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共产党宣言》阅读的核心要点之一
在我的面前,放着一本颜色有点发黄的《共产党宣言》单行本。这是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由人民出版社在1949年出版的版本。
自高中毕业后,我养成了买书的习惯。外出办事,若有机会到镇上或城里去,新华书店是我必去的地方,而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书,自己都会买回来一读。但是,这本《宣言》却不是我自己买的,它本来是我父亲的。父亲在国企工作,他也有爱读书的习惯,我喜欢读书与我父亲常常有书带回来有关联。而这本《宣言》正是他从单位里带回来的书箱,还有《国家与革命》等书籍,在那个年代,国企工人读马列著作是很平常的事情。
这本《宣言》陪伴我已经有四十多年。四十多年来,我到底读过了多少遍,我自己也记不清。从青年时代到中年时代,再到现在,随着生活经历的不断丰富,对《宣言》的理解也在不断的深入。《宣言》是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奠基之作,虽然它的发表已经有170多年,但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之前,其阐述的基本原理是不会过时的。
本文想谈一谈通过阅读《宣言》形成对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主体的认识。
《共产党宣言》共有七篇序言,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标题是“资产者和无产者”。在这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劳资矛盾的展开中,论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一一无产者或劳动力所有者。
《共产党宣言》,作为宣言,可以把它当作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来看待。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实际上是讲明了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宣言》的第一部分,则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呢?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在资产者(资产阶级)和无产者(无产阶级)的基本矛盾的展开中进行论述的。
一, 资产者(资产阶级)从革命性到反动性。
相对于封建社会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进步性和革命性。
资产阶级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取代了旧的”。
但资产阶级社会它有一个特点,就是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
资产者的产生过程:从中世纪的奴隶中产生了初期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中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的空前高涨,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替代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过程。
资本主义产生之后,首先经历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从封建领主统治下的被压迫的等级,到公社里武装的自治团体、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与贵族相抗衡的势力,直到大工业时期成为代仪制国家里取得了独占的统治地位。
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过是管理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委员会。
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作用或进步性的表现:
它把一切封建的剥削形式变成了直接的、露骨的剥削方式,把一切利害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
它把一切似乎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变成了雇佣劳动者。
它把家庭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
资产阶级不断地使生产力不断更新,从而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不断更新。
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使乡村服从于城市。
资产阶级使生产资料、财产不断聚集,并必然地带来了政治的集中;
资产阶级用自由竞争及其相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取代了封建的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的反动性或过时性的表现:
1,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了。
2,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社会的武器,现在用来对准了自己。同时它还造就了使用这种武器的人一一工人阶级。
二,无产者的产生、发展与觉醒。
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过程。
资本越是发展,无产阶级也以同一速度发展。
机器的推广和分工的发展,使劳动者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性。
无产阶级不仅是资产阶级的奴隶,而且还受着机器和监工的奴役。
现代工业的发展使男工受到女工的排挤。
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地从居民队伍中得到补充。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过程。
从个别工人开始的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社会而进行的斗争。
从个别工人的斗争发展到阶级斗争。
工人由分散到集中,并因为交通的发达而达到团结。
旧社会的许多方面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
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个阶层抛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
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所有阶级中,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中间阶级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
流氓无产阶级甘心被收买,支干反动勾当。
无产阶级没有财产,家庭与资产阶级也毫无共同之处。
无产阶级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的斗争。
资产阶级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它的存在不再同社会相容了。
资产阶级,资本的生存条件就是雇佣劳动。而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了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的革命团结代替了由于互相竞争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掘墓人一一无产阶级。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即劳资矛盾的两个方面及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全面展开,分别从资产者和无产者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产生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这一结果。
三,劳动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理。
为什么会产生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处于劳资基本矛盾中的劳动者为什么是最革命的?他们的利益要求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学习《宣言》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对私有制的最初批判当然是从充满矛盾的短缺本身表现得最触目、最突出、最令人激愤的事实出发,即从贫穷困苦的事实出发。”
“无产阶级和富有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本身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世界产生的。问题在于这两个方面中的每一个方面在对立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确定地位。只宣布它们是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是不够的。
私有制,作为私有制来说,作为富有来说,不能不保持自身的存在,因而也就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对立面一一无产阶级的存在。这是对立的肯定方面,是得到自我满足的私有制。
相反地,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来说,不能不消灭自身,因而也不能不消灭制约着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一一私有制。这是对立的否定方面,是对立内部的不安,是已被消灭的并且正在消灭自身的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部分全面了叙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相互矛盾和相互斗争的过程,从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他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消灭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消灭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
在《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说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告诉我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同上书第39页)。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告诉了我们。他们把两种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征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特征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2),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3),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
(4),基于以上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a,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力产生根本转变:即由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到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转变;
b,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转变;
C,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由体现资产所有者权利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向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制度的转变;
d,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到社会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转变。
很显然,这四种转变是相互关联的。随着生产资料由资产阶级私有制转变为社会公有制的转变,自然也消灭了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自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生产也必须产生了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这些转变相适应,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产权制度向劳权制度转变。
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呢?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实现由生产资料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转变为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转变;与这个转变相适应,实现由满足资产增殖为目的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到满足工人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个转变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从资产所有者——资本家或股东的生产主体到劳动所有者——工人或劳动者为生产主体的根本转变,实现从体现资产所有权的权利要求到体现劳动所有权权利要求的根本转变。
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呢?
在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革命需要做到两个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上书第44页)。
什么是传统的观念:那就就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观念:包括生产力观念;生产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制度观念;文化观念等等。
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者当家做主,也就是谁有钱谁做主;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者当家做主。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实现从“谁有钱谁作主”转变为“谁劳动谁作主”的观念转变。
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按资分配,即生产成果按照投资者的资产量的多少进行收入分配,而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即生产成果是按照劳动者的劳动量差别进行分配。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实现从“资产所有”到“劳动所有”的观念转变。
“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主要是要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关系,即资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只占有自己劳动力,从而劳动者不得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实现。因此,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既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雇佣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在实践上正是要与这种所有制及关系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要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观念、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及制度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在提出了“两个决裂”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一步提出了一些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措施,并阐明了共产党人与其它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处理策略等。
在《宣言》的第四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行动中代表运动的未来”(同上书第17页、57页)。
学了《共产党宣言》,而不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的主体是劳动者,那说明你的书没有读进去;
讲社会主义革命,不讲劳动者,不把革命的基点放在依靠广大劳动群众的基础之上,那你就不可能真正取得革命的胜利;
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懂劳动者作为劳动所有者的特点,不知道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那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