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明到了中晚期,交易中主要使用的是铜钱和白银,却不使用纸币。
其实,纸币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而明朝在朱元璋时期,朝廷就有发行了纸币——宝钞。为了让宝钞能够顺利流通,朱元璋还一度下令禁止使用白银和铜钱流通。
但朝廷的法令却难以推行,虽然不断有人因此丢掉了性命,但是宝钞的使用率仍然很低。究其原因,明朝在发行纸币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准备金,全凭朝廷信用,不断超发,导致宝钞急剧贬值。而且,当时旧的纸币换新还要支付3%的手续费。
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宝钞沦为废纸一张,丢弃在地上也无人拾取。
到了崇祯时期,财政极度紧张,于是有人建议再次发行纸币,以此来敛财。内阁大学士蒋德璟幽幽地说了一句:“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
当朝廷失去了公信力,发行的纸币就是一废纸。
02
1644年初,李自成大军向北京而来。崇祯让内阁大学士李建泰去征讨李自成,赏赐给他尚方宝剑,便宜从事。崇祯帝还亲自从京营挑选士兵跟随李建泰出行,但刚出城门,这些士卒就逃了大半。
李建泰带着人马到了广宗县,但县令和城中百姓却拒不开门,因为他们所见的明军,进城就是抢掠。
李建泰大怒,拿出尚方宝剑,进行攻城。
当朝廷失去了公信力,代表皇权的尚方宝剑连一县城都进不去。
03
李自成大军向北京而来,崇祯帝赶紧下令让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曹友义、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马岱、马科等将领率军勤王,但他们大多数都阳奉阴违,甚至有将领带着人马往南跑。
李自成大军到宣府之时,巡抚朱之冯就召集属下,要歃血死守,监军太监杜勋和总兵王承允则跪下来请求朱之冯带着大家投降。
当李自成的大军离宣府三十里的时候,杜勋等人就忙着前去迎接。朱之冯登上城楼,走到大炮之前,对着随从们大喊开炮,却无一人应答。朱之冯遂自己去点燃大炮,随从们竟然堵塞炮口,又从后面拖拽他,不让他发炮。
朱之冯痛哭道:没想到人心都已到如此地步了啊!
北京城内组织了京营10万人出城布防,李自成大军还没到,这些兵马就一哄而散,其中很大一部分加入了李自成的队伍。
而北京城内的士卒由于长期欠饷,又没有饭吃,饿得不行,北京的守城将领用鞭子抽打士卒,却没有任何士卒愿意作战。
李国桢只得无奈地对崇祯说:“守军不用命,鞭打一人起,很快又躺下了。”
崇祯没办法,就把几千名太监全部派上城墙去守城。
而最后打开城门投降的正是太监。
当朝廷失去了公信力,没有士卒愿意为他而战。
04
崇祯没钱的时候,就向官员和勋贵们求助,让他们出钱。
崇祯一次次地向功勋、权贵们要钱,但所得甚少,首辅陈演一分没出,国丈周奎出了12000两,王之心捐了1万两。太监王永柞、曹化淳共捐银5万,魏藻德捐银500两,总共所得不过20万两。
李自成在入城之后对官员进行拷饷。
而一些官员们也在夹棍之下,吐出了自己钱财。
比如首辅陈演交了4万两,而崇祯朝的时候,他一分钱没出。
大学士魏藻德,屡经拷掠,吐金银以万计。
翰林官孙从度,追银万两。
刑部尚书张忻,入银万两。
户部主事丁时学,进银13万。
锦衣卫骆养性,先输银3万。
宦官王之心,当时很多都说他是京城中的巨富,家中藏现银30万,李自成亲自审问,追出现银13万多两,以及众多的金银器皿。
而被拷饷银最多的是户部侍郎吴履中,从他这里追出黄金80万、银600万两。掌管户部,果然是捞钱不少。
对于李自成到底在北京城内搜集到了多少银两,彭孙贻记载时说约为七千万两:
“其所得金,大约侯家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贾十之二,共七千万两。宫中久已如洗,怀宗减膳,布衣,酒危器具之金银者尽充军炯,内努无数万之藏,贼淫刑所得,扬言获之大内,识者恨之。”
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不是官员们没钱,而是当朝廷失去了公信力,没人愿意为他出钱。
05
崇祯听说外城破了,赶紧召李国祯,率三大营护驾,太监直接告诉崇祯,这些兵已经全部溃散,并劝他快逃。
清晨,崇祯敲钟召集群臣,北京城内三千多名官员,无一人到场。
崇祯赶紧让人把太子送到国丈周奎家去,这个时刻也只能依靠血缘关系了,可是周奎这个外公却闭门不纳,太子最后被太监献给了李自成。
朝廷失去了公信力,血亲都是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