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编者按】在过去,中风常被认为是老年病,而近年来,它却悄然“年轻化”:30多岁突发脑梗、40多岁猝然晕厥的案例频频见诸报端,让人警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这些都在悄悄侵蚀着人们的脑血管健康。而中风,一旦发生,往往来势凶猛,影响深远,不仅可造成偏瘫、失语、失智等严重后遗症,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与经济负担。
面对这一趋势,我们能做什么?有没有一种更加系统、更具整体观、提前干预的思路?答案就在中医。
本次讲座,我们特别邀请到经验丰富的民间中医大家——罗先胜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堂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公益课,从中医视角深入讲解“中风如何预防与干预”,并结合大量临床案例,教你如何识别危险信号,提前采取对策。
7月13日晚上,我们特别邀请资深中医专家、“大众中医”倡导者——罗先胜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场实用、生动、可操作性强的中医公益讲座《中风的防与治——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的中医对治之道》,这是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大讲堂2025年第6场公益讲座。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温故知新,我们把讲座整理成了文字实录,以下是全文:
【红歌会大讲堂2025第6场】
中风的预防与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的中医对治
主讲老师:罗先胜
我们今年的系列中医讲座有一个主导思想,就是弘扬大众中医,同时,把大众中医比较精华的部分——伤寒论汉唐经方医学——作为公益课的主要内容。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中风的预防与治疗,同时还会讲一下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的问题以及中医的对策。
听过公益讲座的同志应该知道,我们虽然提倡大众中医,把中医普及化、通俗化,但是我们不会把中医庸俗化。也就是说,我们不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为了它的传播性、通俗性,就挖掉中医的底层逻辑这个灵魂,我们不会这样做。我们要做到中医的理法方药、底层逻辑与大众性、通俗性、传播性的统一。大家要做好学习中医的思想准备,既要打掉中医的高难度和神秘性,又要杜绝以庸俗化的态度对待中医。什么“三天学会、两天学会、轻轻松松学会”等等,这些快餐化、轻松化、极端简单化的想法、说法、做法都是错误的,学中医要根据中医的逻辑去学习。
今天讲的中风,是指心脑血管疾病的中风。所以,今天学的中风是心脑血管疾病。今天所讲所学的中风概念,跟平时所说的中风——比如太阳中风、伤寒中风——有什么区别呢?二者只是有区别,还是有本质相同?实际上是有本质相同。大家先来看一张示意图。

这张图,出现三个病种——伤寒、中风、温病。各位同志,如果我说世界上的病、人类所生的病,只有三种,你会有什么反应?世界上的病、人类所生的病,只有伤寒、中风、温病——当我这样说了以后——大家会有什么反应?实际上,人的病就只有这三种。伤寒和温病,相当于两个极端对立的的一对病种。伤寒和温病的区别,我们用下图示意一下。

这幅图能够把伤寒和温病的区别、联系、本质给显示出来了。
大家看左边图,人体里边是白色的,外部有一层蓝色,蓝色代表人体表部有寒——表寒,里面的白色视为正常——里部没有热。左图代表的是非常典型的伤寒,即表部有一层寒邪,而里部是正常的,这就是伤寒。当然,伤寒会从表部寒邪传到里部,一旦传到里部,那就是中风,但是我们先不讨论这个问题。
大家看右边图,人的上焦(头、心胸以上部分)是红的,说明上焦郁热明显,而外部的寒比较轻微,甚至没有。右边这个图,我们把它叫温病。
这样一来,大家会发现,伤寒和温病,严格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对比当中一种量的关系存在。也就是说,伤寒是表寒重、郁热轻——轻到甚至没有;温病是里部的郁热重,表寒轻——轻到甚至没有,轻到极端就没有。两者是不是对立统一?对立者,寒热比例刚好相反;统一者,两个都是外寒与内热的对比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世界上的万病,就是如何搞清里部郁热与表部寒的关系。郁热与寒,是世间万病的逻辑起点。如果表寒盖过郁热,郁热很轻,轻到没有,这叫伤寒;郁热盖过外寒,郁热很重,表寒很轻,甚至轻到没有,这叫温病。所以,一个临床医师,或者大众医师、中医爱好者,你要做的事就是衡量这个人的表寒与里热的轻重大小关系,然后进行一个方证药法的对应,就 ok 了。万事万物,我们都要找到它的逻辑起点,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就顺利地剖析了伤寒与温病的本质,或者说揭示了它们的本来面目。

那么,中风是怎么回事?
这个图的下边写着“六淫毒疫之气”,上边金字塔位置写着“外感热病“,它的意思是说,世间万病,开始的环节都是由表部过去的,这叫一元化病机。任何病都是先由表部再传到里部,换句话说,世间上的任何病都是由外感传过去的;或者说,任何病都是因为外邪感冒、风寒感冒、邪风虚热没有治好,传过去的。有人可能会反驳说,“这样的话,把‘内伤’置于何处?中医不是有外感、内伤吗?外感病是从外部过来的,但内伤病呢?内伤病一定有内部的因素,比如说饮食、情志,这些因素伤到里边了以后,才会有一个内伤的病理学基础。”同志们,大家听了以后,会不会觉得他的观点非常正确?我听了以后,也觉得他是正确的,其实,他的观点本来就是正确的。这种观点的内容没有错,但是,他理解不了第一种观点,即任何病都由外感过来——这一点他理解不了。
那么,当中的奥秘在哪里?汉唐经方医学认为,人体虽然会有饮食、情志这方面的因素——内伤的原因,但是如果没有外感邪风虚热、六淫邪气,人体外层是通畅的,那么内部的问题,它就可以自动调解。也就是说,当人体吃下去的东西,如果形成了肠胃积热,只要人体的表部、三焦是通畅的,这个积热就会散出去。人吃下去的东西之所以会变成积热,是因为人的表部、三焦、经络不通,它代谢不出来,所以,表证——表部的经络、三焦不通畅——是一切疾病不能降解、不能自动调节,即疾病产生的基础病因。因此,汉唐经方医学站得很高,提出“首辨表里,尤重表证,里邪出表,阴证转阳”的诊疗思想,哪怕是里部的病,治到最后,都会以表证或者是感冒的形式出现,只有到了这一步,疾病才会彻底病解(即病才会解除)。所以,汉唐经方医学特别指出,一切疾病都是外部邪气传过去的,是外部邪气产生表部经络不通,最后导致了疾病。
如果这种疾病是当时就出现,寒性的叫伤寒,表寒重、里热轻,是伤寒;热性的叫温病,里热重,表寒轻——轻到没有,是温病;如果患者本来里部就有一些问题,那么表部邪气跟里部问题相结合,叫表里同病,这种情况,就叫中风。也就是说,一旦一个人有体质因素,比如说脾虚、肾虚、胃虚,同时他也感受了邪气,那么他就容易出现中风。这种中风,可以是太阳(中风),可以是太阴(中风),可以是少阴(中风),可以是厥阴(中风),可以是少阳(中风)——注意——我这里没有说阳明(中风)。如果某个人吃得多、吃得不合适,产生了里部的胃肠道问题及其里热、里燥、里结——因热而生燥,因燥而生结,而外部又有邪风,这叫邪风夹阳明里热,《伤寒论》把这种情况叫阳明中风。阳明中风以里热为主,并且产生了外证;里热很高,有汗出来,出汗时会微微怕风,《伤寒论》把这种情况叫阳明中风。阳明中风是以里热为主,外证为辅。
今天讲的中风是不是这种中风呢?依然是!今天所讲的中风,是两种中风的病机复合——太阳中风合上阳明中风。换句话说,就是外部有一层寒邪,里部有阳明积热——胃肠道的热、结、燥;里部是热、结、燥,外部是风寒,两种邪气,病机一叠加,就形成了中风。
我们先说一下太阴、太阳中风,因为这两种中风见得最多。任何病都是太阳中风或者太阴中风传过去的。伤寒和温病一般不传,它们要么是死人,要么就治好,有没有第三种情况?有!第三种情况,即如果它要传,它不会先传下面的问题,它要先传为太阳中风或者太阴中风。也就是说,伤寒和温病要么就死人,要么就治好,治不好的情况下,如果要传,它会先传为太阳中风或者太阴中风,再由太阳、太阴中风往下传。

那么传什么呢?它分两条线传。大家来看上图。
上边一条线是寒线(寒证)的传:太阳中风传到表部,引起表部的血脉不通,酸麻胀痛——颈、肩、腰酸麻胀痛、头痛,这叫血痹;血痹在表,往里传,传到肚子内,传到五脏,叫寒疝(shàn);疝就是在里部,坚硬、卡住了,不能流通,叫寒疝。寒疝是已经传到里部了,那么传到里部了以后,有寒,不通,就会出现水饮。有些女孩子假如有痛经,往往伴随有盆腔积液,盆腔积液是水饮,寒疝是寒痛,这就是寒疝传水饮。有了盆腔积液,又有了寒性,那么它就容易传子宫肌瘤、传肿瘤、传癌症,这叫传积聚,这就是寒线的传。
下边一条线是热线的传:太阳中风从表部的热传到全身都热,全身都发烧,全身滚烫,这叫传解肌。表部一派热象,里热的热有没有呢,有,但会轻一点;这种热多半是在肌肉,在上焦,在表部,这叫传解肌。当这个表部的热再进一步传,传到里边去,叫传消渴;所以,糖尿病、消渴病,它的主要病机就是里热——里边有热。如果传消渴,它就是热重、水少,这叫消渴;如果热又重,水又偏多,那就叫传黄疸。有热无水,干,就传消渴;又热又有水,一般传黄疸;如果水、热闷在里边,就传黄疸;如果水、热发在表部,就传黄汗——黄色的汗,黄汗是一个病机学概念。
无论是上线传、下线传,最后都要传积聚,世间所有病都是这样传。你见到的一些七七八八的病名,那叫“名可名,非常名”(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佛经里边也有类似的话,叫“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中医说癌症非癌症,是名癌症。“名”这个东西,它是在某种背景下的临时起名,名背后的本质可能从“名”上看不出来,要抓住“名”背后的本质。
上面这个图是万病万名、万名万病当中的逻辑,万名万病本质上就是这样。任何疾病都是这两条线的单线叠加或者双线叠加而产生的;这两条线的单线叠加或者双线叠加产生了大千世界的各种疾病,这叫疾病的逻辑。
大家有了这个意识了以后,就会坦然对待癌症,原来癌症不外乎是由简单的病机叠加而成,就这么简单。如果能把它的病机层层降解、解透,那么它的病,也就能解决。
大家再看上图,实际上,中风就是第一线的病机(血痹)加第二线的病机(解肌和消渴)产生的,对此,我们会一步步地推进讲解。
首先,大家来看中风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中风的症状:猝然昏扑、不省人事、痰涎壅堵、口舌歪斜、偏身麻木、阳明腑实、言语不利。
下面,大家来看中风的病位在哪里。

汉唐经方医学把病位划分为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表部在头、身、四肢,里部在消化胃肠道,半表半里在夹层内脏。那么中风的病位在哪里?中风的病灶主要在哪里?在头、在脑——正确!中风的重要病位、直接病位在表!中风的病位在表部,是表寒还是表热?——往往是表寒!风寒盖过去,再化热成表热。大家要注意,中风除了有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这些症状外,很多中风,特别是严重性的昏迷性的中风,都有痰涎壅堵,都有二便不通,大小便不来或者不顺畅,特别是大便便秘不通的占多数。当然,特殊情况下,会见二便(大小便)实紧,那叫“脱证”,但中风多半是“闭证”。今天强调一下常见的“脱”病和“闭”病。脱,是正气脱掉;闭,是邪气闭在里边。所以,从中风的症状来看,能够得出结论:中风的重点在表部,但跟阳明——胃肠道的拥堵有关,所以,中风是表里同病,而以表为所急所苦。

中风以头部为主,以昏扑为主:猝然昏扑是头的问题,不省人事是脑的问题,口眼歪斜还是头、五官的问题,言语不利还是头部、五官的问题,偏身麻木是身体的问题——症状全都在头、身,在表部。虽然中风的重点部位在头,但是它的症状面积波及到头、躯干、四肢,所以,它的主要症状在表部,但是又夹得有里部的痰涎壅堵和大便阳明腑实,而里部症状相对于表部症状,表部的症状更急、更苦。所以说,中风是表里同病,而以表为所急所苦。
大家发现没有,今天得出的脑中风的定义,竟然跟大家以前学过的太阳中风的定义是相同的。以前我们学过中风的定义,但那个中风不是脑血管的中风,而是平常的感冒——发烧、有汗、怕风——的中风。那个中风,我们的定义也是叫表里同病,而以表为所急所苦。原来感冒这样的小小中风,竟然跟脑中风是相同的病机。比如说一个患者,又感冒又发烧,流清鼻涕,有汗,怕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个中风是以表部风寒为主,夹得有里虚;而今天的这个中风,是以表部风寒表热为主,但夹得有阳明里热、阳明里燥、阳明里实。“阳明者,胃肠道也”,说阳明,大家感到陌生,原来就是胃肠道。总之,我们抽丝剥茧、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把中风的病位、病机、病性找到了。

概括一下,中风的病位在哪里?在头、脑、身躯、四肢,肠道;头、脑、身躯、四肢为表,肠道为里;所以,中风就是表里同病,而以表为所急所苦。

大家终于看到了,一个小小感冒中风竟然跟脑溢血、脑梗有相同的病机,一个是轻微版,一个是严重版。可以说感冒中风是脑梗中风的轻微板,也可以说,脑梗中风是普通感冒中风的严重版,其本质差不多。

大家知道了中风的病位、病性,现在来看它的病机。中风的病机是风寒+郁热。
表部症状一般概括为风寒,表部有风寒,叫邪风虚热;邪风虚热再不好,就变成水饮血痹。原来那个中风就是感冒过来的,因为患者的感冒没有治好,他就去吹空调,就去吃冰箱的东西,于是邪气就不会除掉,就会在表部停留下来,变成水饮血痹;邪气从表皮进入头部,进入表部的血脉、血管,叫血痹。有了血痹,就会有水饮,血不通,水就不通——水血同类,所以,如果感冒不好的话,肩颈腰酸麻胀痛。刚开始是邪风虚热,只是有点怕风,感冒怕风,身体违和不舒服,时间长了就变成颈肩腰麻木酸胀、困重——这就是水饮血痹。有水饮血痹,就种下了中风的种子,这个时候,只要里部一接应,里部的郁热、阳明腑实一构成,二者(太阴和阳明)一同病,就中风,脑梗、脑溢血就形成。

中风的郁热是怎么来的?这个郁热,首先是感受了风寒,比如夏天吹空调;其次是饮食与基因不匹配、高蛋白高脂肪、医源性因素-疫苗、运动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天要“无厌于日”,不懂的患者会躲在空调房里吹,使得血管不收缩,身体不出汗,身体里面的热不能随汗排出来,闷在里边。注意,这里所说的空调,不要只看作是空调因素,长时间该保暖没有保暖,长期湿寒,坐冰凉地方,出汗时洗冷水澡、出汗时吹空调等等,都要放在“空调”因素里面——其实就是表部感受了风寒。
中华民族的饮食是“五谷为养”,要多吃五谷杂粮,菜和肉只是补充,这叫“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肉,只是有点益处,补充一点,但现在中国人却吃大量的鱼肉,膏粱厚味,再加上转基因食品、垃圾食品。中国人吃五谷,至少有一万年左右的演化史,已经形成了这个饮食结构,但现在人们是任何食品都来者不拒,有西化的食品,有转基因的食品,有添加化学剂的食品,有饲料化的食品等等,再加上高蛋白高脂肪食品。
本来肠道就拥堵,不运动,肠道就更加堵。运动少,不但是里部问题的原因,表部的血痹也受其影响。
还有医源性的因素——疫苗也算在内。疫苗一旦不合格(其实,疫苗合格不合格,是一个由资本利益链条去定的指标),连同饮食问题、少运动问题一并进来,就会造成人体的血热、血浊,肠道就拥堵、积热,形成里热、里燥、里结,具体化为血浊;里边的血浊,再加上表部的风寒,二者一接应,中风就形成了。中风的成因就是这些,也很简单。
为什么中风会年轻化?现在的小孩很少在外边撒野、割草、运动,多半是四岁就进幼儿园,就进空调房。从四岁进空调房,一直到大学毕业,一工作,又开始进空调房,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现在小孩的饮食。你可以观察他们的所吃所饮,学校门口的各种食品——烧烤、烧鸡、煎炸、碳酸饮料——都是有添加剂、防腐剂的。我偶尔坐一次飞机,飞机上发一个面包,算是比较讲究一些,但是吃下去以后,会觉得有一股泥腥味、化学味、添加剂味、防腐味在里边,就要想把它吐出来。但小孩子吃了以后,他会觉得很好吃,说明孩子的肠道已经麻木了,辨别非健康食品的那种能力没有了——为什么?因为他有可能是从一岁就开始吃这些东西,甚至可能是一生下来就吃这些东西,所以,他已经适应了这个问题。(飞机上都是预制菜,那个加工包装的面包就是很难吃,但是小孩子喜欢吃,说明他的胃肠道对饮食问题已经麻木了)。下面,大家来看中风治疗的相关问题。

治疗时间问题:治疗时间以急救为主,首先是急救治疗。治疗中风,在时间上要遵循以下规定:
1、第一时间是在1小时之内,赶快放血,进行放血治疗。第一时间必须放血,这是最佳急救办法。关于放血疗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百会放血+十宣放血+耳尖放血。十个手指尖上面的穴位叫“十宣”。放血的时候用医院里的采血针就行。在第一时间之内,先是百会放血,然后马上十宣放血,还可以辅之以耳尖放血。这三个地方一放血,患者的急救成功率能达到80%以上。先百会,后十宣,然后耳尖,去放血,这是急救;想让患者不出现生命危险,就是发病后在1小时之内,对这三个地方放血。
2、第二时间是24小时内必须服药,能做到这一点,患者基本几天就恢复了。你是1小时之内放血,24小时之内服药,那么这个患者,别看他是严重的中风,他依然不会超过10天左右就能完全恢复。本来他已经昏迷不醒,本来他已经出现了一些偏瘫、麻木,但因为你是1小时之内放血、24小时之内吃上药,疗程就是7天、10天,最多不会超过15天,患者就会恢复如初,不会有后遗症。
3、第三时间是7天内服药,患者可能要1个月才会恢复好。
4、第四时间是28天内服药,患者可能要3个月及以上才能恢复。患者过了急救期这一关后,他能在28天内服上药,他的恢复时间在3个月至半年。
5、超过一个月的才去治疗,都有后遗症。如果先在医院里面治——人们有个说法——“急症找西医”,等西医折腾完了以后,再去找中医,这是当前老百姓选中医治疗的一般原则。一般情况下,多是先由西医治二、三个月,到了康复期再由中医介入。如果你超过一个月再吃中药的话,都会有后遗症。大家可以问一问周边的患者、亲朋好友,哪有患者进医院能在一个月之内吃上中药的?几乎一个月之内吃不上药,都要在两个月、三个月西医折腾完了以后,再让患者慢慢吃中药——这样就晚了!超过一个月由中医来治,后遗症也是蛮大的,大家别把中医看得很神。中风,超过一个月再吃中药,它的后遗症不是都能解决的,只是会有缓解。
各位,今天讲的中风治疗的重点是服药时间,希望这个服药时间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中风的服药时间太重要!患者最好是一小时之内能放血,24小时内能服药,这是最好的。无论如何也别超过7天去服药,28天服药就晚了,那是极限;尽可能在7天之内服药,有条件的话,最好是24小时内服药。

如果是服中药,服什么药呢?中风是表里同病,而以表为所急所苦,所以治表、治里的药都要用。中风又有血痹、又有邪风,又有表部风寒,又有里边的痰热,又有阳明的里结、里热、里燥,用哪个方呢?既能解决阳明的里热、里结、里燥、大便干结、干燥,又能解决表部的瘫痪、昏迷、邪风、血痹,有一个方可以用,叫桃核承气汤。所以,用中药对中风进行急救,把桃核承气汤作为基础方。

桃核承气汤:桂枝12g,桃仁24g,大黄24g,炙甘草12g,芒硝12g。
桃核承气汤证是由太阳中风过来的。《伤寒论》讲,太阳病,表不解,郁热入里,就形成了桃核承气汤。桂枝解决表部的邪风虚热和表部的风寒;桂枝配桃仁,解决表部的血痹;大黄、芒硝、甘草解决阳明的里热、里结、里燥,这样表里问题就都解决了。桃核承气汤是基础方,已经有表里合病,能够解决表里的问题。

有些患者可能痰重。患者晕倒了以后,或者说瘫痪了以后,中风了以后,喉咙里边有痰壅堵,那就要解决痰。解决痰要分阴阳、分寒热;所以,解决痰,分寒热两条线,也就是基础方桃核承气汤加上这两条线的药。
上面一条线是阴证、寒证:脉是沉弱的,四肢是厥冷的,脸色是青而苍白的,脉压差小——血压小,高压、低压的压差也小,所以他的脉是沉弱;脉压差小,脉就会现沉弱。如果你不会摸脉,你就量他的血压,他的高压、低压很小,再加上脸色青紫苍白,四肢厥冷,脉沉弱,这种情况下的痰就是寒证的痰,用三生饮配合中成药苏合香丸来化痰,这是解决寒痰的方法。
大家注意,万病分阴阳,连一个中风的痰,最后都要分两条线——寒线、热线,寒线为阴,热线为阳。
下面一条线是阳证、热证:患者是脉洪大(脉很有力),四肢温热,面部红赤,脉压差大,一看就是热证,这种情况下的痰就是热证的痰,用黄连解毒丸配上安宫牛黄丸,这是急救的方法。
鉴于目前中风是一个常见多发病,并且呈年轻化趋势,10多岁、20多岁、30多岁得中风的比比皆是,而且年轻人中风的比例甚至高于老年人了。所以,建议家里储备一、二颗安宫牛黄丸和苏合香丸,这两个药是救急的中成药。苏合香丸对寒痰阴证有用,安宫牛黄丸对热证有用。中风的急救办法就是桃核承气汤喝下去,再送服寒证的苏合香丸或热证的安宫牛黄丸和黄连解毒丸。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寒证的三生饮。如果是寒证的痰,脉比较沉弱,四肢厥冷,面色青苍,脉压差很小,口唇青紫,吐出的痰涎是白白的、白泡沫痰、白黏痰,它就是寒痰。这种寒痰,单用苏合香丸搞不定,要配上三生饮。
三生饮:生南星20g,生川乌20g,生附子20g。这个方药要煎两小时,不要低于两小时。只要三生饮煎两个小时以上,就 ok 了。三生饮煎两小时,配上桃核承气汤,给患者灌一点进去。目前已经有先进的办法,如果患者牙关咬紧,用注射器,从鼻子、从喉咙试着灌。古人是滴鼻,用一个棉签沾药,从鼻子里面耐心地滴。三生饮熬好了以后,拿50毫升左右的三生饮跟桃核承气汤去滴鼻。这是寒证的药。
前面说过,服药要在24小时内。三生饮煎两小时,甚至煎三小时——一定要把它煎透,煎透了以后,它就是好药;这个备药时间都在24小时内。生南星、生川乌、生附子在网上都能买到。
中风的病因、病理、背景、来龙去脉、急救放血、时间、药法方证,都给大家讲了,希望大家对中风的年轻化引起高度的重视。自己的亲朋好友,他们目前处于一个什么状态,要不要干预,要不要教育,要不要防御,要不要养生等等,都要给予重视。有了病因、有了病理,就可以防御,防御的方法如下:
第一,教育他们不要随便把空调开得太低。把空调开得太低,皮肤不出汗,邪热虚热、水饮血痹就过来了。
第二,对于饮食与基因不匹配的东西,最好不要吃。如果你是生在北方,你就应该多吃北方的食品,少吃外国的食品。外国进来的食品与你的基因不匹配,南方的食品与你的基因不匹配,但有些是通用的,南北方五谷都基本相同,主要就是对外国的食品,尽量不吃。与其吃外国来的猪肉,不如吃以前中国本地的黑毛猪、黄毛猪的猪肉。如果吃牛肉,还是吃国内本地种牛的牛肉,不吃或少吃外国来的牛肉,因为它与你的基因不匹配,说白了,就是饮食与你的基因相匹配。
第三,高蛋白、高脂肪、高防腐剂、高化学添加剂的东西不吃。
第四,医源性问题要高度重视,不光是疫苗。如说在医院里面生产,一定有寒邪,出院了以后,要进行一个寒邪的排除,解决医源性状态。如果孩子因某种原因在医院里待过一段时间,医院里一般空调开得低,就会有一些医源性的问题,要逐一排查,用中医的方法把医源性的问题解决掉。
第五,鼓励适当的、适合的、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户外运动、体育运动和养生运动。
以上都是防御,只要这几点注意到了,中风又怎么会来呢?表部风寒、水饮血痹都解决了,里部没有阳明的里热、里燥、里结,表里都没有病,怎么会得中风呢?因为中风是表里同病,以表为所急所苦,你的表部都没有问题,里部也通畅了,人也不会刻意到风天雪地去搞一个中风。机体很聪明,你的表里处理干净了以后,就能健健康康的生活。
各位同志,由于时间关系,关于中风年轻化的话题,关于中风的原因、对策、防御方法就分享到这里。
课堂问答
1、自学自救:癫痫算不算中医的中风?癫痫发作后,一会儿就会自愈,中医如何治疗癫痫呢?
罗老师:中风是表里同病,而以表为所急所苦。癫痫在发作的时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表部症状很明显,所以癫痫也算中医的中风。但癫痫的中风,它兼杂的病机跟脑血管的中风有些不同,这个话课要用另外时间来讲,但这里能回答的是癫痫也算中医的中风,也是表里合病,而以表部为所急所苦。癫痫,中医叫痉病(中风),就是邪风虚热,它的病机是血痹加津液不足。也就是说,癫痫的人都有津液不足,但它是中风,而且它的病也是以表为所急所苦,但是有些时候它会传到里部去。癫痫的主体病位在表,表里同病而以表部为所急所苦,但是在它发病的一些特殊阶段,它会以里部为所急所苦,比如说大承气汤,它也会出现癫痫。阳明的里热、里结、里燥,造成津液伤了以后,也会出现抽搐、角弓反张,这叫阳明中风。也就是说,癫痫和脑梗,有些时候以太阳中风、太阴中风、三阴中风,甚至少阳中风为主。但特殊情况下,它会传到阳明中风,脑梗也有阳明中风的时候,所以说,桃核承气汤里边就隐含的有阳明中风,因为它里面有大黄,有芒硝,癫痫也是如此。
2、宋玉国:老年人多便秘,是不是想办法保持大便通畅,可以有效防止老年人中风?
罗老师:对,老年人如果经常便秘,假如有相应的办法来保持他的大便通畅,可以很大程度上防止中风,非常正确。
大便通畅能够最大程度防止中风,但中风是表里同病,而以表为所急所苦,大便通畅是一个因素。对于表部的血痹中风,如果有,也要把它清除。比如说这个老人有血痹、酸麻胀痛,但他现在还没有中风,你就要解除他表部的酸麻胀痛。大便便秘,把大便便秘解决;表部有酸麻胀痛,把酸麻胀痛解决,表里就都解开了。
我之所以从表里传变讲给你听,就是让你知道,中风是表里合病,所以任何病都要解决里部的大便问题,任何病都要解决表部的血痹、水饮、怕风怕冷、酸麻胀痛,这样理解就简单了。因为第一次讲任何疾病都是由中风传过来,而大家在思想上可能会忽略这个问题。任何疾病都不外乎处理一个表部和里部的问题,表部的寒、里部的热,这是最基本的。表部的寒会到里边去,里部的热会到表部来。表部的寒到里部去,叫寒疝,叫水饮,叫积聚;里部的热跑到表部来,叫解肌,叫消渴,叫阳明外证。第一是里部的热,外部的寒;第二是外部的寒向里部走,里部的热往外部走,这样交叉进行,寒热的表里演变是千百万种疾病的基础,就这么简单。
3、东方:中风是否也是血压高、血管淤堵、血管破裂引起的?
罗老师:中风有出血性中风和梗塞性中风。血管破裂叫脑溢血,属出血性中风。还有一种中风,是梗塞性中风,它不出血。出血的,在西医叫脑溢血;不出血的,叫脑血栓、脑梗。但中医,不分出血不出血,而是分症状。症状就是在急性期都会有表里合病,而以表为所急所苦,但是大多数都会出现大便不通、干结,阳明里热、里结、里燥,所以,用桃核承气汤作为基础方,再看它向阴线发展还是向阳线发展,阴线的、寒性的,用三生饮、苏合香丸;阳线的、热性的,脉洪大,用黄连解毒丸、安吕牛黄丸,但基础方都用桃核承气汤。
4、觉:太阴-太阳中风和三阴中风、阳明中风表现症状一样吗?有点不理解。
罗老师:不一样。有点不理解,也是正常的,除非是汉唐经方医学系统化地学习以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这里只是把它作为背景知识来介绍。今天的课,没有把重点放在汉唐经方医学的基本概念上,太阳中风、太阴中风——凡是中风,都是表里合病,但是,太阴、太阳乃至三阴中风,它们都有里虚。中风是表里同病,而以表为所急所苦,但是太阳中风、少阳中风和三阴中风,它们都有相同点,就是有里虚;所以,太阳中风——桂枝汤,要用生姜、大枣、甘草来补虚;少阳中风——柴胡桂枝汤,本来就含有桂枝汤,里边也是有生姜、大枣、甘草,还加了人参来补虚,这些都是里虚。太阴中风,有里虚,可以直接用桂枝汤;太阴中风夹水饮,桂枝汤加黄芪;少阴中风也有里虚,所以还是桂枝汤,因为三阴中风都有里虚,所以还是用桂枝汤。少阴中风要加附子,叫桂枝加附子汤。
为什么说阳明中风很特殊呢?阳明中风,它叫“绝阳独行”。三阴中风一般都离不开桂枝汤,但阳明中风很少用桂枝,所以说阳明中风的药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但是到了脑梗、脑溢血,它是两种中风的结合——阳明中风加上太阳中风,所以桂枝可以用,但是要结合大黄、芒硝的阳明中风,合起来就是桃核承气汤。阳明很重要,《黄帝内经》叫“绝阳独行”,绝阳就是阳明,独行是说它很特殊,它以热证为基础,以后学汉唐经方医学就会知道阳明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里外都热,所以,它一般要避开桂枝。
5、七度:桃核承气汤需要煎多长时间?
罗老师:一般烧开了以后,煎40分钟左右,大黄可以后下,但是不要下的时间太短了,大黄要煎15分钟左右最好,十分钟到二十分钟都可以,一般不能煎太长。芒硝不用煎,芒硝是痒化,煎好药了以后,把药汁倒出来,把药渣倒掉,再把芒硝倒在药汁里边,点火煮十来秒钟,一边煮一边搅拌,滚上三回(10秒左右),就可以了。
6、郑存贵:肺癌脑转移,脑水肿压迫神经,中风偏瘫失语。早期症状是晚上尿多,肢体乏力,摔倒后,中风偏瘫。中医怎么调理?
罗老师:肺癌脑转移,脑水肿压迫神经,这个问题依然有中风的病机,但是它可能夹得有水饮、夹得有寒疝、夹得有积聚,因为癌症是积聚了,这个问题到讲积聚的时候再讲。任何病都是由中风传过去的,所以说都有中风的病机,除非在特殊情况下,传到解肌,特别是传到阳明,这个时候,它在特殊阶段,它可能没有中风的病机,但是你要知道它是中风传过去的。正因为它是中风传过来的,所以哪怕它在某一个阶段表现出阳明,但是你把阳明治好了以后,它又重新有中风的症状,又重新回到中风,再次中风以后病才会好。你问的这么深,应该是有一定的基础,那你也应该听得懂。如果是初次听课,没有学过汉唐经方医学的同志,他关心的是中风、脑梗的问题,不会问的这么深,可能也不太容易听得懂,因为没有基础。所有疾病都由表部中风传过去,那么它都含得有中风的因素,只是在某一个特殊阶段,特别是阳明阶段,它可能表现出“绝阳独行”,独自体现出来。诡异的是,当你把阳明的热清了以后,他又会重新表现出中风的症状,这叫里邪出表。汉唐经方医学把疾病的本质看得太透了,乃至这个“透”是刚刚接触中医的同志无法想象的。中医说任何疾病都由中风传过来的,越好懂的东西,可能越远离开大家的生活常识,因为大家以前接受灌输的思想,就是西医有成百上千个病种,甚至有上万个病种,但在中医看来,这些病种都有一个传变、病传病解的逻辑链条,因此中医找到了整个疾病的根本。
7、姚:我最近总觉得嗓子眼有痰不能出来,昨晚睡到半夜感觉整个人透不过气,像被捂住口鼻,我赶紧坐起来过一会才能呼吸。这是不是痰堵了?能用打鼾的方子来处理吗?
罗老师:这个问题,你要让家人看你是不是打鼾,如果有打鼾,觉得痰堵,就可以用打鼾的方子化痰。你感觉呼吸不畅,那叫痰在表部——胸、咽喉都在表部——一化痰,一行水,痰就袪了。如果有表证,就加点解表的药。这些问题,以后都是要详细讲的。今天重点讲中风的防御、来龙去脉,大家要抓住重点,连带性的疾病,要有相应的系列的课来讲解。
8、小碎步:黄连解毒丸和安宫牛黄丸,是症状轻点的用前者,症状重点的用后者吗?
罗老师:用黄连解毒丸和安宫牛丸不分轻重,是说热重的情况下,这两者可以互相加强,比如黄连解毒丸可以加强安宫牛黄丸。有些中风,热毒很重,安宫牛黄丸是醒脑开窍,如果加上黄连解毒丸会更好。因为脑中风,特别是舌质特别红,脸特别红,热特别重,这个时候黄连解毒丸配上安宫牛黄丸,而且还要桃核承气汤,效果会更好。所以,只要昏迷不醒,就要用安宫牛黄丸;只要热重,就要用黄连解毒丸。这里所说的安宫牛黄丸,是在昏迷不醒、神志有问题的时候才用。如果这个人神志是好的,但是热特别重,这个时候可以不用安宫牛黄丸,只用黄连解毒丸。热重神清,黄连解毒丸;热重神昏,黄连解毒丸和安宫牛黄丸都要用。
9、非常好:高血压患者用吃西药控制血压,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慢慢不吃或少吃西药?
罗老师:高血压用吃西药控制,是控制不了的,只是有些同志吃西药已经形成惯性,这里真正问题是你如何慢慢减西药。如果中药方剂开得到位,也可以骤停西药,马上停。中医开药有一个调整、试错、磨合时间,我们还是主张慢慢减西药,但是,用中药来调高血压,一旦起效,就慢慢减,最后停吃西药。也就是说,用中药调血压,是完全能够调好的,因为高血压毕竟还没有造成其他的急性问题,如果高血压处于稳定状态,用中药调高血压没有问题,中药调高血压是很好的。
【整理/飞舟,校对/赵建斌,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往期相关讲座:
罗先胜讲座回放:中风的防与治
罗先胜讲座实录:痛风的防与治(全文)
罗先胜讲座回放视频:痛风的防与治
罗先胜讲座视频:夏季的养生与常见病防治
罗先胜讲座实录:夏季养生与防病
罗先胜老中医讲座视频:春季如何防治多发常见疾病?
罗先胜讲座视频:AI时代如何运用大数据实现中医大众化?
罗先胜老中医:春季如何防治多发常见疾病?(讲座实录)
开启报名!红歌会《经典中医培训班》招生简章(简版)发布
一位高校教师的中医转身:为亲人而学,为人民而医
付欣宇:从中医小白到自主开方——谈谈我跟罗老师学习中医的一点体会
学员春苗:从零起步学中医,我为何选择罗先胜老师?
参加红歌会中医培训班收获如何?看看学员怎么说(一)
参加红歌会中医培训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看看学员们怎么说(二)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