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人物的小众主题史、小众奋斗史、小众失败史,竟想不到2025年突然以《沉默的荣耀》电视剧,让吴石、陈宝仓、聂曦、朱枫及背后的张志忠乃至颇有争议的蔡孝乾等人走入大众。
本人曾阅读过蓝博洲的四本书,与这一历史具有较强的关联,可做背景介绍,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们。具体如下:
1、《台共党人的悲歌》(中信出版社,2014年);
2、《幌马车之歌[增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3、《幌马车之歌(序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4、《寻找祖国三千里》(新星出版社,2018年)。
这些书记述了战后到五十年代初白色时期一批台湾热血志士的探索、抗争、奋斗并最终失败的侧影。因而可作为这一历史主题的延伸书目。
其中首推《悲歌》,描写了与蔡孝乾同时期的台共武装部长张志忠及其夫人季沄从成长到觉醒、从奋斗再到不屈赴死的一生。与蔡形成鲜明对比。
而《寻找祖国三千里》也同样精彩。这本书记录了一位日据时期台湾籍青年吴思汉,为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返回心心念念的祖国大陆参加抗战,他不惜放弃日本京都帝大医学部的学业,借钱买药支援抗战,只身穿越朝鲜半岛,过鸭绿江,潜入东北、华北沦陷区,再突破前线封锁深入内地,最后总花费一年多时间才终于抵达重庆。
而不曾想,仅仅不到五年后,这位孤勇的青年却被以“匪党支部书记”的身份被在马场町遭枪决。因为实际在战败后被国民党接管后的台湾生活后,他选择放弃“白色祖国”、转向“红色祖国”。
类似的未曾进入大众传媒和历史叙事的“小”人物的故事,不胜枚举,但他们却是曾经真实存在过、又有过热血与奋斗的历史与人物。
……
评价历史人物,当然不能只看成王败寇、个人发达。
他们生前的夙愿,虽时隔七十余年至今未实现,但这偏僻冷门的历史及他们的骨灰,却永远受到后世高尚、正直人们的敬仰与热泪。
而且,50年代初的台湾马场町历史,不仅仅是少数台共人的悲歌,更是台湾那几代普通民众关于白色恐怖的集体记忆。
另外,结合网络资料,从该剧的主角人物及相关史实背景出发,搜集到以下关联书目,也可一并作为参考:
1、《冷月无声:吴石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
2、《朱枫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
3、《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陈映真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5、《亚细亚的孤儿》,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最后,有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
为什么如影视剧及书中所展示的那样,我们中国会有这样的人:或是身居高官的中年,或是前途无限的青年,他们或出身优渥,或已子女绕膝,却都甘冒杀头的危险,在没有任何金钱、名誉等现实利益的前提下从事高危工作,且在失败后不惧酷刑、从容赴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