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能假设。”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聊天中,人们总喜欢用这句话来结束争论。似乎一旦涉及到“如果当年怎样怎样”,就成了无稽之谈。
但真的是这样吗?历史真的一点假设都不能做吗?
仔细想想,我们每天都在做假设。走在路上,你会想:“如果我走另一条路,会不会更快?”下棋的时候,你会推演:“如果这一步我走在这里,对方会怎样应对?”甚至买菜时,也会衡量:“如果今天不买,明天会不会涨价?”这些推演和预见,归根到底,就是假设。
历史也一样。虽然过去的事情不能重来,但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推演,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因果关系,甚至能从中吸取对未来的教训。换句话说,假设不是虚构,而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
因此,“历史不能假设吗?”其实是个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
一、为什么人们说历史不能假设
“历史不能假设”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它的根源有两个。
第一,历史的唯一性。每一件事情发生的背景、条件都独一无二。比如新中国的成立,就是在那个特定的国际格局、国内矛盾、社会基础下发生的。换一个时间点,换一组条件,结果未必一样。因此,人们才说历史不可重复。
第二,历史的不可逆性。时间只向前流动,任何“如果”都没有办法再去检验。假如我们设想“如果甲午战争清朝打赢了”,那也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永远无法验证真假。
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很多人觉得历史假设没有意义。但如果就此否认一切假设,那就会陷入另一个极端:认为人类对未来也毫无把握。事实并非如此。
二、人类的预见性与推理能力
人是有预见性的动物。我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不仅是经验,更是对未来的判断。农业社会靠观察四季规律预测收成,航海家靠推算星象预判航路,科学家靠实验和模型预测自然现象。
这种能力在历史上同样存在。治国者要考虑政策的长远影响,军事家要判断战局的发展,经济学家要预测市场的走势。没有对未来的预见,人类社会根本无法前进。
因此,历史假设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人类预见性的一种延伸。通过设想不同的路径,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选择与后果之间的联系。
三、类比推理的力量:以抗美援朝为例
有人说,历史假设往往只是“空想”。但有些假设,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抗美援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一路打到鸭绿江边。这个时候,摆在新中国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出兵,还是不出兵。
假如我们选择“不打”,会怎样?答案并不复杂。美军若在鸭绿江边驻扎,中国东北将长期处在炮火威胁之下。更严重的是,美国甚至可能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对于刚成立一年的新中国来说,这无异于生死存亡的考验。
也就是说,这个假设几乎不需要过多推演,结论就是显然的:不打,后果更危险。
正因为有这种预见性,毛泽东等领导人果断作出了出兵的决定。结果如何?抗美援朝不仅稳定了中国的战略安全,也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所谓“历史不能假设”,并不准确。合理的假设,能帮助我们理解当时决策的必然性。抗美援朝不是出于冲动,而是基于理性推演后的选择。
四、历史假设的科学意义
如果把抗美援朝的假设放大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历史假设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第一,它能揭示因果关系。通过假设“如果不打会怎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打”与“不打”之间的因果链条。
第二,它能帮助我们总结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发展有其规律。规律不是死板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假设与比较才能提炼出来。
第三,它能支撑预测。就像天气预报要通过模型模拟未来一样,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也可以通过假设,推演出不同的社会可能性。比如经济危机的预警,疫情防控的情景模拟,都属于“历史假设”的现实应用。
五、假设的边界与风险
历史假设有价值,但如果没有边界,也会出问题。随意假设,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甚至误导对现实的理解。
比如有人可能设想:“如果孙中山没有去世,再活二十年,中国历史会完全不同。”乍一看,这是合理的假设,但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种设想容易忽略现实条件:清末民初的社会矛盾、军阀割据、国际环境等都不是一个人能完全左右的。把历史结果归结为单个领导人的存活与否,就会产生对历史的过度简化,把历史理解成完全由“英雄个人”决定的故事,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
因此,科学的历史假设必须有边界:
1. 必须基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而不是凭个人想象;
2. 必须有逻辑推演,而不是简单地改变一个人或一件事就得出“完全不同的历史”;
3. 目的应当是理解历史因果和规律,而不是制造虚幻的“平行历史”。
合理的假设有助于理解历史的选择与必然性,但随意假设则可能误导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六、历史假设与现实预见
历史假设看似抽象,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很接近。老百姓做事情,也常常是靠“假如”的推理在提前打算。
比如农民种地,都会想:“要是这段时间不浇水,会怎样?”答案很简单,庄稼可能就旱死了。所以,他们才会抢在天没下雨的时候浇上一遍。
再比如修房子,工匠心里明白:“如果地基打得不牢,会怎样?”那房子迟早要出问题。所以,他们宁可多花时间把地基打稳,也不敢图省事。
存钱更是这样。家里老人常说:“如果今天不存,将来遇到急事就没钱用。”这也是一种假设思维。正因为想到了“万一”,所以才会提前做准备。
甚至教育孩子也是同理。父母会想:“如果小的时候不管,将来可能更难管。”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未来后果的预测。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假设不是空想,而是贴近生活的常识。正是因为能设想“如果不这样,会怎样”,我们才能提前防备,避免更糟糕的结果。
历史上的大决策,本质上也和这些道理相通。抗美援朝就是因为想到了“不打的后果”,才果断选择了“必须打”。今天的治理也是一样,任何一个政策的制定,都离不开这种假设和预见。
回到开头的问题:历史不能假设吗?答案是,不能随便假设,但可以科学假设。
历史的确不可逆转,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假设去理解它。正如抗美援朝的例子所展示的,假设不是虚构,而是理性推演。通过假设,我们看到因果链条,理解选择的意义,也为今天的决策提供借鉴。
人是有预见性的动物。假设与推理,正是这种预见性的体现。它不仅让我们更懂得过去,也让我们更有能力面对未来。
【文/青荷,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