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早8时50分许,失业半年之久的蔡先生(化名),从地铁口出来,急匆匆进入一幢CBD大楼,随着汹涌的人流,奋力挤上电梯。
从电梯出来时,他长出一口气,像卸下一副重担,然后踅进一间办公室,找到自己工位,一屁股瘫在椅子里。
他哈欠连天,很想伏桌再睡会儿,但是看到周围同事们不是忙着打游戏,就是购物、追剧和翻八卦,他觉得自己实在不该辜负这美好时光,于是掏出手机,联网上线,变身为虚拟世界的“熊猫大侠”!
整间办公室有十几张工位,这段时间差不多都坐满了。上班时间,大家各忙各的,互不干扰,即便公司老板偶尔路过,也只是悄悄往里瞥一眼。只有在中午12时,老板才会大喊几声:“开饭啦!开饭啦!”
员工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儿”,秩序井然地排队打饭。饭后照例是小憩,下午上班仍是同样的内容,然后准点下班。
正常八小时工作制,从不加班,还提供午餐,每天收费30元。
是的!每天30元,是公司向员工收取,员工也从不拖欠。
这家今年年初就在当地成立的公司,就是最近社会上很红的“假装上班公司”。员工基本都是失业者,年龄在30几岁。有些刚失业不久的,还保持着牛马的惯性,准时打卡,从不迟到早退,每天和家里保平安,顺便聊聊自己最近的“工作”。
对于假装上班公司这一新鲜事物,社会反响不一。
当然,我们先不必揣测资本家的良心,因为但凡一根木头,他们也要榨出二两水来。
其次,对于那些假装上班人,社会不应给与太多的揶揄和责备。因为他们毕竟是失业者,连做牛马亦不可得。很多人是家里的顶梁柱,失业后流落异乡,外面风雨再大,这根顶梁柱都得撑着,牙碎了也要和着血一起吞。
因此,权当这里是一座暂避风雨的临时港湾,待受伤的人满血复活后,仍需整装待发——不然呢?!
至于,有人要将这里看作是创业和提升自我的平台,涂脂抹粉,刻意打扮,实在是过于天真乐观,甚至是不怀好意了。毕竟,各地的图书馆是免费开放的,电脑网络又是何等普及,何苦要花费三十元呢!
21世纪初,日本NHK现代特写节目录制组曾做过系列节目,专门报道当时社会大量沦为流浪汉的失业青年,这些人被称为“三十代”。白天,他们外表衣着整洁,行色匆匆,像是要去奔赴一场重要的活动;晚上,公园长椅上、24小时快餐店、网咖却是他们赖以休息的场所。辨别他们与常人不同的标志是,脚下那双脏污不堪、磨损得厉害的鞋子。
这些人长期失业,仅靠零星的日结苟延残喘,有的人可能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饭。由于失去了同家庭、朋友的联系,直到在出租屋里或者是公园的某个角落“孤独死”时,才会被人们发现。
这些报道确实引起了当时日本社会对于“三十代”失业者的关注。
而从目前国内不断出现的假装上班公司来看,眼下失业大军的规模算不菲。远的不说,单就我所在的五线小城市,今年的小摊贩就是往年的五倍。
表面上,这些假装上班人的待遇比日本当年的流浪汉要好点儿;但是,当积蓄被吃干抹净之后,这些人是不是就只能背上伤心背包在城市里游荡,最终落得个“孤独死”的结局呢?
如果那些风里雨里披荆斩棘送外卖、挑灯摆摊儿到黎明的被称之为英雄,那宅在家里躺平的真算是大福报了。
对于上个世纪的下岗潮,我们来不及说一声珍重;对于当下这些假装上班人,我们或许还来得及为他们做些什么。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