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188bet体育网址 > 

柯棣华:从异国热血青年到中国共产党党员

2025-10-10 11:04:23  来源: 党史博采   作者:栗龙池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柯棣华与白求恩都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不同的是,柯棣华来中国前还只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到中国几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逐步由一位异国他乡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八路军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一、柯棣华光辉生平

  柯棣华本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9日出生在印度孟买绍拉普尔镇的一个纺织厂高级职员家庭。1936年毕业于孟买格兰特医学院,留校担任助教和住院医师。

  1937年7月,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印度国大党向印度各界呼吁派遣医疗队,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受印度举国上下一片“援华热”的感染,柯棣尼斯毅然放弃已经拥有的稳定职业和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于1938年8月参加了印度援华医疗队。

  1938年9月14日,医疗队5名成员到达香港,17日到达广州,30日到达武汉,不久便随国民党政府撤退到了大后方重庆。

  由于在武汉时曾受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热烈欢迎,周恩来、叶剑英等分别向他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战略方针,他们决定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

  为了表示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救亡事业的决心,医疗队5名成员特意分别取了中国名字,即在每个人名字的字尾加了一个“华”字,柯棣尼斯为“柯棣华”。

  正值医疗队拟去延安的前夕,传来柯棣华父亲去世的噩耗。队长爱德华和同伴们劝他回国处理丧事,但他拒绝了大家的好意,毅然决然于1939年1月22日同医疗队全体成员离开重庆,踏上了前往延安的征程。

  1939年2月12日,柯棣华一行到达延安,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及延安各界的热烈欢迎,并被安排在八路军医院工作。

  根据医疗队成员强烈要求上前线服务的愿望,1939年11月初,柯棣华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和成员巴苏华被批准来到晋东南武乡八路军总部。1940年3月,柯棣华、巴苏华又被派往晋察冀军区。同年8月17日来到河北省唐县葛公村,柯棣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工作。

  不久,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斗打响。在柯棣华和巴苏华强烈要求下,安排他们上前线参加了战地救治。

  ◆1939年3月15日,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麓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时合影。左二为柯棣华。

  柯棣华与巴苏华在前线时,晋察冀军区接到毛泽东让他俩立即取道延安回印度的电报。但柯棣华坚决要求继续留在晋察冀军区工作。随后,他被安排在白求恩卫生学校担任外科教员。

  1941年1月,聂荣臻司令员决定,任命柯棣华为白求恩卫生学校附属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

  1942年7月7日,经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江一真介绍,柯棣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因绦虫病引起的癫痫严重发作,柯棣华不幸逝世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年仅32岁。

  二、柯棣华援华抗日体现出宝贵的斗争精神

  柯棣华虽然牺牲了,但他的优秀品质已经融入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军队建设的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

  一是追求卓越的不懈奋斗精神

  我们从柯棣华在不长时间里攻克汉语关就能说明问题。

  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以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柯棣华刻苦进行语言训练,平时主动和干部、学员交谈,主动同老百姓打招呼、会话。每到晚上,经常可以发现他在菜油灯下看一本自己装订的毛边纸本,上面写满了注音的中国字。当然,他在此过程中也是出过一些笑话的。一次,他给学员讲课,在黑板上写“一般战伤急救”时写错了两个字,写成“一股战伤急球”,逗得学员们哄堂大笑。一位学员笑着问:“柯教员,球类是属于普通外科呢,还是属于脑外科?”还有一次,他讲话结束后,本应当说“我的讲话完毕”,但他却说“我的讲话没完”。看到大家眼睛盯着他一动不动,使他突然不知所措,经人提醒,他才知道自己语言表达不准确。为此,柯棣华刻苦学习汉语的劲头更足了,汉语水平提高很快,直到后来不仅能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开始编写《外科总论》与《外科各论》,并在边区报刊上发表文章。

  还有,就是为把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办成真正的“模范医院”,柯棣华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柯棣华收集起白求恩的大批遗文和书信,拜访与白求恩共过事的同志,特别是多次请江一真校长介绍与白求恩一起工作的感受。他像白求恩一样开拓进取,创新工作,决心要把医院建成便于医疗、教学和适应游击战争需要的医院,在很短的时间内健全组织、培训骨干、完善制度、改造环境,医院面貌焕然一新。实践证明,白求恩所希望办成“模范医院”的理想,在柯棣华手上实现了。来医院参观的一位英国教授感慨地说:“在如此艰难环境中能创造出第一流的成就,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二是情系患者的热情服务精神

  柯棣华和白求恩一样,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他经常告诫身边的医生、护士及实习人员,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对待工作、对待伤病员,一定要高度负责,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有一次,他到外科病房检查工作,发现一位大腿骨折伤员的夹板固定得有些松,便让人马上把值班医生和其他外科医生叫来,边为伤员进行重新固定,边十分严肃地指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危害,并细致讲明处理此类问题的注意事项。又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实习医生在给伤员换药时,用镊子夹着蘸着盐水的棉球横竖擦拭,便马上制止,并边做示范边给这位同志进行了耐心的说明。

  医院的行政领导工作本来就是非常繁忙的,但柯棣华还要亲自担负大量外科手术工作,带领大家不分昼夜抢救病人。一天夜里,他为10名伤员连续手术已经到了天亮,刚刚休息,突然又送来两个急腹症病人。大家说,不要叫柯院长了。柯棣华得知后,二话没说,又亲自上台为两个病人做了手术。事后他严肃地对大家说:“作为一个医生,抢救病人是第一位的事,休息是第二位的事。”

  柯棣华就是这样极其负责地对待每一位伤病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作为院长,还要经常到病房亲自给病号喂饭,还把自己的被褥、衣服拿去给伤员用,行军路上更是形影不离地跟着担架走,亲自照顾伤病员。

  柯棣华的行动给边区军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年在白求恩卫生学校及其附属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驻地河北省唐县葛公村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幅对联:“华佗转世白医生,葛公重现黑大夫。”有的老百姓甚至亲切地称呼他为“黑妈妈”。

  三是无私无畏的勇于献身精神

  来到晋察冀刚刚一个来月,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斗打响了,柯棣华和巴苏华强烈要求到前线去。江一真校长坚决不同意柯棣华去,因为之前已经了解到柯棣华患上了绦虫病。但柯棣华就是不听,一连几天缠着江一真,说:“我还没有参加过大的战斗呢,不到前线去,我还能算是八路军军医吗?”江一真实在拗不过他,只好有条件地同意了。这就是:不直接参加火线救护、不能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并交代随同去的同志一定要关照好他的休息。就这样,柯棣华和巴苏华被分别安排到南、北前线参加战地救治。行前,两人互相提出挑战竞赛,条件是:“要及时施行治疗,不在火线上遗失一个伤员,同时还要节省医疗物资材料。”

  奔赴南线参加战地救治的柯棣华,与同志们在靠近战斗前沿的地点搭起了手术台。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手术台上方的屋顶被震得直颤动,情况十分危险。同志们考虑到柯棣华的安全,一再要求他撤下去,他却坚决不肯,甚至发火说:“为什么叫我下去!假如我不能和你们同生死,就不配在八路军里工作!”就这样,柯棣华在前线一直战斗了13天。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他曾3天3夜没有合眼,一直坚持战斗在手术台上。其间,救治伤员800多名,为其中585名伤员施行手术。当战斗结束回来后,江一真看到柯棣华黝黑的脸膛透出了黄色,眼窝更深了,心痛地直埋怨随同去的同志没有照顾好他。那位同志委屈地说:“你试试看,他那犟劲,你能说服得了吗?”

  还有,就是与大家同甘共苦共度生活难关。由于1941年敌人实行秋季大“扫荡”,老百姓眼看到手的粮食,许多都被鬼子抢走了。再加上1942年大旱,因此造成边区军民的严重饥荒。针对这种情况,晋察冀军区作出一项专门规定:部队不在驻地附近捋树叶、剥树皮,那是留给群众救急的。生活如此艰苦,健康人尚且吃不消,何况柯棣华是个绦虫病患者。

  聂荣臻司令员很关心柯棣华的身体健康,叮嘱江一真校长要尽一切努力好好照顾他的生活,并特别嘱咐要给他单独做饭,要吃大米等细粮。而柯棣华根本不让对自己有特殊照顾,总是去教员食堂吃饭,在最困难的时候,甚至与大家一块吃黑豆、嚼野菜。一次,因为伙房给他单独做了大米饭,他发了好大脾气。有时聂司令员派人给他送来一些补养品,他也全部分给了伤病员。

  有一次,军区卫生部叶青山部长到白求恩卫生学校来看望柯棣华,发现他又消瘦了许多,深表歉意地说:“边区条件艰苦而且非常危险,请多包涵。”听到这话,柯棣华激动地几乎喊了起来,说:“为什么说包涵?叶部长,这‘包涵’两个字在你们中国是个很客气的字眼,你怎么能这样说?你不要拿我当客人,应该拿我当个能冲锋的战士!”

  四是坚忍不拔的顽强拼搏精神

  这一精神突出表现在柯棣华与疾病抗争上。

  江一真和同志们一直非常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但是,柯棣华自己则满不在乎,依然倔强地一如继往拼命工作,而且还经常参加建校劳动和生产自救活动。比如,曾经不听劝阻,硬是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夜间到敌占区背粮活动。有一次,他甚至在背粮路上与同在学校担任教员的奥地利友人、大个子傅莱开展起了竞赛。这使江一真非常担心。特别是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起来,常常发生癫痫、晕厥。尽管也采取了不少治疗办法,但就边区当时的条件,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聂司令员为柯棣华病情不得好转非常焦虑。他指示江一真校长劝柯棣华去延安或香港,甚至回印度治疗。柯棣华却给江一真反复讲希腊神话大力士安泰绝不能离开地面的故事,借以表明自己坚决不离开根据地的决心。后来,聂司令员亲自劝他,也被他婉言谢绝了。

  直到1942年夏天,柯棣华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起来,癫痫频繁发作,每次昏厥时间也渐次延长。尽管如此,他的工作热情却一点不减。而且不听校领导关于他这种情况需要有人照顾的劝说,与妻子郭庆兰一直严格遵守着星期六夫妻团聚的规定。

  一天,柯棣华突然问江一真:“一个外国人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吗?”说这话时,他有些拘谨,这是与他相处两年间,大家很少见的。江一真笑了,因为他早就知道柯棣华有入党的愿望,并且认为他已具备了入党条件。

  请示上级党组织后,江一真做了柯棣华的入党介绍人,经支部大会通过,军区党委批准,1942年7月7日,柯棣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庄严地表示:“我将永远和解放区的军民一起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五是永葆青春的自我革命精神

  1938年12月18日,他在重庆时给印度安纳的信中写道:“我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想有一个进行外科实习的机会。这方面,我的愿望至今未能实现。”由此可见,柯棣华来中国还有这么一个动因。但来到延安,来到八路军总部,来到晋察冀边区后的近两年里,从看到的、体验到的、学习到的东西中,使柯棣华思想认识有了极大提高。特别是经过主动进行自我解剖和意志磨炼,柯棣华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根本改变。正如柯棣华1942年1月4日,从晋察冀给巴苏华的信中自我检讨的那样:“我来到延安以前政治上是多么落后,满脑子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虽有满腔民族激情,但对革命方法却模糊不清。”1942年6月18日写给巴苏华的另一封信中,柯棣华又从思想收获角度说:“有件事使我高兴,去年我的思想方法和世界观有了很大转变。我身上的坏习气——我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基本克服了。这一转变不但我自己,而且别人也感觉到了。”

  三、柯棣华的斗争精神是在伟大抗战实践中形成的

  通过阅读柯棣华的大量信件,分析柯棣华到中国以后的基本经历和心路历程,我们不难看出柯棣华的斗争精神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我党我军官兵平等、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对他的深刻影响。他在延安给印度方面的信中,几次写道“这里军官、士兵和政府工作人员,衣、食、薪水方面待遇是大致相同的……在所有的同志之间都可自由交往。”(《柯棣华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11月,第38页)“时常可以看到战士们在讨论各种重大问题。所有的人都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柯棣华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11月,第40页)在从129师师部写给印度方面的信中柯棣华同样指出:“由于所有的军官们都拿很少的津贴,这支军队能以同样的钱比任何其他军队招更多的兵。”(《柯棣华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11月,第73页)从他的评论中,可以感觉到,他被这种官兵平等、民主自由和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所感动,他爱上了这里的生活。

  积极主动参加八路军政治教育及整风学习活动的结果。当时,我们对在根据地工作的外国友人并没有要求参加政治教育的规定,特别是并不要求他们参加我党的整风学习活动,但柯棣华则主动要求参加政治学习等教育活动,甚至主动请求同志们对自己的工作和思想进行批评,并在晋察冀军区有关刊物上发表过学习心得。他在1942年1月4日给巴苏华的信中写道:“在此处一年多的时间里,过着八路军的生活,在开会时和个别交谈中听取了同志们的批评,使我感到在性格上、思想等方面有了很大转变。因而,我认为1941年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年。”(《柯棣华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11月,第77页)

  与边区军民同甘共苦出生入死战斗生活的锤炼。他和与边区军民朝夕相处,八路军广大指战员为民族解放、为崇高理想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杀敌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对他的感染教育必然是非常深刻的。因此,他主动要求上前方去,到火线上抢救伤员;他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不顾自己体弱有病,趁天黑和同志们到敌占区背粮;他拒绝各种优待,一定要与同志们同吃一锅饭,甚至吃黑豆、嚼野菜,……这一切,对他来说肯定是刻骨铭心的。他在1942年6月9日给大妹妹科特夫人写信时说:“虽然我们同你们――印度人民长期失去联系,但我们对近4年来我们大家担负相同的、伟大的使命感到满意。全世界人民现在都顽强地承担着这一使命――同法西斯战斗到底。”(《柯棣华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11月,第83页)

  白求恩典范作用的影响和激励。柯棣华在延安时就知道了白求恩的名字,并期待与他合作,但十分不幸的是白求恩先他而去。到晋察冀边区后,他就很快去祭拜白求恩陵墓。当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点将请他做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后,他在医院大会上庄严地宣示:“这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也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我要像他一样,献身于你们和我们的、也属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事业。”(《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史》,华北国防医药杂志社2007年11月,第24页)他拜访与白求恩有过密切接触的同志,向他们了解白求恩的一些做法;他收集起白求恩的遗作和书信,进行认真研读;他处处以白求恩为榜样,满腔热忱、极端负责、精益求精、忘我工作。

  如果说还有其他原因的话,那就是爱情的力量。他与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的结合,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异国恋情。郭庆兰是在新西兰友人霍尔·凯瑟琳引导下,怀着满腔抗日激情,抱着实现民族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放弃在北京协和医院安逸环境和优越待遇,来到解放区的。他们夫妻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必然促成柯棣华在思想上的进步和世界观的转变。柯棣华在给巴苏华的几次信件里分别提到与郭庆兰谈恋爱、结婚生子等情况,文字中洋溢着浓浓的喜悦之情。

  总之,柯棣华由一位异国他乡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最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年轻生命,归根结底是信仰的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这一伟大信仰正是在与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几年来的朝夕相处和共同战斗中形成的。由此,也印证了我们这个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和我们这支革命队伍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凝聚力。这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柯棣华离开我们已经80多年了,但柯棣华的光辉形象依然是那么鲜活,柯棣华的伟大精神依然在时刻激励着我们努力奋斗。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