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在公众号上看到《谈谈计划经济之害:计划经济最终会导致民生凋敝》一文。作者在文中提出,“计划经济最大的危害就是计划经济最终必定导致民生凋敝”。
其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计划经济无法避免资源浪费,以 “大炼钢铁”“节粮度荒”“打麻雀运动” 为例,指出国家计划失误造成了远超市场经济的资源浪费;二是主张经济计划难以做到 “科学”“合理”,因为消费者需求千差万别,无法被预先计划。
然而,作者在此陷入了一个重大误区,即把苏联模式的过渡经济模式错误地等同于计划经济。真正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按照马克思的设想,自十月革命以来,在实践中尚未出现。对一个现实中尚未存在的经济模式进行批判,本身就缺乏实际意义。
苏联模式的所谓 “计划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过渡经济模式。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后,由于工业化基础薄弱,需要构建以国家为主体的指令性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能够有效调动各类资源,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迅速积累资金,加速工业化进程,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奠定生产力基础。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在国家工业化时期建立的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公有制模式,都只是特定阶段的过渡形式。一旦国家实现工业化,这种模式便会退出历史舞台,被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即劳权公有制模式所取代。所以,将苏联模式的指令性经济体制当作计划经济来批判,体现出对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不同发展阶段的无知,以及对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理论的缺乏了解。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出了清晰阐释:“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由此可见,计划经济与按劳分配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离开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便无从谈起。而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至今尚未在现实中得以实现。
按劳分配,从根本上讲,是劳动者的权利诉求,只有在全面确立劳动所有权的条件下才能真正落实。苏联模式虽以公有制为基础,但由于产权制度的限制,无法充分体现劳动所有权,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因此,苏联模式的指令性经济并非马克思所定义的计划经济。苏联社会科学院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书》中提及的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的计划经济原则或规律,仅仅适用于过渡经济模式下的指令性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着本质区别。将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误解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一个广泛存在且影响深远的误区。
不仅苏联经济学家,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包括哈耶克在内,都将苏联模式的指令性经济视为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对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并加以批判,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对苏联模式作为过渡经济模式的本质缺乏深入理解。数十年来,将苏联模式的产权公有制经济模式错认作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一误区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全局性的影响。陷入其中的,既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者,也不乏资产阶级专家学者。而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方向单纯设定为建立市场经济,同样是受这一误区误导的结果。
为何在十月革命之后,尤其是在苏联数十年公有制经济实践的基础上,仍会形成如此广泛的计划经济误区?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认识不足,进而难以准确判断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阶段。
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洞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然而,这些理论对于习惯于传统思维的专家学者而言,理解起来颇具难度。社会主义强调劳动者当家作主,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当家作主意味着确立劳权主体地位,让工人成为生产的主导;按劳分配则要求体现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构建劳动阶级的法权体系。但近百年来,理论界始终未能形成劳动者主体观念(即劳动所有者观念)、劳动者权利观念(即劳动所有权观念),更缺乏对体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特点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工本观念等的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与资本主义相对应的生产方式,其以劳动者为主体、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性质和特点,长期以来未得到理论界的充分重视。
自十月革命胜利至今,社会主义实践已走过 100 多年的历程。但直至今日,理论界仍未形成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配的基本概念,如作为社会主义生产主体的劳动所有者、体现劳动者权利要求的劳动所有权,以及与之相关的工本观念、无产阶级法权观念、劳权制度等。由于缺乏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念,对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阶段认识模糊,简单地将苏联模式的过渡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进行不恰当对比,这正是国内外学者陷入误区的主要根源。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