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那么,“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说,达到什么标准和要求才算是“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呢?
《“十五五”规划建议》第26条“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指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统筹优化村镇布局,推动县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协同推进县域国土空间治理,稳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好农村改厕、垃圾围村等问题,加快补齐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短板,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我理解,以上就是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概括起来就是提高“三度”,即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那么,怎样才能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呢?我认为,要想真正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必须注重以下三个问题:
一、要着力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收入是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前提条件,因为没有较高的收入就不可能有现代生活。
例如美国纽约,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可是纽约的穷人却生活在破烂的贫民区里,有的穷人无家可归,白天在街头乞讨,夜间睡在桥洞下、公园长椅上。是纽约的各种设施不现代化吗?非也,根本原因是这些人没有钱,因而无法享受这些现代化的设施。
同样道理,如果农民收入不高,即使农村修建了现代化的电网、自来水网、水泥(柏油)道路网和燃气网,他们也掏不起电费、水费和燃气费,买不起汽车用不上水泥(柏油)道路。对于穷人来说,这样的现代化对他们毫无用处,甚至可能成为负担(如缴纳家庭抽水马桶、燃气灶安装维护费等)。
而这些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一直差距很大。如2015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9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只有城市居民的36.6%..2024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18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119元,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然只有城市居民的42.7%.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是长期以来难以过上现代生活的主要原因。
因此,只有使农民具有稳定的较高的收入,才有可能真正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二、要积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保障。
这些年农民生活之所以与城市差距很大,除了收入低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的公共服务和保障远远不如城市。
以医疗服务保障为例。
据有关资料,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专业水平高的医疗工作者不愿意下乡为农民服务等原因,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与城市地区的医疗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是农村地区的硬件配套设施仍未完善。在大部分的乡镇卫生院,支持医生辅助判断的设备仍为较基础的B超、XR片和血常规仪等基础医疗设备,在少数贫困农村地区,医生还靠着“老三样”(血压计、体温计和听诊器)打天下,这显然对疾病的精确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相比之下,城市地区医院的CT、彩超、镜检等高精度设备更能准确且迅速判断病情,与病魔“赛跑”。
二是缺乏专业水平高和有经验的医生和护士。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和护士大部分还是专科类学校毕业,对疾病的诊断和护理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城市地区的医生则具有较高的学位,基础知识更为扎实,见过的疾病类型较多,经验比农村地区的医生更丰富。护士也大多是本科院校或者更高学位毕业,对基础操作更为规范,且分级明确,对患者的照料更为规范。
三是科室设置简陋。乡镇卫生院科室类别较为单一,最常见的只有内科和外科两个科室,而疾病的分类诊断可以更准确的诊断患者病情,也提高了诊断效率和精准度。城市地区的医院科室分类则更细,皮肤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等众多科室都有开设。
四是卫生条件差、药品不全。乡镇卫生院的手术室与外界环境隔离界限不明显,没有单独的消毒间等消毒杀菌设施,很容易造成患者的术中感染。药物也只是一些基础疾病性药物,对某些疾病会出现无药可用的现象,对患者的病情造成耽误,或者失去最佳治疗时间。而城市医院则每天有专人定时对医院进行清洁打扫、消毒等措施,避免了一些传染病对院内人员的感染,手术室也是严格与外界环境隔离,进出医生等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杀菌等措施,使手术室是一个严格的无菌房。药品类别齐全,有利于及时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
五是医保福利方面的政策对城镇职工、居民和农村的居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最主要的差别在报销比例、报销上限等方面。
其它在养老、低保、子女教育、金融、通信、公共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农村也与城市有很大差距。
由此可见,只有完善公共服务和保障,才能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三、壮大公有制经济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的关键
这些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之所以提高不快,农村公共服务保障之所以落后,关键是缺乏公有制经济的支撑。
目前我国农村公有制经济非常薄弱,不仅集体企业很少,国有企业也大都分布在城市地区,这对提高农民收入和完善公共服务保障是很不利的。
一是包产到户这种“小农经济”模式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验证明,现代农业必须采取农工商联合体等模式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才能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而我国却“几十年不变”地搞“家庭化”生产经营,导致农业农村的生产力发展缓慢,这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公共服务保障的完善。实践证明,我国农业只有走集体化和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加快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私营单位职工收入明显少于公有制单位。202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主要是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4110元, 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9476 元,只有非私营单位56%,明显少于公有制单位。
由于位于农村地区的公有制单位特别是国有单位,其职工收入一般不会低于位于城镇的单位,有的甚至比位于城镇的单位还高(如石油、勘探等行业);而农村私营单位职工收入一般都要少于城镇,因此,农村私营单位职工收入会比公有制单位更少。这也是农村居民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农村的公共服务保障必须依靠公有制单位才能提高质量和效率。大量的实践证明,由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私人资本的天性,如果由私营单位承担公共服务保障,必然存在价高质低的问题。况且农村的公共服务保障(包括公共设施的维护)覆盖行业多、地域广,绝大部分的私营单位都不具备承担公共服务保障的条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农村的公共服务保障,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由公有制单位承担公共服务保障,便于有关部门实行监管,能有效减少骗保等违法案件的发生。
此外,农村的公有制单位即使不承担公共服务保障任务,也能从每年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支援农村公共服务保障建设。
综上所述,只有壮大农村的公有制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
【文/阿华,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