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会大讲堂开年第一讲】:
春季如何防治多发常见疾病
主讲老师:罗先胜
今天主要跟大家交流春季如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我们要对春季这个季节性的特点,做一番剖析。对季节的特点,对季节的疾病谱要做剖析的话,我们还是要回归经典。只有回归经典,我们才能接通经典的天线。如果我们不回归经典,等于自断天线。
要说春季的经典的话,论述得最为详尽的是《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成大论篇》,我们先来欣赏、解读关于春季的这一段: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节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开篇就点明春天的三个月,春天在一年四季当中,它处于一种推陈出新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秋收冬藏所藏下来的人体的内在的元气(也可以说它是阳气),冬天阳气所藏的话,它的功能非常重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来看一看冬天是怎么收藏的。
关于冬天的收藏,我们只看一段文字,不做详细的讲解: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要把春天研究好、解读好,必须要从冬天开始。因为春天是由冬天过来的,那么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就说明整个冬天处于在寒冷的冰天雪地的季节的时候,虽然我们会感到出行的不方便,但是它恰恰给人的生命埋下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我们的骨髓,我们的细胞核,人体里边最重要的核心的底层的先天的这一些生命的功能物质都是在冬天得到转换的。也就是说,冬天气候的变冷反而使我们的阳气往人体的深处走,一般会到骨髓,一般会到肾脏,一般会到微观层面的细胞核。
原来世界的升降浮沉,就是道。我们要好好的借冬天收藏的趋势,来保证我们的身体的核心物质、核心功能够得到好好的充电。我们就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而且“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冬天要把两手揣在怀抱里,感觉有一种稍微的身体有收缩,汗腺也是闭藏在里边。当然这里边要有一个度,依然要根据冬天天气变冷,我们不要过于太冷。过于太冷的话,人体的气血得不到流通。特别是我们的卫气过于寒了以后,就得不到流通。《黄帝内经》把这个现象叫卫气卫气稽留。卫气稽留,不能流动,就会造成人体里边的代谢处于非常的关闭状态,就会郁而化热,产生一些重大疾病,这个今天不细讲。所以“若以有得,去寒就温”,只要去寒就温就行了,是就温,不是就热。冬天只要有一点温暖就可以,不要有热的感觉。我们有些同志过于就温而过度到就热,就跑到了三亚,明明是北方的同志要跑到三亚去,北方同志的身体本来多年顺应了北方的季节,冬天就收藏得很好,一旦跑到南方去,海南冬天温度比较高,所以适应不了。海南人虽然能够适应冬天的温暖,是因为他住在大海边,祖祖辈辈吃的是大海里边的海鲜,所以大家如果研究海洋的话,你就会发现海洋的收藏是比较重的,因为他吃了海鲜了以后,他的收藏功能就比一般北方的人要强一点,他能经得住海南冬天高温的蒸发。而北方人过去,又不习惯吃海鲜,或者说就是习惯吃,你也不可能短期内改变你的身体的状态,所以这就反了。只有哪一些情况才会要去呢,除非是北方的同志因为受到了表部之寒,也就是说你有老寒腿,那么你通过到海南去是去治病,而不是去养生。北方的同志有老寒腿跑到海南去,叫冬病夏治。海南的冬天相当于北方人的夏天,借冬天的高温,通过冬天的治疗,再经春天、夏天一治,那么一定在当年治好,等到下年的冬天赶快回来,然后每年冬天就待在北方的冬天,又回归到北方的人跟北方本土季节的四季循环的正常轨道。
今年贵州有一点冷,为了方便工作,我是跑到了云南腾冲,我为什么不跑到瑞丽,为什么不跑到芒市,为什么不跑到版纳,我要跑到腾冲,因为腾冲刚好适合去寒就温。晚上有几度,白天有十七、八度,刚好是一个适合冬天既能工作又不出现过于热而蒸发我们的阳气这一种状态。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冬天一定不要运动量过大而泄汗。“使气亟夺”,而产生元气被夺走,产生元气虚衰。“此冬气之应”,冬天应该要与它相应的一点,也可以说是“养藏”,藏就是我们最核心的身体的生命功能、物质。如果违反了,就伤肾,伤肾者,既伤先天,又伤后天的身体最核心层面的功能物质。“春为痿厥”,痿,松缓迟缓;厥,元气不足,相火飞越。天气一变热,然后元气拔根无常,头重脚轻,产生了一种突然晕倒,还整天晕昏、晕厥,都是有的。这就是因为冬天收藏得不好,那么提供给春天生发的能量就不足,叫“奉生者少”,这就是冬天的重要性。那么春天的一切病,如果就春天而论春天是不全面的,必须要先把冬天做一个铺垫,这就是我们讲的明明是说春病防治,但偏偏要从冬季开始来回顾、来解读的一个原因。我们现在正式来到刚才的春天这段经文的解读。
春天,我们要顺应它的生发,但是要注意,我们所谓顺应春天的生发,是已经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假设我们冬天做的够好的情况下。冬天如果我们收藏的更好,那么到了春天这个季节,我们就要做相应的变动,就是要夜卧早起。冬天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既要睡得早,还要起得晚,要跟阳光同步。到了春天的话,我们就要改变一下了,春天是要夜卧早起。《黄帝内经》或者说中医所说的早——所谓早卧就是晚上九点钟到十点钟之间;所谓夜卧就是十点到十点半之前都可以叫夜卧,这是结合现代人、现代气候特点和现代生活工作特点来做一个变通。春天的早起应该是在卯时起最好,所谓的卯时就是太阳时。我们就要在太阳升起之前一点点可以开始起床,都叫夜卧早起,然后就“广步于庭”,一定不要像冬天收藏在家里了,要“广步于庭”,逛公园,逛小巷,逛家里边的前前后后,而且要“被发缓形”,身体一定要放松,衣服要穿得宽松。
“以使志生”,而且春天是立志的好季节。春天既是一年的春天,也可以是一天的春天。一天的春天在早晨,也可以是一人一生当中的春天。在儿童和青少年时代,都属于春天之季节,所以立志要从儿童开始。在儿童阶段,一定要潜移默化的给他立志。这个志是说他很棒,一定能做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事,而不是说一定要做具体的事情,而且要“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春天在五行当中叫“仁”(仁义礼智信)。仁者,春天要“生而勿杀”,春天一定要以生为主,多播种、多栽培,一定要跟大自然的生生之气相应,而且要“予而勿夺”,春天要多给予。特别是在教育青少年儿童阶段,青少年在儿童时期,他都会有一定的慷慨大方,喜于施舍。喜于、给予,但是要注意,我们要辩证看问题,要把“予而勿夺”,慷慨大方跟节约辨证处理好。慷慨大方不等于浪费,要区别开来。节约和慷慨大方,这两者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
“赏而勿罚”,在青少年阶段一定要多奖赏,特别在春天,更要给他奖赏。为什么儿童喜欢过年?因为儿童本身就是春天,他就特别喜欢春节这个阶段,特别喜欢放风筝,特别喜欢春花的浪漫。所以教育的父母和老师要多在儿童时代给他埋下一个好的立志的潜移默化的志向,在春天更要激发他向上,这就叫“赏而勿罚”,这些都是春天之应、养生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一点,那么就会伤肝。所谓伤肝,就是跟肝的生发背道而驰,引起了肝气的不舒而产生肝气内郁(郁结)。生发不够,夏天反而长不起来,长不起来就说明能量不足、热量不足,然后“夏为寒变”。春天有内郁的同志到夏天更容易出现一些内寒、腹泻等等一些病症,这个我们到夏天再具体去讲。
春天关乎两个季节,既关乎冬天藏得好不好,又关乎春天是不是顺应了春天的生发的趋势,能不能为夏天的长提供好的前提。春天之生主要是往上;夏天之长,不但往上,还要往横的方向,要纵横都铺展开来,这就是长。
我们现在要对春天的这个季节容易犯的病,做一些解说,做一些解读。因为今天不是讲春季的养生,所以大家也感觉得出我们解读的稍微的概括一些。如果我们要详细讲这段话的养生,还有一些深刻的道理,我们可能还会延长一个小时才能把它讲得完。
上图是24节气的转换。冬天的季节从立冬开始,关键点在冬至以后。冬至以后的小寒、大寒,一旦藏不住,那一切就完了,冬天就废了。到了小寒、大寒,如果藏得好,立春一开始,春雷一动,生发开始。到了立夏之前的谷雨、清明,还是春天的生发季节。
下边我们要回到今天的主题,也就是说春季疾病如何防治。下图这一页春季病防治,写了伤寒和瘟病。
有些同志是爱好者,有些同志没有怎么接触中医,都不要紧,我们会让大家能听得懂,当然有一些同志学过中医,那就更加容易理解。
季节病就是这两大块——伤寒和温病,如果我们详细去分解它的话,我们会作茧自缚。一定要大道至简,春季病的防治就是伤寒和瘟病。
那么什么叫伤寒呢?木火疏泄不及,叫伤寒。木火是什么?木火就是春天之气。春天属于木,春天属于肝,所以把春天的木,叫木。木,一般正确的方式它要生发,它就要生火,我们把它叫木火。那么春天应该是木火疏泄的季节,但是为什么还有疏泄不及呢?就有。所以大家发现没有,中医的阴阳学说,它在各个层面都有。木、火,本身在五行当中属阳,但是在它本身为标准、为参考、为参照系的情况下,它也分太过和不及。下边我来讲什么叫太过,什么叫不及。
在贵州待过了以后,就对于贵州的春天往往出现疏泄不及,就感到非常清楚了。正好我家里有山东的客人,他就非常的领略到了贵州的春天疏泄不及的滋味。本来是到贵州春天看油菜花,但是农历的二月快要完了,竟然出现几度的温度,而且阴冷潮湿。所以就可以把它看成是冬天的余冬未过,一般说冬天的余冬最多在正月的立春和雨水两个气节,立春就差不多了,到雨水冬气就要过,正式迎来春天。惊蛰不须说,春雷都已经动了,春天就应该要生发。到现在的季节了,还出现这种气候条件。因此在贵州春天的病最多就是疏泄不及,就是有余寒存在,春气得不到生发,肝气得不到生发,胃气不畅通,还处在稽留阶段,季节已过,但气候未到。北方的一些地方,也有这种情况,季节过了,但冬天还在,甚至出现倒春寒。所以贵州跟北方都会出现春天的疏泄不及。
那么什么叫温病呢?春天疏泄太过(木火疏泄太过),它就容易产生温病。比如说版纳,比如说三亚(南方)的一些季节,春天来得太早,而且温度升得很高。冬天都有三十度,这种情况下,它会造成木火疏泄太过,你的气血就往表部走得太快,以致根根被拔掉。特别冬天收藏不好,硬是要到三亚、版纳去过冬的同志,或者说他没有到三亚、版纳去过冬,他在北方待着,在贵州待着,但是他没有早卧晚起。他是怎么起,是怎么睡呢?他是打麻将到了二、三点钟,甚至天亮,然后昏昏沉沉的睡了一下,这种情况下,哪怕他是北方人和贵州人,他也会出现疏泄太过。冬天藏得不好,疏泄太过的这种温病有两个原因:一是冬天没有收藏好;另一个是冬天收藏的还差不多,但是到了春天,春季高温来的太快太猛,季节性的气候来得太快太猛,温度过高,使得哪怕冬天收藏得好的同志也受不了春天木火疏泄的折腾。于是,就容易产生温病。
大家发现没有,用这种方式来理解伤寒和温病,简直是大道至简。对于伤寒和温病,有很多同志是学过经方医学,也学过《伤寒论》。很多同志对于伤寒和瘟病的区别非常恼火。伤寒与温病是怎么规定,怎么区别的话,历代医家都非常的困惑。从宋元明清到现在,争议很大,各有各的道理。要澄清,我们觉得用今天这个思路最好。
伤寒与温病:木火疏泄不及为伤寒;木火疏泄太过为温病。用这种形式,今后为我们学习伤寒和瘟病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春季病防治当中的伤寒有一个特点。因为它是疏泄不及,所以人的相火、元气不虚。这里有一个相火,一个元气,说元气,听多了都懂,说相火就懵了。元气不归位,就叫相火。归位了,它就要元气。它不归位,疏泄太过,跑到人体的各种程度来作乱,这叫相火。那么伤寒病,它的相火基本是归位的。所以它主要是受了寒邪,多半在表部。表寒侵略表,然后胃气就不舒畅。胃气不舒畅了以后,那么就有两种情况:一受了寒,寒主收引,自然是一种寒象。胃气稽留,一旦时间长,稽留就要化热,胃气化热,就变发热。胃气发热,郁而发热,人体会产生发热,但是大家要注意,这个发热是胃气稽留引起的发热,跟温病的相火飞越引起的发热是两回事。所以,在春病当中分清哪些病是伤寒引起的发烧,哪些病是温病引起的发烧,这一点才是功夫上的功夫。
要争论,就在这里来争论。我的意思是说,与其争论,不如把这个问题分清楚。同样一个感冒发烧,你能分清楚是伤寒性的感冒发烧,还是温病性的感冒发烧,那么辨证上从脉象上能看出来。
脉象紧数,按之明爽,脉浮紧,可以快,但是不虚。脉不虚,而且按之明快、明爽,不是模模糊糊的虚弱,数快,病人神色清明。有些人感冒了以后,全身疼痛,但是意识依然清醒,而且神色清明,患者不感到很虚,这种情况,你别看他发烧了,甚至舌质红了,甚至舌苔黄了,还是属于伤寒的范畴,不属于温病。虽然会用到清热药,因此要注意,不是说伤寒就一定要用热药,伤寒化热依然是用清热药(热药是指药的性味为温热,清热药是“使热清除”的药,是寒药,是药性味为寒的药。),要用寒药,但它是伤寒病演变过来的,它本身是伤寒。但这里的伤寒与温病概念,与传统的伤寒与温病概念不一样。这里的伤寒,是指人体木火疏泄不及,金水收敛太过;这里的温病,是指人体木火疏泄太过,金水收敛不及。
温病,脉象或洪或小,按之急躁模糊,而且这个洪是虚脉,小也是虚脉。表面看到大,是它相火飞越,一压就没了,一压就无力,叫洪大,虚弱,又快又急躁,这种情况,加上病人神色昏晦,所以它是温病。病人有一种昏昏欲睡不说,而且脉特别虚,患者非常软、昏,这个时候是温病。
这样区分非常ok,临床当中会发现一些伤寒时间长了以后,它会转为温病。但是你一定要注意,它是伤寒并发温病,时间太长,由伤寒寒邪侵表、胃气不走,郁而化热,有热就要伤津夜,所以伤寒的时间太长了以后,会伤津液、伤元气,因为发烧伤津液、伤元气了以后,元气受损,这个时候相火不归位,它就要飞越,这叫由伤寒并传为温病。我们就灵活了,也就是说,先分清什么是伤寒,先分清什么是温病,还要知道,伤寒转为温病的可能性非常大,而温病转为伤寒的可能性非常小。伤寒治不愈,太过于虚了以后,它最终会并发温病。而温病转伤寒,这种情况有,但会比较少一些。这就是我们今天对伤寒和温病的概念的一个初步,具体要好好的理解以后我们再抽个时间讲一讲,比如说我们讲一讲经方医学,我们会讲到这一块。但是今天这个课件大家好好听的话,对于伤寒和温病就清楚了。
所谓伤寒,是人体的整个气机是收的,一是受到了寒邪,二是本能的气能够收藏起来,抵抗寒邪,正邪斗争当中,胃气会受到稽留,也就是胃气不舒,肝气不舒,木火不及,郁而化热,这个时候都叫伤寒。虽然它化热了,但它是伤寒。因为它元气不虚,相火没有飞越,木火没有疏泄太过,是不及,是郁而化火,而不是疏泄过多的化火,是两种概念。假如说春天天气很温热,人体又发虚,你就会发现头晕头胀、身软发烧,甚至晕倒,脉虚而快,时虚而数,就是春天的温病。温病一夹湿,就变成署病。关于这些病传病解,我们以后还会跟大家分享。
今天得出一个结论:伤寒是疏泄不及,阳气潜藏,卫气稽留,郁热内生,阴火妄行。
这里面的火也好,这里面的热也好,都是郁而化火、郁而发热,元气不虚,元气不但不虚,但是元气疏泄不及,郁而化火的,叫伤寒。所以伤寒也好,温病也好,都有共同的发烧,但是伤寒是阴寒收敛,气机是疏泄不及而发烧。温病是相火飞越,卫气被冲,元气空虚,中气衰败的发热。所以伤寒始之而少,温病始之而多,区别就是在这里。
感冒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刚才所说的伤寒和温病是从病机学来讲的。严格来说,它不是一种病,它是一大类病的病机。凡是收敛,木火疏泄不及,春天疏泄不及,外部有寒邪侵袭的,都叫伤寒,管它是什么病,都可以叫伤寒,反之叫温病。那么这里所说的感冒,就是伤寒、温病都会出现感冒。它们轻微的症状——伤寒的轻微症状和温病的轻微症状,只是伤到表部,没有出现大问题的这种病,我们就把它叫一般的感冒,就行了。
今天我们讲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对策。伤寒防治分冬伤寒和春伤寒,同样是受了寒邪,但是两个季节的用药有些区别。当然,最重要看症状。冬天一般会用到麻黄汤和小青龙汤,但是春天感冒,如果季节不是冰天雪地,已经是十多度,油菜花已经开了,但是还有一点点冷,受寒邪,这种感冒建议用葱豉(chǐ)汤,还有桑薄黑豆饮,寒邪偏重一点,用荆防败毒散也可以。
有位同志出现了感冒,当时看见那个阵势确实有点像伤寒,用了葛根汤的加减、小青龙汤的加减,一吃汗流了,烧退了,但是后来又反复发烧。他本来是春天感冒,而且已经过了小青龙汤和葛根汤的加减,出了汗,再不能用麻黄汤和小青龙汤,就改为用荆防败毒散。用荆防败毒散,就适合冬天已过,春天余寒还在,就用荆防败毒散。如果是防病,就用葱豉汤(大葱和淡豆豉一起煮水喝)。
今天我们讲的病是春天的伤寒比较多,春天有疏泄不及,但是不及的病比较多,所以说我们来讲伤寒用药。伤寒用药分几个层次,如果是冬天全身疼痛不出汗,我们用麻黄配桂枝叫猛散;如果是春天只有点余寒存在,我们用平散,荆芥、防风、紫苏就够了。要注意,我讲的春天用平散,是要在春天已到,但是余寒还在,天气略觉冷感,所受伤寒,用荆芥、防风、紫苏。虽然是春天,但像在黑龙江北方一带,出现了冬天的大雪(春季之雪寒),按照冬天来处理。遇到伤寒,还是要麻黄桂枝。
那么什么叫湿散,你在贵州就知道了。贵州这两天适合用湿散,阴雨连连,有倒春寒,气温七八度,最多十来度,但是下雨,又寒又湿这种情况下,我们用湿散法。一感冒就受湿,舌苔腻,舌质淡,怕冷怕风,头重,这个时候我们用九味羌活汤(羌活、苍术、独活)。如果寒气还比较重,我们也可以加点细辛、白芷、生姜,叫温散。我们所说的常见的多发病,主要是说季节性的病,感冒病毒这一类疾病。
第五是凉散。什么叫凉散。是春天真的来了,天气气温在二十度,甚至有些到了三十度,人体忽冷忽热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一些感冒,也就是说是春天生得正常,但稍微不注意出现的余寒,我们尽量用凉散,薄荷,桑叶,蝉衣这一类。所谓的凉散在哪个季节最多?在秋天最多。秋天由夏变凉(稍稍变凉),还没有完全变凉的季节,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但是春天也会有,这叫凉散。
一般来讲,用凉散就会有什么症状呢?它会有轻微的怕风,只是轻微,基本上不怕冷。即使怕冷,也是非常轻微,但是咽喉干,舌质红,眼睛会发红,像春季出现的这些卡他性结膜炎,就适合用薄荷,桑叶,蝉衣。它有一定的风,它是风热(风和热),是风就带着有凉,是热就带着要散,它就会化热,比较明显,多半是五官上化火的情况比较多。这种情况下,我们用凉散。
第六是上散,如果是在头部、眼睛、耳朵,我们就用升麻,白芷,川芎。那么上散可以配合在猛散、平散、湿散、温散、凉散当中,可以配合使用,只要是五官上头部出现明显的症状,我们又加上散。
第七是结散,无论是猛散、平散、湿散、温散、凉散、上散,各种感冒当中,只要出现有结节性肿大,淋巴结发炎,我们就加柴胡。柴胡是散结的,散淋巴性结节、散甲状腺结节、散肺结节,全身淋巴结、全身的一些结节,柴胡都是主药,所以叫结散。而且柴胡这味药,无论是猛散、平散、湿散、温散、凉散、上散都可以配合柴胡使用,柴胡是通用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配它。
我们讲的是伤寒用药,还没有讲温病,因为春天的温病比较少,那么我们要不要讲呢,当然要讲,虽然少,但是也会有,假如碰到了该怎么办?
春天的伤寒建议用葱豉汤。葱豉汤是食疗方法,药食同源。荆防败毒散是春天的余寒还在,春天变冷的感冒特别适合荆防败毒散。春天感冒,湿比较重,也非常适合用九味羌活汤。但一定要注意,它们都是伤寒。一旦是温病,就变了,就不是这三个方了。一旦是温病,那就是圆运动古中医学的乌梅白糖汤和扁鹊三豆饮。告诉大家,本人亲自试过,非常好。只要是人体发虚,相火不长,长期熬夜,又来到春天的温度猛升出现的头重脚轻,身体发软发虚,头晕,甚至会突然晕倒,这一种特别适合用乌梅白糖汤和扁鹊三豆饮。
葱豉汤:葱头四个,连须,淡豆豉15g,煎服。注意,这种大葱要带须须,淡豆豉15g,水煎服,治疗春天感冒余寒明显,而且没有内热,没有化热。恶寒,发热,身痛,能起床,并不感觉太严重,这种症状用葱豉汤非常ok。
下边讲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桑薄黑豆饮。桑薄黑豆饮适合春天温伤寒,以温病为主,适当夹一点点伤寒。
桑薄黑豆饮:生黑豆15g,桑叶10g,薄荷10g,淡豆豉15g,冰糖30g,柴胡5g,黄芩5g。也就是说,它是春天温病,元气虚,相火飞越,脉很弱,但是有一定的小小的鼻塞,小小的怕风,表层有那么轻微的小小寒邪,我们就用薄荷、桑叶解决了,而且淡豆豉本身就有这个功能。淡豆豉,我在经方医学里边讲过,今天重复讲。淡豆豉这味药太厉害了,淡豆豉是伤寒、温病通吃。淡豆豉本身的豆是治疗温病的,淡豆豉发酵,用一些芳香辛温的药一起发酵,是治伤寒的,所以它有两个功能同时存在,既能发表微微的微寒,又能强化中气,消食化气,这是什么药呢?上药、神药。大家能不能用好淡豆豉呢!
《伤寒论》经方医学体系里边竟然有淡豆豉,既可以治伤寒,又可以治温病,温病当中略略夹一点寒邪,就是它。生黑豆,桑叶,薄荷,淡豆豉,冰糖,柴胡,黄芩,其中的生黑豆就是治疗温病的。这个方就治疗头晕、发虚、发软、头晕,脉特别的虚,特别的数,然后有一点怕风,温病为主夹点伤寒,就是它。
我们一个小时讲伤寒,讲温病,又讲伤寒夹温病,以小博大,反复收听,会给你带来一些众多的启发。好好听了以后,你会发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原来伤寒、温病争论了几百年,反复收听的话,应该会在这里得到一个很好的澄清。以后就不要把热说成是温病,寒就是伤寒,有这么简单吗?伤寒也会有热,但伤寒化热不伤元气的情况下,依然是伤寒。伤寒化热伤了元气,元气飞越、相火飞越的时候,才叫温病。一开始就是相火飞越,季节升温又快,更加飞越无根,产生的头晕眼花、头重脚轻,连根拔掉,晕倒,发烧,脉数而虚弱,叫真正的温病。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不能起床,数日之后,亦觉口苦,脉象躁急,就是伤寒夹温病。
葱豉达原饮:葱头带须5个,淡豆豉20g,麦冬15g,草果仁5g。
伤寒感冒,又化热,还夹湿,化热加湿热,而且三焦出现了问题,外感恶寒发热,并恶风,身痛,并觉内热,脉不浮虚而沉数。服发汗药汗大出,病解过半日,病仍如故,重新发烧,舌苔厚腻,恶寒更甚,这个时候用葱头带须5个加淡豆豉,麦冬,草果仁(草果仁是袪湿的,芳香化浊,化三焦之湿),这个方很厉害,既能治湿温,又能治温病,还能治伤寒。葱头带须治伤寒;淡豆鼓既治温病,又治伤寒;麦冬治温病;草果仁治湿,合起来,伤寒夹温夹湿,都一起治。同志们,要以小博大,给你一个方,你要类比取向,要会内推。今天给个方给你,反反复复的听几遍,你就悟出来了。遇到这种症状,就照单用方。
荆薄桑竹饮:荆芥15g,薄荷9g,桑叶9g,竹叶9,g黄芩9g,石膏15g,天花粉12g,金银花9g。
荆薄桑竹饮治疗春季伤寒化热,但是还没有到温病,它的本质是伤寒。因为它没有豆类,没有解相火的药,它是清热,因此它是伤寒化热。如果是温病学家,他会把这个方看成是温病方。告诉大家,不是清热的方就叫温病方。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口渴,脉沉软有力。恶寒至于发寒战,身痛有如被杖,口渴而却口淡者,这就是伤寒化热的方,本质上属于伤寒,但是它化热,如果再不治,时间过长,拖了以后会把元气精力拖垮,诱发温病。
大家好好的听伤寒与温病的这种划分,这种划分是我们的一个归纳,但是它太重要。听完今天的课,不但你对一些春季病的防治找到线索,还为以后学学经方医学也埋下了一些铺垫。
对于春季病的防治,如果冬春之交,身体忽然微寒微热,而这个脉比较小,比较数,比较急,身体轻微的一些小疼痛,头不怎么疼,这种情况下,它是冬春之交忽然出现的,那么也可以说是体虚,冬天藏得不怎么好,春天稍微升得有点快,有点体虚,经不住春天的疏泄,这种叫疏泄稍微太过,属于春天温病的轻微版,恰恰就是一小点补中益气丸和八珍丸,就够了。
经不住春天的折腾,但是还没有达到发烧,只是轻微的微热,一阵风热,身体发软、发虚,工作没有气力,这种情况下你就用补中益气丸或者八珍丸,服用就好了。
今天这个方给大家的建议,特别是南方的同志,可能广州马上就要变热了,版纳、三亚就更不消说,那么包括上海这些地方,泉州、厦门一带再过几天,温度一高的话,可能会出现身体发虚,但是还没有达到正宗的温病的那种发高烧甚至昏欲倒的地步,只是身体有点软,不适合,感觉这个天气有点身体过热,昏昏糊糊的无力工作,这个时候,你吃点补中益气丸和八珍丸,就可以了。
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对病毒讲的比较浅,因为任何病毒在中医的伤寒和温病的框架内,都不是一回事,而且病毒这个东西其实比细菌好办。细菌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病毒不是,病毒只是一个基因片段,它还没有完整的细胞形态,你要用微观的气去对付它,是高射炮打蚊子。我们用中医的伤寒和温病的框架按照症状去治它,你就会发现越治越好治。
关于现在所说的诺如病毒,就很简单了,诺如病毒一般就是会拉肚子。在春天拉肚子,你别按照西医的思路去治。它是春天感冒而产生时感冒症状明显,荆防败毒散都能够把诺如病毒治好。荆防败毒散吃下去,如果说拉肚子比较明显,舌苔比较厚腻,肚子有点疼痛,但是天气变冷(天气不是热)。凡是感冒症状拉肚子,天气是冷的,像现在的黑龙江北方一带天气还是冷,同时又感冒拉肚子,如果是病毒,不管它是不是诺如病毒,其实有一个方叫葛根汤,就OK了。如果温度稍微有点高,还达不到葛根汤麻黄桂枝的程度,荆防败毒散就可以了。如果诺如病毒拉肚子,不但有感冒症状,而且还化热,一边打喷嚏,流鼻涕,全身疼痛,但是小便是红的,大便是降红色,有粘液,同时肛门还有点红疼痛,这种情况下就说明它是一个感冒引起的诺如病毒,加上化热,那么两个方一合起来,那个病毒就跑了。哪两个方——一个荆防败毒散,一个葛根芩莲颗粒。诺如病毒去年讲过了,把方拿来再讲病毒的话,那就重复了。诺如病毒,我们总结一下就行了,今天主要讲春天的伤寒和温病两大类病。这些常见病、多发病,归纳起来只有两大类——伤寒和温病。最多是三类,就是伤寒病传温病夹杂的那一种。这是我们这节课的特点。
这节课最关键讲了一个春天的两大问题:疏泄太过、疏泄不及。北方一般是疏泄不及,南方一般是疏泄太过。当然南方要具析分析,云南的版纳、普洱、德宏地区,这三个地区多半会出现疏泄太过;云南的昭通、曲靖、迪庆,这些地方会出现疏泄不及;贵州黔南、贵州的黔西北、黔西、黔北,都会出现疏泄不及,只有黔东南的一小部分,会出现疏泄太过都不会,贵州多半是疏泄不及;广西沿海的地方会出现疏泄太过,广东沿海地方会出现疏泄太过,整个海南基本处于疏泄太过;福建厦门、泉州一带出现疏泄太过;浙江台州沿海一带也会出现疏泄太过;山东一带,一到北方转到北京,东北三省内蒙这一带,新疆这一带多半出现疏泄不及,也就是春末,甚至到春中,都会以伤寒的形式出现。
伤寒又分春天之伤寒和冬天之伤寒,什么叫冬天之伤寒?零下一度、冰天雪地发生的伤寒,叫冬天之伤寒(冬伤寒)。冰天雪地零下,最多零上两三度,发生的伤寒,叫冬伤寒;零上十多度,甚至二十多度,发生的伤寒,多半是春伤寒,简直可以用气温来代替、来落实。冬伤寒一定要麻黄、桂枝才开得了表,春伤寒用葱豉汤,荆防败毒散,甚至可以平和一点,整个框架都给大家梳理了一遍。今天的分享就告一个段落。
提问环节:
1、萧虎问:关于冬天和春天睡觉起床的时间,有的同志说,只要睡够了八小时或者七小时就行了,不管是十点睡还是十一点睡,有的人刷手机刷到十二点,甚至凌晨一两点,然后第二天很晚才起来。他们就认为只要睡够了就行了,不用遵从所谓中医的养生理念。遇到这样的人,该怎么去跟他解释,怎么去跟他进行说服工作?
罗老师答:这个问题可以明确的答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只要时间睡够,哪怕整个晚上不睡,只要白天能睡八个小时就可以——这种人哪怕很长时间习惯了,但是这只是他的一个习惯而已。所谓的习惯是说,他经过一年半载或者几年的适应,他没有感觉到白天睡觉,晚上熬夜有多大的难受,但是他违背了大自然,所以说他生命的质量是有问题的。白天是太阳出的地方,是生发的时候,阳气是往表部走的,那么通过人为的睡觉,把灯关了,营造了一个晚上睡觉的环境,但是外围还是白天,白天的能量肯定对他是有干扰的,不否定他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睡觉带来的功能,因为睡觉的目的就是让人深度的休息——但其实是表部的休息,里边并没有休息,里面很多能量的合成,血液的生成,骨髓造血的生成,它都是在晚上进行的。但是他是白天睡觉,那么这些能量的合成是要打折扣的。
要给他的解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春三月、冬三月的养生之道,把这些问题给他梳理一遍。简单的说,他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睡觉,气血往里、合成能量的一定的机能,但是它是打折扣的。因为他是白天睡觉,而白天外部的太阳光是往上升的,他创造的小环境肯定没办法抵消太阳日照产生的整个阳气往外往表生发的能量。总之,这种情况是不主张的。
2、啊皮蛋问:我偏头痛,舌头发麻木、右边腿手麻木怎么办啊,中风先兆怎么办啊?我今年44岁,颈椎增生,腰也疼,肾阳虚,爱出汗,表也固不住,像个美人灯,风一吹就头疼。
罗老师答:这位网友,他是偏头痛,而且舌头发麻,右边腿手发麻,是不是中风的先兆,有两种可能:中风的先兆这种可能还要有其他的症状来做佐证,因为这种状态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哪种情况?叫脊柱性疾病,也就是颈肩腰,特别是颈椎性疾病。颈椎性的疾病也会引起偏头痛、舌头发麻,右腿手发麻,都会有的。特别是颈腰都有问题的时候,它不但会引起手发麻,而脚腿也会发麻。至于怎么办,首先今天这种课属于一种公益性的咨询性的课,不属于直接治疗性的课。具体的治疗方法只能提些建议,只能把你的病归为有可能是颈椎,我们要查一下颈椎。你可以去查一下颈椎,因为查一下颈椎,如果排除颈椎的话,那么中风先兆肯定是要考虑的。我们还要注意,其实颈椎病也会引起中风,它们两者之间是有关系的。但是我们可以从生活和食疗上以及一些方证,也可以提一些建议。
你是右边发麻——右边,它一般主气,也就是说气虚型就会出现右边发麻。如果你会稍微的摸自己的脉,假如你的脉不是跳得很猛,是比较弱,那么我就可以给你断定了。如果你的脉是偏弱的话,有一个方是可以用的,哪怕是颈椎也好,是中风也好,这个方你都可以用,叫黄芪桂枝五物汤;如果你的舌下静脉曲张的话,我还可以建议你把黄芪桂枝五汤改成补阳还五丹;如果同样是右手麻,偏头痛,如果没有瘀象,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如果有瘀象,有瘀血,又舌下静脉曲张的话,建议你用补阳还五丹,前提是要脉弱,如果脉跳得很宏大,另当别论,对于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赵剑斌问:肝木疏泄不及和疏泄太过的意思还不太懂,请罗老师进一步的解释一下。
罗老师答:这里的疏泄,也就是生发的意思,推动生发流畅的意思。我们的气血要能够好好的流畅,它是要肝气的疏泄的推动。换句话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的血液能正常流动,我们的营卫气血都能正常流动,不受阻碍,就叫疏泄正常;如果我们的气血受到了阻碍,哪怕这个阻碍是由外部的寒邪所导致,但是它已经出现了我们的营卫气血不能好好的流通而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这就叫疏泄不及。疏泄不及的本意就是流动不畅,流动不畅就叫营卫气血稽留、留滞。
其实我们今天说的就是一个堵,我们有些人把中医看成“中医无大病,就是一个堵”。因为最近几年来,我们都会在各行各业看到、听到一些人想用一个字解决一个问题的。我们在这里说的说营卫血流不通畅,就叫疏泄不及。凡事向上向外疏泄的,都叫木火。五行当中的木火就是既向上、又向外疏泄、周流。
疏泄太过,是在元气不足的基础上,或者说春天的温度升得过快的基础上,我们的气血过多的往上走,过多的往外走,过快过多,过于超速的往上走,那么就会造成一种不适应,就会有头重脚轻,身上会有发热、头晕。由于气血往外走,形成头重脚轻的话,就会出现一个全身酸软、头重、头晕、昏迷。全身很软,下肢更软,这种情况就叫疏泄太过。气血因外界的高温升得过快引起的向表向上走的过多过快,这种情况下就是升降当中升大于降;出入当中出大于入,这种情况下就叫疏泄太过。
4、秋荻问:坐标武汉,最近很多朋友反应睡不好,半夜易醒,醒后难入睡,跟木火疏泄有直接关系吗?
罗老师答:有关系,但是具体还要看,一般说木火疏泄过抗的话,他还会有相应的症状,会有一种身上不舒服,头晕、头重脚轻,有这些不舒服的关系,要有症状支撑。但是从季节、又是从多人反应,应该跟这个有关了。
5、亚问:春三月夜卧早起,但是春天晚上失眠怎么治疗?
罗老师答:所谓的夜卧早起,夜卧不是很晚,从中医的时令看来,十点钟睡就应该叫卧夜,九点钟之前睡叫早卧。
如果冬天不失眠,夏天不失眠,秋天不失眠,而是在春天失眠,我们要考虑多半情况下是生发太过。但是春天生发太过的话,还跟地区有关。比如说平原的同志,如果到了海拔高的地方去生活的话,这种情况下,由于不适应,毕竟是由低海拔来到了高海拔,那么会有一种轻微缺氧。在轻微缺氧的情况下,又是冬天的话,就会因冬天睡眠不好。冬天睡眠不好,又进一步引起冬天不能收藏,因为冬天都没有睡好,所以冬天就不能收藏。冬天不能收藏的话,那么春天自然就睡不好。因为冬天没有收藏好,而春天是生发季节,所以就容易引起本人木火疏泄太过。
所以要问一下,你针对的是冬天睡得很好,而春天不好,还是说冬天睡得不好,春天也不好的情况下,我该怎么回答你呢。假设你问的话是冬天睡得比较好,而春天不好的情况下,那么就可以明确回答了——冬天同志睡得好,如果说春天睡得不好,基本可以考虑是处于疏泄太过阶段。虽然可能是你本人,其他人没有这种感觉,但你本人冬夏秋都睡得好,唯独春天睡得不好,那么要考虑是春天这个季节对你来讲还是偏于疏泄太过,办法是要养肝、补血、降相火,要这样来治疗——就是要按照疏泄太过的这种方法来治疗,要用一些能够养肝(要养肝的话,先补肾),使得相火不飞越,还要补点元气,还要潜藏。比如说哪些药补元气呢?自然是人参;哪些药能够潜藏?那就是龙骨、牡蛎和白芍。桂枝汤里面的白芍就是清降相火而又比较温和的一味药,所以会用到白芍,但是你要在补肝养肾的基础上来加减、来用。
6、赵剑斌问:口不渴、咽不干,但是舌头发干、发紧,是什么原因?
罗老师答:这个就是舌头的原因,从局部上看,你就要跟舌头来挂钩了。口不渴,咽喉不干,那就不是口的问题,它就是一个舌头的局部的问题。舌头发干、发紧,要配合其他的感觉,比如说舌头发紧,这里的发紧是不是发木,不灵活的意思。每位同志在叙述症状的时候,我们是要把它还原为多种形式,你才搞得懂,因为有些地区是说发木(就是舌头不灵活),有些地区说发紧。发干、发木,舌头不灵活,舌质发红,那就是心热。在发干发紧的基础上,加上舌头发红,那就是心热;如果发干、发紧,舌头不红,而舌头厚腻,那就是痰湿。也就是说,痰湿阻塞舌头的经络,引起舌头的神经紊乱,不灵活,它就会出现这种状态。所以你要找佐证,发干发紧,配合不同的佐证,它是不同的病机意义。如果是舌苔厚腻,断为痰湿;如果舌苔厚腻,还夹发紫、发瘀、发青,那么它就是痰瘀,化痰消瘀,就没有了。
这三种情况比较多——舌头发红是心热,要清心热,黄连阿胶汤这一类;舌头发厚、发腻、发瘀,痰湿比较明显,化痰——祛瘀,化痰用瓜蒌、竹茹、枳实、半夏、胆南星,这些是化痰;化瘀——地龙,蜈蚣,丹参,赤芍,这些化瘀,那么它就解决了。
7、卫芙蓉:罗老师好,请教一下,我最近膝关节发软无力,胃口不好。是怎么回事?
罗老师答:最近膝关节无力,胃口还不好——就要考虑了那边的气候怎么样,是偏冷还是偏热,“最近”要跟春天联系起来。如果是气候偏热的话,胃口也不好,还真要考虑跟肝气过生有关,就是木火疏泄太过有关了。膝关节发软无力,胃口不好,要考虑跟春气过生有关,中气足的人,就经得住春天的生。因为你是膝关节发软加胃口不好,胃口不好跟中气(脾胃之气)有关。那么基本上能考虑是一个肝气偏生,中气不足,可以用补中益气丸加一点小柴胡;胃口不好,如果有口苦,咽喉干,就用补中益气丸加小柴胡;如果没有口苦,没有上火的热象,那么直接用补中益气汤可能得到解决,既能解决胃部不舒服(就是饮食差),还能够解决膝关节发软。
8、悟道:春天养肝有没有好的药方?需要注意哪些?晚上一点到三点容易醒,有没有好的药方?
罗老师答:他问的是两个问题,春天养肝有没有好的药方?要分析。学东西要找准它的来龙去脉。今天为什么把春季的问题变成是疏泄不及和疏泄太过,那些方证其实既可以治病,也可以防病的。如果是疏泄不及,但是又没有其他的明显的大问题,从养的角度,小柴胡汤可以。小柴胡汤解决疏泄不及,也就是说肝不是那么流畅,因疏泄不及出现了一些口苦,咽喉有点稍稍偏干,因疏泄不及,脾胃功能也不好会引起饮食差一点,有时候甚至不思饮食,但是没有感到头重脚轻,脉特别虚软,这种情况下用小柴胡汤。而且小柴胡汤一方面是肝疏泄不及,一方面稍微加一点元气虚,也可以,因为里边有人参,有些是党参版。小柴胡汤本身就具备了养肝的功效,但是它偏于不及;如果虚软明显,脉特别虚弱,今天这个课都已经告诉你了,就是乌梅白糖汤和扁鹊三豆饮,这两个汤就是对于木火疏泄太过的食疗方法,非常好。当然,对于疏泄太过当中,
还有一些方证也能间接的养肝,比如说六味地黄丸。因为六味地黄丸是补肾的,补肾可以抑制一定程度上解决木火飞越太过,也就是相火过旺的功能。还有一个中成药叫麦味地黄丸,它里边有麦冬、五味子,更加适合。麦味地黄丸是六味地黄丸加麦冬和五味子,它更加适合春天。因为冬天没有养好肾,春天自然没有养好肝,那么你用麦味地黄丸来养肝。这是在疏泄太过的情况下来说的,所以今天听课要好好听,如果你有时间听回放的话,要抓住一点,春季的病也好,养肝养生也好,紧紧抓住疏泄太过和疏泄不及的两大类来论述。
姚问:老师,我记得工程中医时您讲过老年人可以每天吃点龙骨牡蛎粉补钙预防骨质疏松,我骨折恢复期可以也用点龙骨牡蛎粉吗?
罗老师答:可以的。骨折的人经过治疗达到恢复期的时候,吃点龙骨牡蛎粉是可以有利于促进骨折的恢复。当然如果说恢复期还有一些相应的症状,也可以配相应的药物,这个问题不在今天的回答范围内。因为这个属于伤科的具体,留待用另外一种形式去解决,但是能明确回答,骨折恢复期可以吃龙骨牡蛎,有利于促进骨折的恢复。因为龙骨牡蛎,从中医来讲,它就是养精养肾补肾,肾主骨,而且它属于经方医学的石散法。石散法是治疗虚劳细筋,肾主骨,骨就是精,精就是肾,肾就是精,所以龙骨牡蛎对于骨折的恢复帮助有确切的的效果。
10、天地阴阳问:罗老师,家人(女,50岁)最近嘴巴干、夜里4点醒就很难入睡、有点胃胀,这个要怎么调理,谢谢!
罗老师答:三点到四点,这个时候处于厥阴和少阳阶段,但是到四点钟,进入少阳了,因为少阳是寅卯辰,寅时是三点钟开始,厥阴的时间是丑寅卯,是一点以后开始,四点已经到了少阳,嘴巴干,四点钟就难入睡,而且还胃胀,建议用小柴胡。其实这种方法都是概率性的,经方医学看病还要再仔细一些,给小柴胡的建议是因为符合厥阴的大象(大概形象),但是具体要用的精准的话,它可能要摸病人的手,摸病人的脚,看皮肤粗不粗糙,看有没有水饮,看有没有肌肤甲错,看外部津液有没有亏损的太多,看舌头,看眼袋,看舌质红不红,还要问大小便,这些都问了以后,最后会有一个综合的方更加适合。这个方,在我们没有学过汉唐经方医学的时候,医师多半是用小柴胡汤来加减,是自己去任意加,加的精准度肯定会差。如果我们学过汉唐经方医学了以后,你会发现患者是小柴胡汤的主症,但因为其他的细节不一样,会有相应的加减法。最后,你会发现这种加减法,加减出来的方都在汉唐经方医学的经方体系里边。现代医生要加减的这种方剂,古人早都用过了N多遍。祖先给我们经方医学的成百上千的方证数据库里边,总有一款适合我们每一个人。任你有千变万化都逃不脱祖国医学的汉唐经方医学的基本方证。
天地阴阳给出的这些情况下,小柴胡颗粒和小柴胡汤是可以用的,但是要做一个补充,如果嘴巴干是晚上的话,要把引火汤合进去。引火汤配上小柴胡汤,就可以。
11、小碎步问:一吃饭,脖子以上就出汗,其它地方都正常,这是什么原因?
罗老师答:一吃饭,脖子以上出汗,叫头汗。又是吃饭的时候出的汗,这叫食饮,这恰恰是我们经方医学最注重的。经方医学所说的汗——一吃饭就出汗,叫食汗;又是脖子以上,叫头汗。因此它有两个汗,即头汗和食汗。然后再分,汗后了以后如果凉,就夹得有太阳中风;汗后如果不凉,就叫阳明中风。既然是一吃饭就有汗,她就阳明有热,胃肠道(胃)是有一定的热象。
讲课完毕,谢谢罗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