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到百源新水的帖子(今日头条,2025-08-11 05:06),认为“人民公社,实质是我国农村社会制度的大改革、大实践。”“这个理想社会,如同一家人一样,即有分工,又有合作,即有长远发展目标,又有眼前利益的考虑。”“我们每一个人在人民公社生产队里,都能得到照顾,又都能发挥个人专长。”
人民公社的确是我国基本制度变革的伟大实践。但可惜的是,真正能够从理论上认为这个伟大实践,能够真正总结其经验教训的人实在太少。
新中国从1949年开始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到现在七十多年,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民的组织化、农村的合作化,人民公社的集体化,都做出了极其重大的历史贡献。人民公社20多年的时间,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余,也为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和公共服务达到了历史高度,在这一时期,农村教育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的兴修、农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等等,都得益于人民公社体制。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例,在70年代,联合国卫生署提出,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制度与合作医疗是全世界农村卫生工作的样板。农村消除了大规模的传染病和流行病,儿童的死亡率达到全世界最低,这些都是得益于中国农村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这一点,现在六十岁之上的,经历过农村的人是有切身感受的,村里的赤脚医生随叫随到,村民看病收费极低。这些体制方面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反而丧失了,导致在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出现大面积的倒退,到现在还是在补课。
“人民公社为改革开放的启动留下了坚持的基础和大量的历史遗产,比如社队企业的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民公社时期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支撑了中国的工业化,支撑了中国的现代化,也支撑了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人民公社对我国七十年发展的历史功绩是不容否定的。
为什么说人民公社是我国制度变革的伟大实践呢?
从本质上看,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是一种不同于资本生产方式的工本生产方式;是一种不同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1,如果我们把生产队模式与股份制比较一下,生产队就是典型的按劳分配企业,是体现了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权利要求的企业。
股份制是资产者的合资经营的企业,由于每个人投入企业的生产资料价值量不同,因而需要采用股份这种按资分配形式,来反映股东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量的差别,并在分配上和管理上体现这种差别。因此,股份制是较为科学的按资分配制度。股份制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在管理上它体现了“谁投资谁受益”的资产管理权的要求,在分配上体现了“谁投资谁受益”的资产分配权的要求。因此,股份制就是资产者当家作主和按资分配的制度。生产队是劳动者合作劳动的企业,它建立了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在管理上它体现了“谁劳动谁管理”的劳动管理权的要求,在分配上体现了“谁劳动谁受益”的劳动分配权的要求。因此,采用工分制的生产队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经典模式。
2,实行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模式本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其结果必然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优先增长。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这里的“共产主义”,我把它当作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词来理解和使用)。很显然,在股份制企业,在劳动力商品化(工人拿工资的)条件下,资产者是当然的生产主体,其生产过程就是满足股东资产增殖的要求;而在生产队,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是当然的生产主体,其生产过程就是满足社员或劳动者消费需要的过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前者是以资产增殖为目的,后者以工人消费需要满足为目的。“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分配模式,告诉我们,生产队已经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因为作为生产成果的不再是什么利润,而是消费价值量或消费品。在这一模式中,在“生产资料价值消耗补偿+劳动者公共需要价值量+劳动者个体需要价值量”的分配模式中,已经不再存在剩余价值或剩余劳动,而只有公共需要劳动与个体需要劳动的区别,这一模式难道不就是满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吗?
采用工分制的生产队模式就是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其结果必然是劳动者生存、发展能力的优先增长。
3,工分制是工本经营的典型形式,是由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主导经济发展的经济形式,人口快速增长是其特征体现。
股份制是现代资本经营的典型形式。资产者以股东所有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凭借个人持有的股份所占企业股份的比例而行使企业管理权和分配权。在这一过程中,持股比,即成为量化的资本存在形式。
工分制是工本经营的经典形式。劳动者以工分所有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凭借个人工分累计量占有生产队的工分总量的比例行使管理权和分配权。在这一过程中,工分比就是量化的工本存在形式。
在资本经营的生产方式中,经济发展的特征表现为资产的投入、增殖、再投入、再增殖,如此不断循环;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主导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劳动力的价值则处于相对下降的过程中;相反,在工本经营的生产方式中,经济发展的特征表现为劳动的投入、消费价值的形成、劳动的再投入和消费价值的再形成的不断循环,表现为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主导经济活动的发展,而生产资料价值却处于预定不变的状态。
资本经营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以资产的不断增殖为主导,而作为活劳动的人则处于被动的、辅助的地位;因此,必然地导致物统治人,导致两极分化,从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处于严重的不足状态,从而会引发周期性的危机。
工本经营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以劳动者消费需要的不断满足为主导,作为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一一生产资料则起着被动的、辅助的地位;因此,必然是人统治物,必然是共同富裕,从而使人的消费水平的不断扩大和提升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人民公社时期,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特别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更低,但是,为什么我国却出现了人口增长的高峰时期呢?这是因为人民公社是一种工本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它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消费需求为中心的生产方式,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经济体制。
在农村合作化运动中产生的人民公社实践,事实上它不仅突破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生产方式,而且也突破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的苏联模式,形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劳权制度”的劳权公有制模式,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实践,从而在大范围内展开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由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我们在实践上认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规律奠定了基础。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