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革命老区的发展新命题
红安,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是一片浸染革命鲜血的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这片红色热土面临着如何转型升级、如何振兴发展的历史新命题。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安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荣光,也面临着现实的发展挑战。近年来,红安县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红安高新区已落户企业676家,投产项目498个,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21家,累计完成产值141.86亿元,领跑全县,呈现出“量增、质跃、速快”的发展态势。
然而,发展不足仍是红安最大问题,质量不高仍是最大难题。在湖北省县域经济考核中,红安县处于三类县市第10位,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2020年,红安地区生产总值为197.93亿元,而同期黄陂和新洲的GDP分别是其5.6倍、4.5倍。这一数据直观反映了红安与武汉周边区县的发展差距,也凸显了红安寻求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紧迫性。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系统梳理红安县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问题,旨在为红安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助力红安在新时代续写“红安红”的辉煌篇章。
2、红安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2.1 红色文化资源禀赋独特
红安最具垄断性的发展资源是其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拥有不可移动革命遗址遗迹233处,其中国家级39处、省级26处。红色旅游资源等级高、数量多,拥有黄麻纪念园、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锦绣铜锣景区3个红色4A级景区,以及4个红色3A级景区。这些资源为红安发展红色旅游、研学培训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红安在红色资源经济转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创作红色小剧、开发沉浸式研学项目等方式,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截至2025年,红安县已累计创作并演出红色文化小剧20余部,包括沉浸式实景宣讲演艺《我和我的红安》、大型红色实景剧《红安永远红》等,其中沉浸式演艺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营收3200万元。同时,红安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了“忠诚”八一、“英雄”盐店河等24个现场教学点,开发了7条精品研学线路和80门精品课程,每年承办干部培训班800余期、培训学员8万多人。这些实践为红安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2 区位交通优势日益凸显
红安地处鄂东北,位于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交界处,东邻麻城市,西接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大悟县,南连武汉市新洲区,北与河南省新县毗连。这一毗邻武汉的区位条件,使红安在融入武汉城市圈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红安的区位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在交通建设方面,红安已构建起以沪蓉高速、麻安高速为骨架的快速交通网络。目前,正全力推进沿江高铁、武汉城市圈大通道、武红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同时,积极谋划推进木兰到红安市域铁路、武湖至红安市郊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武汉轨道交通前川线、22号线向红安延伸。这些交通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升红安与武汉的通勤效率,打造半小时经济圈,为红安承接武汉产业转移、融入武汉产业链提供坚实基础。
2.3 产业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红安高新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自2010年启动建设以来,已从起步区2.3平方公里扩大到64.3平方公里、建成区40平方公里。园区成功招引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截至2024年底,落户企业676家,投产项目498个。高新区已形成现代化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三大主导产业,正在打造泛家居产业园、城西食品工业园、红海高科技产业园等六大专业园区。
未来三年,红安高新区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税收总额达到12亿元以上;四上企业总数达到200家以上,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50家。这一目标展现了红安工业强县的决心与信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安与黄冈高新区共享国家级金字招牌,规划67平方公里,已建成40平方公里,集聚千川门窗、金牌厨柜、宁丰板材等泛家居全产业链企业140余家,为产业集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4 政策机遇多重叠加
红安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从省级战略看,湖北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更加重视县域经济在“全域协同”中的支撑作用。从黄冈市级战略看,黄冈市委“一区两城”的发展定位,从“武汉城市圈重要功能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城市”两个维度,为红安县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红安被明确为“大别山红色旅游城市发展联盟”的重要成员,与麻城市、大悟县、河南新县、安徽金寨县等6个县(市、区)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大别山红色旅游线路互通、游客互送、宣传互推、资源共享。
此外,红安还面临乡村振兴政策红利。根据《红安县“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红安将以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两个更好”振兴发展先行区为目标,聚焦“四区一基地”功能定位,深度融合红色文化传承、绿色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升级。这些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为红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红安经济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3.1 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经济韧性不足
尽管红安高新区发展态势良好,但从全县整体看,产业结构不优、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红安工业经济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截至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仅121家,累计完成产值141.86亿元。与周边地区相比,红安产业集聚度低,缺少引领性强、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红安产业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不足,“研发在武汉、生产在红安”的科技创新转化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红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县政协召开的“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助力市场主体降本增效”协商活动中,有委员指出:“园区企业普遍反映从外地发过来的大宗配料经常要到县城二次运输,大幅增加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原因在于本地物流运输体系联通不畅,专业化物流园建设落后”。这表明红安在物流基础设施、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削弱了产业竞争力。
3.2 基础设施与要素保障存在短板
红安在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保障方面仍存在诸多历史欠账。在交通方面,虽然主干路网不断完善,但内部微循环不畅,农村公路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城市建设方面,虽然探索“城市细管、城市智管、城市众管”模式,但户外广告规范管理、破损主次干道修复、管网扩容等任务依然繁重。
在生产要素领域,红安与武汉等中心城市相比差距明显。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供给不足、集聚不强,导致产业难升级、留不住。虽然红安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营商环境,如县中医院新院区正式搬迁并通过三级中医医院验收评估,实施“心电一张网”县乡联通,但整体要素集聚能力仍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基础设施和要素保障短板不仅影响企业运营效率,也制约了红安吸引投资、集聚产业的能力。
3.3 区域协同发展深度不够
红安虽然提出“融入大武汉”的发展战略,但在实际协同深度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方面,红安与武汉的产业协作层次不高,多数情况下仅限于配套加工环节,未能真正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黄陂和新洲自1983年划归武汉时,GDP分别是红安的1.8倍、2.9倍,到2020年,差距扩大到5.6倍、4.5倍”。这一不断扩大的差距,反映出红安在承接武汉辐射效应方面存在障碍。
另一方面,红安与周边县市的协同发展多停留在形式层面,实质性合作不足。虽然成立了“大别山红色旅游城市发展联盟”,但在旅游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品牌共建等方面的合作还不够深入,“线路互通、游客互送、宣传互推、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尚未真正落地。这种“联而不合、合而不深”的状况,制约了红安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拓展市场。
4、红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4.1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发展质效
面对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的困境,红安应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明确主导产业,聚焦家居建材、装备制造(电力通用设备)两大主导产业,同步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文旅康养、现代科教服务三个特色产业。通过编制招商地图、产业图谱、全产业链重点企业图谱,推进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精准招商,打造产业集群。
二是推动产业链升级,摆脱单纯配套加工的角色,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积极争取与东湖高新区的战略合作,探索总部经济、飞地经济、联合招商等合作模式,构建“研发、头部、融资、主链在武汉,制造、链条、投资、配套在红安”的产业格局。特别是要依托现有基础,加快泛家居产业园建设,打造华中泛家居产业重要聚集区。
三是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针对物流短板,加快建设县级物流共配中心,完善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大型物流企业进驻,提升大物流质效。以传化武汉北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为基础,打造“服务大武汉、辐射大别山、连接大中原”的现代物流先行区,为产业发展降本增效。据初步估算,完善的物流体系可为企业降低约15%的运营成本,显著提升红安产业竞争力。
4.2 深化文旅融合,释放红色资源经济价值
红安应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创建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目标,推动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一方面,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继续做优做强红色文化小剧,推动《我和我的红安》《红安永远红》等演艺产品升级迭代,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互动性和时代感。学习借鉴八一村、盐店河村等红色乡村的经验,将小剧常态化演出打造为“行走的红色课堂”,带动游客二次消费增长。
另一方面,深化沉浸式研学体验,完善“五感沉浸”教学体系,拓展红色研学广度深度。依托黄麻起义遗址、董必武纪念馆等12处国保单位,串联锦绣铜锣景区等生态景观,开发“红绿相融”的精品研学线路。学习借鉴程河村、叶河村等红色乡村的建设经验,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打造初心公园、军事体验区、红军食堂等经典场景,实现红色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此外,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与麻城、大悟、新县等周边地区共同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圈,推动旅游资源整合、产品联动、市场共享。积极参与中国红色旅游推广联盟活动,提升“红安永远红”品牌影响力。通过文旅深度融合,真正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预计到2027年,红色旅游全产业链对GDP的贡献率有望从目前的不足5%提升至10%以上。
4.3 深化区域协同,优化发展空间
针对区域协同发展深度不够的问题,红安应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武汉都市圈,打造同城化发展的紧密融合区。在交通互联方面,加快推进武红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木兰到红安市域铁路、武湖至红安市郊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武汉轨道交通向红安延伸,真正实现“条条大路通武汉”、打造“半小时通勤圈”的目标。
在产业协同方面,超越简单的产业配套,迈向产业链协同和创新协同。积极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等优势产业集群,通过共建产业园、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实现产业链互补互促。特别是要抓住武汉疏解非核心功能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将红安打造为武汉配套功能拓展区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载地。预计通过深化与武汉的产业协同,未来三年可吸引投资约5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
在营商环境方面,积极推进与武汉城市圈的规则对接和标准互认,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社保卡一卡通、医疗检验结果互认、跨城公交一卡通等便民措施,增强红安对人才和投资的吸引力。同时,依托红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武汉“后花园”和“康养地”,吸引武汉居民来红安休闲旅游、康养居住,带动消费增长。
4.4 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优质的要素保障和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红安应多措并举,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是加强土地要素保障,通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争取省级重点项目用地指标等方式,确保优质项目“有地可用”。同时,推广“标准地”出让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二是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针对红安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精准引才政策。一方面,加强与武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周末工程师”、“候鸟专家”等柔性引才机制;另一方面,完善本地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预计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未来五年可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00人以上,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优化金融服务环境,设立县级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产业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用好用足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项目落地提供资金保障。
红安,这片红色的土地,正处在转型升级、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发展不足、质量不高的最大实际,红安必须立足本地优势,正视发展短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本文基于经济发展的视角,提出了红安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建议,包括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文旅融合、深化区域协同、强化要素保障等四个方面。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协同是跨越发展的关键,要素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红安在发展中必须坚持产业优先、项目为王的发展理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政策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展望未来,红安应紧紧围绕“融入大武汉,永葆'红安红'”的战略定位,发扬“不胜不休”的红色精神,加快建设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创新,红安有望走出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特色发展的新路,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红安经验”。
作者:徐伟,湖北红安人,系中基会、中国小说学会、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