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坐出租车,和司机闲聊。他是外地人,全家都在西安打工,儿子在这里上中学。我问他的收入和生活,他说:“现在出租车行业不景气,每个月只能挣3000元。媳妇也在打工,每个月收入和他差不多。儿子上学花费多,课外辅导每节课200多。虽然国家取缔了教培行业,但都在偷偷地补,谁都害怕耽误了孩子的学习。”说到儿子,他脸上时而流露出幸福的神情。可当谈到自己以后的老年生活时,他却满是无奈:“看来70后是最后为养老操心的一代了,现在的小孩压根就没有养老的观念,这种事情谁也没办法。”
育儿的高投入已是一个社会现象。因为你不投入,其他家长会投入;将来孩子学历不如人,在社会上生存就会更艰难,不但可能无法反哺家庭,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照顾好。
其实,这个逻辑和买房如出一辙。你不买房,别人会买;买了房住在大城市,打工、经商、育儿都更方便,生活品质也能整整提高一个档次。不买房的结果,就是留在原地,失去了生活向上的可能。
一边是把全家的生活和一套商品房捆绑,另一边是把全家的生活和孩子的学历捆绑。为了“捆绑成功”,不少家庭不惜向上挤压父母的养老资源,剥离自身的养老责任,还把全部家庭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即便累得浑身伤痛,也心甘情愿。
中国有不少科技企业很成功,市值达几万亿,老板个人身价超千亿。他们暴富的原因是什么?正是中国数不清的家庭耗尽资源,为社会培养了高学历人才,而企业只需支付工资,就能享受到社会带来的人才红利。家庭把经济资源和父母的生活时间投入到育儿中,培育出优质的人力资源,这些优质人才又被企业聘用,为企业创造财富。
家庭投入了育儿成本,最终的“收获者”却是企业。“养儿防老”是古人的说法,但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孩子长大后仍留在家庭、宗族中,与父母亲邻没有物理距离,同处一个生产单位。

如今的用工制度下,孩子进入企业就被企业规则所约束,生活要为工作服务。企业的高强度、高压力,必然要求个人剥离部分生活责任才能适配,这便是“养儿不防老”的社会根源。
房市泡沫破灭后,人们才能看清真相:买房者掏空积蓄,原来是让地产商赚了高溢价。比如一座33层的公寓楼,一梯三户,占地一亩(666平方米),就算共100户,平摊下来每户实际占地仅6.6平方米。若每亩地出让金按1000万计算,6.6平方米的出让金才10万元左右,再加上建材、建设成本和税费,一套大平层的真实成本也就几十万元,可实际售价却在200万至300万。买房者掏空积蓄购买的“幸福和希望”,实际上是地产商的高溢价。
现在,这个逻辑又在育儿这件事上重演:在家长看来,孩子的教育成功是家庭的希望,可实际上,孩子却成了资本的“耗材”,是资本家身价几千亿的“地基”。“育儿本质是对社会的贡献”,这本该是一条真理。
只有在公有制社会里,社会的兴旺与个人的福利息息相关。育儿是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国家再用福利保障个人生活,这样一来,育儿的高投入才真正有意义。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