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25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医保发〔2025〕22号)明确:
“2025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较上年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700元”“居民医保个人缴费可维持每人每年不低于400元”。
这意味着,今年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不再上调,继续维持去年不低于400元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医保费用已连续上涨20年——从2006年的每人每年10元,涨至2024年的400元,涨幅达40倍。
连续上涨20年后,今年居民医保个人缴费突然“刹车”,未再上调,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是经济增速放缓所致?参保率下降?还是为减轻居民医保负担而有意为之?
一、经济因素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7月15日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936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9%,实际增长6.2%。
若按6%的增长率估算,今年居民医保费用理论上应增长约24元,抹零后即个人缴费约为420元。
我们将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与历年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金额相结合,计算得出医保费用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自2006年起,居民医保个人缴费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持续上升。该比例在2015年后趋于稳定,维持在1.6%左右。
然而,受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医疗支出增加、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居民医保费用占收入比例开始了新一轮上涨,2023年达到峰值1.75%。2024年,这一比例小幅回落至1.73%。若依据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进行推算,2025年该比例预计将回归至1.63%,较去年下降0.1个百分点,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因此我们推测,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新冠疫情的结束,对今年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停止上调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社会因素分析
不过,更深入的统计分析发现,今年居民医保个人费用未上涨的核心原因,或与医保参保率持续下滑有关。
国家医保局通常在每年7月公布上一年度的医保参保数据。
例如,2023年7月国家医保局公布,“截至2022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4592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在2024年的公报中,官方却悄无声息隐去了“参保率”一词。
而在2025年7月,国家医保局又提及了参保率:“截至2024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2662.08万人,参保率巩固在95%”。
此处“巩固”一词的使用十分微妙,它构建了一种“薛定谔式”的参保率——在官方明确提及趋势之前,它同时处于既上升又下降的量子叠加态。
当然,我们也可以解读为,官方使用“巩固”一词,表明了一种稳定、坚实、不可动摇的态度,以及守护住95%底线的决心。
我们整合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人口数据,统计如上图所示,2024年的总体参保率实际为94.2%,而且该指标从2022年开始,已经是三连跌了。
换句话讲,目前的医保参保率的下滑趋势已经不支持居民医保费用持续上涨。若今年缴费标准再度上调,明年的参保数据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客观来讲,医保费用随经济增长适度上调本合情合理,但增幅需契合实际。当前医保参保率连续下降,反映出此前费用增长已超出部分群体承受能力。
尤其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医保费用的过度增长已缺乏现实支撑。
总结
综合来看,今年居民医保最低个人缴费未上涨,核心原因在于:前几年为应对新冠疫情,居民医保费用上涨幅度过快,导致参保率持续下滑。为缓解这一趋势,同时兼顾经济放缓的现实,医保政策在今年做出了适应性调整。而这一调整将切实减轻居民的医保缴费负担,对提升参保率有积极意义。
目前,全国2026年度城乡居民医保缴费工作已启动,多数地区个人缴费标准为410元(含10元长期护理保险费),集中缴费期为2025年9月至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