稳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而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其合规经营直接关系到系统性风险防控,因此“长牙带刺”的监管风格将持续,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罚没强度、问责深度不会减弱。
“未来监管方向或在三方面调整:一是强化穿透式监管,继续聚焦信用风险隐患、金融科技风控漏洞及跨行业资本违规输送;二是深化分类监管,对中小银行、城商行及村镇银行实施差异化合规标准;三是推动合规体系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曾刚补充。
参考资料
《三季度金融机构被罚没超10亿,四家机构收超6000万大额罚单》,2025-10-11,21世纪经济报道
《超1800张罚单警示风控漏洞 2025年第三季度银行机构及从业人员被罚没8.76亿元》,2025-10-16,金融投资报
作者:于盛梅(yushengmei1231@126.com)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