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是怎么来的?
公众号交流时,野草(江西)谈到:“新中国的农村集体化,应该不是毛主席想出来的,因为解放后实行土改政策之后,人人都有土地,但家家劳力不均匀,如果不协作生产,有些人家即使分了田地,也生产不好。所以互助组应运而生,但互助组的缺陷是富与富组合,勾心斗角,矛盾不断,穷与穷组合,生产资料缺乏,光有干劲不行,还得向富户借助,富户怕划入地主阶级,不肯援手,所以合作社应运而生,当时国家一穷二白,必须尽快发展,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国家建设,集体力量需要急速扩大,人民公社就应运而生。如果没有三面红旗的激励,新中国的建设很难一日千里。但国家建设光有热情是不够的,科学管理必须跟上,但农村农业这块大饼,最缺的是文化,虽然党和国家想尽办法力争快速解决这个问题,但形势的发展,文化远远跟不上,而且农村干部不但缺少文化,没有远景规化能力和集体生产管理能力,而且多多少少带点私心,集体力量由此逐步下降,加上文革时期有人挟私打击报复,把大批优秀干部整倒,农村集体组织更缺乏主心骨,所以人们对集体化失去希望和依赖。我是过来人,其实三年自然灾难之后,在党和国家的努力下,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不断上升。但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小岗村的提议一呼百应。应该说:实行责任承包制之后,真正受益的当时的最基层领导。因为大家一门心思投入到自已的责任田上去了。原来生产队的集体经济无人问津,之后就化为乌有了。 ”
以上的总结比较客观。
人民公社体制不是顶层设计的产物,而是在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下,由我国农村经济自然发展加上因势利导所形成的政经合一的高效体制。
早在16-17世纪,英国就从封建制度急剧地向资本主义转变,大规模地剥夺农民土地,向海外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就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640-1688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到1949年建国时,我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相比,已经落后了260年。中国面临着由一个原始生产方式为特征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的基本任务。
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我国在解放后先进行土改,然后为避免两极分化和摆脱封建制度,产生了互助组、合作社直到人民公社这样一个由农户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到土地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分工、协作相结合的集体生产方式的演变过程。
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转变,合作化和公有化是一个基本方向,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民到公有制为基础的农民合作劳动的人民公社,是经过系列发展阶段逐步实现的。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由高级社向人民公社的过渡中,先是直接过渡到了公社核算的大锅饭形式,后经历挫折之后又进一步通过调整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并随之稳定下来,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从此开始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从合作化到公社化的发展过程看,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法。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一开始的时候采用了公社级别的生产体制,从而形成了不适合实际的经营规模,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此后,毛主席等领导人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确定把人民公社体制建立在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进退灵活、相对稳定的集团型新型体制,从而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从1964年起,我国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稳定的上升通道,并长达几十年。
从个体的小农生产方式到人民公社的集体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原始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国家由一个农业大国向一个工业化国家转变的过程,更是一个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们共同劳动,土地、生产资料公有,这种集体生产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面貌。通过集体的力量,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以开展,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在这一时期修建完成,如河南的红旗渠等。这些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使得粮食产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人民公社还积极发展社队企业,涵盖了工业、手工业、加工业等多个领域。社队企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还为农村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从国家工业化的角度来看,人民公社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公社通过统购统销等政策,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原材料,保障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农民们以较低的价格将农产品出售给国家,为工业积累了资金,支持了国家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这种农业对工业的支持,是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起步的重要保障。而且,人民公社的集体生产方式有利于集中调配劳动力,为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人力支持,如参与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
整体来看,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时期,粮食产量从1956年的192亿吨增加到1983年的3.87亿吨,20多年时间增长达到了100%以上,我国农业从1956年养活6亿多到1983年养活10亿多人,农业生产水平发展达到了60%以上,这在世界上都是奇迹。生产队时期社员一对夫妇养活一个七、八口之家、抚养四、五个孩子的情况十分普遍,农民一家变成二、三家、甚至三、四家的情况说明集体经济条件下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处于历史上最好状态。集体经济时期的农业各类基础工程的土方量达到了3610亿立方,如果按50元一方的价格计算,相当于18万亿人民币的价值量,劳权公有制促进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而且突出;集体经济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和各方面的支持,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准备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因此,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实践是相当成功的。
许多人认为集体经济导致了贫穷,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在二十多年的时间中,我国农村和农民的变化用1天等于20年来形容一点不夸张:从靠天吃饭到涝能排、旱能灌的灌排系统的建立,从没有书读到农村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建立,从点煤油灯到农村通电和农业生产电力化,从农村没有医疗到每个大队有卫生室和公社有卫生院,……。从6亿多人口增加到10亿人口,人口增加4亿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呢?那就是农业生产条件的根本性的改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的大幅提高,粮食和生活物资的大量增加,医疗卫生体制的完善,人均寿命和文化素质的大幅提高,新生婴儿成活率的大大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根本性的改善。因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民公社时期生产的成果为增长的人口所稀释,人民公社对人民生活的改善体现在人口增长上,而没有体现人个体生活条件的大幅提升上,这是有些人指责人民公社体制的原因所在。在有些人看来,断子绝孙不要紧,吃得好、穿得好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人民公社体制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逐渐显现。例如,在管理上,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有效的监督机制,部分地区出现了瞎指挥、平均主义等问题。一些干部在生产安排上脱离实际,不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公社干部的管理水平不足,对生产队工分制变化规律和生产力发展规律不了解,当工分制的具体形式不适合生产要求时,队干部和大队干部难以及时改变过时的工分制具体形式,导致过时的工分制难以反映社员劳动差别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状况。此外,在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农民对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接受能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公社的进一步发展。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人民公社体制的历史意义和积极作用。它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而进行的伟大探索,是符合当时我国国情和发展需求的制度创新,而且存在时间仅仅二十多年。人民公社体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了大批具有集体意识和社会主义觉悟的农民,为后来的农村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是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回顾人民公社的发展历程,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去认识和评价它。既要看到它在推动农业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正视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人民公社的发展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人民公社时期农民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探索出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新道路,让农村经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