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国家,研究粒子物理的可以卖奶茶,研究火箭推进的可以摆地摊,研究心理学的——可以顺便研究自己为什么一边送外卖一边崩溃。
这不是段子,这是新闻。
这不是电影,这是我们活得比电影还抽象的现实。
北师大心理学硕士老范,毕业后干起了外卖,然后被媒体挖掘、平台包装、群众点评、互联网分流……最终,爆红。你看,在这个内卷的国度,你想成为网红不需要艳照门,也不需要唱跳rap,只需要高学历+底层职业+一点点痛感,就足够完成一次社会观念的“爆破式反向传播”。
媒体一通鼓捣,说什么“高学历骑手,知行合一”。
知与行的合一,大概是脑子和腿的合谋。
行胜于言,但言的流量更胜于行。
于是老范一边踩着外卖电驴,一边被全国网友评审了一番:有人点赞,有人心疼,有人挖苦,有人骂他“辱没斯文”。
而我,则在屏幕前笑出声来。
不是嘲笑他,而是笑这个国家的尴尬逻辑:我们鼓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一旦高学历去干了“低”职业,就恨不得罚他去面壁思过,最好加上一个“误人子弟罪”。
好家伙,读书是一种功德,劳动却成了原罪。
故事发展到高潮,是老范发了一条道歉视频。视频里的他眼神诚恳、声音低沉、表情凝重,比我小时候打碎碗被老妈审讯时还更像“犯了法”。
他说:“我担心我的行为会误导青少年,让他们觉得读书无用。”
然后他自罚自省,说要退出公众视野,说要反思学历价值,说要向全国家长致歉。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像个班主任在批评自己——“同学们,对不起,是我没写好作业。”
听到这,我心里堵得慌了。
我不理解:一个靠劳动谋生的硕士,凭什么要给社会下跪?
难道现在的“读书无用论”,不是靠就业市场一砖一瓦砌起来的?不是靠每年几百万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哭着排队建成的吗?现在竟然归咎到一个外卖骑手身上了?
这是社会的锅,却要个人背。
你送的不是外卖,是社会结构的耻辱盒饭。
我们不妨来拆一拆这出滑稽剧的剧本,从头到尾写满了“幻觉”。
【幻觉一:高学历就该有高回报】
这本来没错。毕竟考研如上香、读博如修仙,不图财图啥?
但现实呢?现实只给你两个字:实习。
企业管你叫什么?“未来人才储备”,听着像冷冻猪排。
于是,我们的“高质量打工人”标准如下:985起步,双语加持,会PPT、Excel、PS、Python、剪映、乃至C4D。
别问薪资,有“成长空间”就是最大的善意。
老范说,他曾试图找专业对口的心理咨询工作。但行业要“有3年以上实战经验”;咨询所只收“认证合格的专家”;平台要“年满35岁最好已婚有娃”。好嘛,刚毕业你嫌我嫩,等我成熟你嫌我老,最后我干脆拧开外卖箱,一路送到你心坎上。
所以我说,在这个就业市场里,学历不是入场券,是花钱买的“坐牢资格”。
【幻觉二:学历贬值是因为大家都在卷】
不对。不是“贬值”,是学历通货膨胀。
你考了研,我也考;你读博,我也读;等全中国都博士毕业,可能收快递的都得叫你“博士哥”。
以前,本科生叫“人才”;
后来,硕士叫“基础”;
现在,博士叫“起步”,博士后叫“打底”,再不济你还得考个编制当缓冲。
以至于,村口老刘家那个初中学历的孩子,被亲戚嘲笑得抬不起头,直到考上了街道办“协管员”,终于扬眉吐气——因为学历不重要,有编制才是爹。
【幻觉三:送外卖是资源浪费】
一听“硕士送外卖”,许多“中产焦虑体”就跳出来了:这不是教育失败吗?这不是社会滑坡吗?这是资源浪费啊!
我真想问问这些人,你口口声声“资源配置最优”,那你儿子要是考不上重点,是不是也算“基因资源浪费”?
你觉得老范“浪费学历”,可他觉得你“浪费同情”。
他没有虚度青春。他只是用一辆电动车,在城市里做社会心理实验:测一测你们对劳动者的刻薄程度,对学历的幻想深度,以及对体面与尊严的扭曲定义。
最讽刺的是,老范不是在社会中“失败”,而是在观念中“犯忌”。
这个国家已经习惯了一种“高学历神话”:
你读书就一定能改变命运;
你硕士博士必须端体面的饭碗;
你一旦沦为普通人,就等于背叛了知识。
结果是,我们制造了一群学历焦虑者:
家长逼孩子考研,为的是躲就业;
学生读了研,发现照样躲不过送外卖;
然后大家一边卷,一边怀疑人生,最后再一边羞辱老范,仿佛只要骂他,就能证明自己还“高人一等”。
多荒唐。
记得以前有句话叫“劳动最光荣”。后来我们把它改成了“劳动最廉价”。
小学课本里画的“小明放学帮妈妈卖菜”,到了现实世界里变成了“你敢卖菜,舆论就说你读书失败”。
教育部天天喊“劳动教育”,结果一个硕士真的劳动了,全网却要求他收回影响。
这不是教育的胜利,这是观念的荒诞。
老范没有羞辱知识,他只是在用行动补上教育系统漏讲的一课:劳动与尊严可以共存,学历和电动车并不冲突。
重要的是——你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学历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