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1978 年至今,我国的经济改革已走过四十多个春秋。然而,在今天,我们依旧在为改革而探讨,当下还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内需不足、生产严重过剩,宏观调控失效等一系列问题。
这一事实清晰地表明,我们的改革远未达到成功的彼岸。
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国际秩序混乱、资本主义体制弊端日益显现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和深化改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其中,有两个根本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一是四十多年来的改革是否走出了苏联模式的误区?
二是四十多年来的改革是否避开了资本主义的雷区?
我们的改革始于缺乏活力的苏联模式,并且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因此,搞清楚四十多年的改革是否走出苏联模式的误区至关重要。倘若这个问题得不到明确答案,我们的改革就难以称得上成功,可能会永远在途中徘徊,甚至停滞不前、原地打转。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认清苏联模式的要害。传统公有制经济缺乏活力,直接原因被认为是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我们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似乎成了改革的基本逻辑。但这种思考是否过于表面,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呢?
我们必须进一步探讨:苏联人为何会建立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从历史背景来看,苏联在建国初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经济基础薄弱,急需快速实现工业化以增强国家实力。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公有制体制在当时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建设成就,使苏联迅速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它过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压抑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济运行缺乏灵活性和效率,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事实上苏联模式的体制难以发展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苏联模式的产权制度未能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未能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因此,苏联模式的要害是产权制度,而不是什么计划经济(而且苏联模式本身也不能称为计划经济,它实质上只是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工业化这个发展阶段的过渡经济模式)。也就是说,苏联模式的要害是产权制度,而不是指令性体制特点。
如果我们不能深刻理解这些深层次因素,仅仅从表面上改变经济运行体制,可能会改来改去依然走不出苏联模式的误区。我们引用的股份制,与原有的国营企业体制,同样是产权制度,引用股份制的改革事实上并不能解决产权制度与公有制企业基本特点不相适应的问题,并不能解决国营企业“主体缺位”等一系列问题;用股份制取代国家独资经营的产权制度,就性质上而言是产权制度取代产权制度,只是形式变化而未能有实质性的改变,因而也解决不了原有体制存在的各种弊端,甚至因为在计划经济管理作用消失的情况下,产权制度不适应公有制特点的弊病更趋严重,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这就是没有彻底摆脱苏联模式影响的表现。
我们进行改革,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但事实上,四十多年的改革过程中,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而且,由于广大劳动者缺乏有效的消费能力,导致了一方面生产力严重过剩,另一方面老百姓许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矛盾状态。这一现象背后,与我们改革中盲目引用资本生产方式直接相关。事实上,在原有的体制条件下,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形成了较丰富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老百姓在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多方面形成了基本的保障,这恰恰是原有体制的长处所在。但在改革中我们却改掉了,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市场化进程,形成了老百姓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等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走不出苏联模式的误区,另一方面又不能保留苏联模式的长处所在,这是已有改革的重大教训之一。
苏联灭亡的惨痛事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改革是有雷区的,这个雷区就是资本主义的陷阱。如果我们在改革中掉入资本主义的陷阱,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就可能瓦解,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就会遭到破坏,国家有可能走向分裂和混乱,中国就可能重演前苏联解体和灭亡的悲剧,劳动人民也会重新陷入苦难之中。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以私有制为基础,追求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经济危机频发等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力量往往过度膨胀,侵蚀着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要改革,绝不是要走向这样的道路。在这里就涉及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如何认识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的问题,明确市场经济与资本经济的区别是最核心的问题。
我们的改革目标是构建一个既能保留原有体制的长处,又能克服原有经济体制不足,同时吸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长处的新型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体制。原有体制的长处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障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全面体现广大劳动者当家做主的利益要求;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长处在于企业能够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具有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签于此,我们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把公有制企业转变为能够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应该是正确也是最主要的改革方向,也是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所在。
因此,改革的基本要求十分明确:既要走出苏联模式的误区,又要避免踏入资本主义的雷区。要走出苏联模式的误区,就必须深入剖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原因,用劳权制度取代产权制度,使作为生产组织的公有制企业转变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赋予企业真正的自主经营权,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避免资本主义的雷区,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形成以人为本(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确保改革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只有做到这两点,我们的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功,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