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中的“武斗”事件,如同历史伤疤,很多人都不愿意揭开它。1968年6月,福建省福清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两派对立进一步恶化。1968年8月20日,已经掌握大权的“革派”,居然有人要炸毁位于海口公社塘头大队的“俞洪庆陵园”,引发对立派“八派”的强烈反弹,终于爆发了一场死伤惨重的“俞洪庆陵园”攻防战。
俞洪庆纪念陵园始建于1963年。1963年12月,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按照国家内务部发布的《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1950年12月11日)第六条规定,批复追认1963年6月年仅44岁、因战争年代旧伤复发不幸离世的上海中华烟厂党委书记俞洪庆为革命烈士。灵柩由上海运回故乡——福清县海口公社塘头大队安葬。当时中共福清县委、县人委按照烈士墓规格,建设“俞洪庆纪念陵园”。圆型墓室的前方是大块横式花岗岩墓碑,刻着时任中共福清县委副书记王建道的追悼词。墓碑两侧附近分别竖立石碑,上面刻着“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忠诚战士”。墓室后面是一座高耸的“俞洪庆纪念碑”。
塘头小学师生祭扫“俞洪庆烈士陵园”
俞洪庆纪念陵园的建设,与196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同派别的群众组织没有关联。但俞洪庆解放前是地下中共福清县委书记,而且经常驻在北区(时称阳下公社)福清县委旧址漈头村和革命基点村阳下村等地,所以“革派”把对以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为骨干的对立派“八派”的愤怒,发泄到俞洪庆身上。而俞洪庆胞弟俞昌樵(地下党员)、原县人委办公室主任,曾站队“革派”。
1968年8月20日,已经在新成立的“革命委员会”里掌握大权的“革派”,出动一百多人武装进攻塘头村,要炸毁俞洪庆陵园。消息传出后,“北区”阳下公社群众非常激愤,立即出动武装基干民兵120多人,取道企岭下,奔赴塘头村,保卫俞洪庆陵园。
保卫战打得非常激烈。进攻方“革派”和阻击方“八派”——阳下公社武装基干民兵,武器装备差别悬殊。“八派”主要武器是“老、破、旧”民兵军事训练用的步枪,进攻方“革派”却拥有轻重机枪和喷火器。战斗重点争夺通往俞洪庆陵园的路口——塘头村俞氏宗祠。阳下公社武装基干民兵据守祠堂阻击,“革派”人员用轻重机枪强攻。当年28岁青年民兵林朝祈就是参战者之一。
阳下街道北林村民林朝祈(1940年4月—— )
阳下公社武装基干民兵顽强坚守在俞氏宗祠,决不后退一步。林朝祈从战场的枪林弹雨中,听到断断续续的重机枪“嘡·嘡·嘡”枪声。“革派”武装人员无法越雷池一步,竟然放火烧掉了俞氏宗祠。参战的阳下公社武装基干民兵死伤惨重,死亡8人;其中北林大队参战5人,死亡1人。尸体抬回漈头村,放在“陈氏宗祠”(1934年中共福清县委诞生地和驻址)前面空地上,好多尸体被烧得面目全非,亲属无法辩认。
1968年8月围绕塘头“俞洪庆陵园”的武斗事件,《中共福清地方史大事记》(中共福清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2001年6月)记述:“8月20日 县城召开庆祝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并举行庆祝游行。是日下午,两派在海口公社塘头大队祠堂进行武斗,“革”派攻,“八”派守,造成死亡12人,重伤14人的严重后果。”
1969年初,支左部队换成6789部队,历史的天枰开始摆向公平。党的“九大”前后,福清县革委会进行“补台”(增补不同派别代表),两派群众在毛主席“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号召下,逐步消除派性,社会开始出现稳定祥和的新气象。
资料来源:
1)林朝祈老人口述。
2)《中共福清地方史大事记》(中共福清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2001年6月)
【文/方进枝,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