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来是畏威而不怀德,有效的办法就是用力重击
——写在2025年“九一八”之际
中日关系始终都是令中国相当头疼的关系,曾经喧嚣热闹的“世世代代友好”的誓言,实际上居然连一个世代都未能持续下去。现如今的中日关系在官方层面是龃龉不断,而社会民意则不但形同陌路,甚至充满敌意。因此,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日本,怎样对待日本,这不仅是一个外交问题,也不仅仅是战略问题,更是一个思想价值问题。
对于日本,如下三点认识需要特别提出来加以强调:
第一,日本是最不希望中国崛起复兴的国家
如果问,当今世界是哪个国家最不希望中国崛起复兴,回答既不是美国、也不是俄罗斯,而是日本。
日本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无疑是在中华文化的哺育下发展起来的,但发展起来的日本却始终对中华抱着深深的敌意和强烈的觊觎之心。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一是因为地缘战略格局。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国家,而日本则是一个典型的岛屿国家,二者构成强烈的战略对冲。如果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统治中国,则日本就只能局促在海岛,生存在中国的阴影之下。只有中国处于衰败没落状态,才有日本大展身手、在亚洲大陆纵横驰骋的机会;二是民族性格之使然。固有自然环境及文化历史轨迹塑造出大和民族所固有的岛国根性,就是恃强凌弱,侵略奴役之心狂躁澎湃、冲动强烈。因此,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本始终把中国当成第一个同时也是最大的一个战略假想敌,总是野心勃勃地要以小博大,时刻都对中国不怀好意。现如今也是这样,日本深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日本意味着什么,其野心与宏图将因此受到无情的压制,因而是最不希望中国崛起复兴的国家。笔者相信,很长时期以来日本最大和最重要的战略计划,就是针对中国的综合对应战略计划,其中包括政治、军事、安全、经济等各方面,一概都在处心积虑地对抗与破坏中国。
第二,日本是霸权战略集团第一打手与骨干
霸权帝国正在对中国发动全面浩大的“战略竞争”,美国理所当然是这一宏图伟业的掌舵人,也是这一庞大计划的核心,在这个核心的周围,麋集着一群打手帮凶,但要问这其中谁是第一号骨干先锋,回答无疑是日本。
首先是日本具有这样的实力。在霸权集团中,日本的综合战略实力仅次于美国,无论经济上、军事上还是技术上都是这样。相比于德国而言,日本在战略上被阉割的程度并不严重,尤其是空中和海上力量,日本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技术的角度看,日本的体系性更加完整,更能够给美国提供全面和全方位的支持;
其次是日本具有这样的主观动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日本都只能躲在美国的羽翼下来攫取利益,在美国所允许的框架内来谋求自身的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就只能重走历史老路,向朝鲜半岛伸手,向中国大陆发难,指望像一战前后那样染指太平洋各个岛屿,或者菲律宾等,连门都没有,向俄罗斯发难,日本还没有这个胆量。也就是说,今后的日本既不能“北上”,也不能“南下”,而只能“西进”。日本新军国主义集团对此看得很明白、很清楚,他们也热衷此道、乐此不疲,要继续重温当年丰臣秀吉的历史旧梦。
最后是美国正在充分利用日本。现在,霸权实施对华“战略竞争”已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如果同中国单打独斗的话,美国的优势将变得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正在调动和挖掘他们整个集团的潜力与功能,共同聚焦于中国。日本正是其中的第一骨干。现在,美国不仅正在打造和加强日本列岛对华第一道战略前沿防线的地位和作用,把大量中程弹道导弹部署到日本,而且还正在释放和利用日本的经济技术实力,譬如,利用日本的造船能力来弥补美国海军装备的缺口就是明显的一例。
第三,日本对中国台湾心怀鬼胎
把台湾从中国撕咬出去,使之成为对抗中国的打手和踏板,这是美日都相当渴望的事情,但要说这其中谁更加迫切、更加歇斯底里,回答无疑还是日本。日本的这个野心由来已久,比美国早得多;日本的这个野心所谋更大、更复杂阴深,相比较而言,霸权的企图则显得更单纯更直接。因此,就心怀鬼胎觊觎台湾而言,日本在各方面都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实上,日本从来就没有放弃对中国台湾的野心。二战结束后只是被逼无奈才不得不将台湾吐出来,但心理上并没有放弃,所以二战结束后一直在战略上对台湾加以深耕细作,大量日本人隐藏埋伏了下来。时至今日,日本和台湾密切联系的程度远超中日关系,日本新军国主义集团同台湾当局的密谋也将远超人们的想象。他们之间肯定在私下里做了大量的策划与安排,但究竟策划安排了些什么,也只能等待历史的解密和揭秘。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不难对日本对中日关系做出如下基本判断:
其一,日本从来不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
中国同日本这个岛国打交道的历史已经超过1千多年,积一千多年的历史经验,无数事实证明,日本从来不珍惜和平,从来都不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崇尚暴力、热衷黩武的情结渗透到这个岛国的骨子里,成为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从来都畏威而不怀德,只可将其打服而不能指望通过教化而走向文明。现代文明不过是这个民族伪装的外衣而已,骨子里依然如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大背景下,日本不会老实安分,必将重走历史老路。现在,和平宪法已经成为一张废纸和遮羞布,在这件伪装外衣的包裹下,经过多年经营,如今的日本已再度成为一个军事大国,内心澎湃着再度向外扩张的强烈冲动,只要有机会,就将一发不可收拾。
其二,中国同日本的对撞不可避免,应时刻警惕日本搞新的事变
基于日本所固有的野心,中日两国永远都不可能相安无事,在战略竞争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更加是这样。展望未来,中日关系注定将麻烦不断,尤其在经济领域,在国际市场上,来自美国的竞争固然需要重视,同时来自日本的所谓“竞争”更加不可忽视,这两股“竞争”注定要合流合股,共同瞄准中国。尤其是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中国更要时刻警惕日本在钓鱼岛、台湾以及南海等地对中国下手,其惯用手法就是搞突然袭击,捏造各种借口制造人为的事变危机,一点一滴、有小到大地发展日本的战略进攻。
最后的问题是,对这样的国家呼喊和平,真的管用吗?
应该说,“热爱和平”的原则在理论逻辑上完全正确,并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人民历来都十分热爱和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社会都不存在军国主义或侵略扩张驱动。历史上的中国的军阀和法西斯势力尽管黩武反动,但他们却一概都是“耗子扛枪窝里横”,对自己的老百姓狠,对外来侵略者弱,可以说,对内强横对外软弱是中国一切反动政权突出的政治属性,因而旧中国总是遭遇外部列强的蹂躏,1840年以来每隔十年八年就要被殴打一次,发展到后来,挨打受创的频率与力度都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是以那时的中国人民十分渴望和平,比久旱之望甘霖还要强烈。
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热爱、渴望与珍视换来的却不是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仁慈,而是他们罪恶的屠刀,看看日本法西斯当年在中国制造了多少惨案吧,任何有良心的人都知道中国人民和平的敌人来自何方。帝国主义总是跃跃欲试要把战争强加到中国的头上,直到今天依然是这样。
因此,无论从历史和现实出发,中国人民从来都矢志不移坚定坚决地热爱和平,这一点从来不构成问题,和平与否的关键也不在这里。譬如,笔者认为有必要做这样的假设:如果身处抗日战争的当年,我们该做何选择,是努力呼喊和平还是进行流血斗争呢?
选项无非是以下几种:
一是放下武器,甘做亡国奴。历史上有些国家与民族就曾是这样,面对侵略,即便国土沦亡,也拒绝拿起武器抵抗,而始终以所谓的“和平”来应对,譬如当年印度甘地所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应该说,甘地之流好歹还有一个“不合作”,而法国的贝当傀儡政府则老老实实地同敌人“合作”了起来。
在中国也有一些这样的人。当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不抵抗,苟且偷生。现如今还有人仍然高举“和平主义”的大旗主张“反战”,所提出的具体举措就是要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应放下武器、放弃抵抗,拒绝进行武装斗争。
二是举手投降,任人宰割。相比于拒绝抵抗、甘做亡国奴,更严重也更窝囊的是举手投降,任凭侵略者宰割。懦弱没有骨气的人往往就是这样。这样的人无论在过去的中国还是现如今的中国都客观存在,当年抗日战争时期暴露出许多这样的人,未来如果有侵略者打上门来,将还有一些中国人做这样的选择。
三是投靠日本,为虎作伥。中国历来是一个盛产汉奸的国度,这是不容否认必须予以正视的事实。当年全面抗战中,有相当数量中国人投靠日本当了汉奸,譬如汪精卫、陈公博之流。仅以伪军(包括日本直接掌握的伪军以及伪满军队、汪伪军队)而论,其数量就几乎超过了侵华日军,这是日本侵略者“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策略的根据和基础。现如今也有投靠日本的汉奸,只不过因为和平时期而相对较少。不同的中国人做不同的选择,历来都是这样。
四是誓死抗战,打败和消灭侵略者。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抉择,当年中国赢得抗战胜利,就是靠这些人的奋斗牺牲而得来,没有他们的奋斗牺牲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因此对于一切抗战英烈,包括国民党方面的抗战英烈,一概都应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与纪念。
但有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当年的抗战英烈极尽贬低、挖苦、污蔑之能事。抗日的当年有人这样干,现在依然还有人这样干,譬如污蔑狼牙山五壮士,或者借助文学手法将壮烈的抗战加以丑化、矮化等。
完全可以说,对上述四种方式做何选择,是确定每个人政治立场的试金石,也是区分真和平与假和平、伪和平的标尺。
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应该在热爱和平的同时更要坚决捍卫和平,要让中国的老百姓更加明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对华“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中,中国人民当然要珍爱和平,但更要立足和着眼于捍卫和平。
历史经验证明,对于日本这样的国家和这样的行径,正确有效的做法是只能用力量与反击来加以应对。一要拥有强大力量并毫不吝惜地展示这样的力量,对日本不必藏着掖着,不用搞什么“韬光养晦”那一套;二是要下定使用力量的决心,只要有机会就绝不手软,和平时期也要狠狠地敲打日本,对日本这样的国家往往是越狠越好,俄罗斯对待日本的做法就是很好的实例。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高喊热爱和平,指望以此能唤醒日本的善心与慈悲,将完全是南辕北辙,反倒要将被视为没有力量和决心的代名词,成为软弱可欺的同义语。
【文/张志坤,大学教师,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