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钟建民:把苏联模式当作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误区

2025-11-15 10:36:46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钟建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在《缺乏计划管理的市场经济就是浪费生产力的经济》一文之后,【静水】说:“这个话题值得深入研究。需要改革是因为过去的计划经济否定市场,出现自由市场的弊端是因为引入私有制。正确的是以计划为主导的商品经济。”

  改革之前的经济,实质是过渡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是落后的农业国家,需要实现工业化之后才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因此,在劳动阶级取得政权之后不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第一个任务是要快速实现工业化。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公有制模式,正是适合这一需要而形成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因此,改革之前的经济模式并不是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而只是适合苏、中等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时期的过渡经济体制。

  因为苏联模式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过渡经济模式。把过渡经济模式的计划管理体制当作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作对比研究,这显然是一个重大误区。

  当然,这一误区也不只是表现在苏联国内,同时也在国际上表现出来。米塞斯、哈邪克等批判计划经济的自由主义者同样也因为对苏联模式作为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经济模式特殊性的无知而陷入了误区。

  十月革命的成功,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成功的范例。因此,它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它标志着现实的社会进入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但是,由于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取得成功,而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很低,难以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暴力革命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间,存在着一个积累资金、快速实现工业化的过渡时期。而苏联模式,即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制度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结合的经济模式,它只是一种过渡经济模式(计划管理只是这种过渡经济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已),而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苏联模式,并没有完成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只是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进入了准备阶段而已。

  苏联模式,作为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模式,它实质上只是适合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过渡阶段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旦这些国家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那么,这种经济模式就会从适应状态转变为过时状态。因此,苏联模式作为一种过渡经济模式,它具有暂时性,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时期是适应的,而这个过渡时期一旦结束,就需要把这种过渡经济模式及时转变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即转变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劳权制度与公有制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那什么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呢?

  “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着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有份额的尺度。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95-96页)。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呢?

  从马克思在这里的说明我们看到,它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有计划的生产方式。按劳分配,从生产的角度看,就是按形成产品的必要劳动进行分配,即从需要生产产品的必要劳动量进行企业与个人劳动的分配,以便劳动投入状态与社会需求状态相吻合;按劳分配,从分配角度看,就是按照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占的份额进行生活消费品或消费价值的分配。在这里,社会生产的有计划组织和劳动者消费品或消费价值的分配是按劳分配的两个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方面。劳动投入的按需分配是必要前提;消费品的按劳分配则是必然结果。只有劳动投入纳入形成社会需要的必要劳动的限度之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实现销售为社会所接受,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才能真正实现。因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以按劳分配机制的作用为基础的。它绝对不是纯粹的政府计划管理体制。

  苏联灭亡、东欧演变成资本主义,公有制经济缺乏活力和动力,根源不在于计划经济体制,而在于产权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剥削阶级——资本家、地主和股东等等,消除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消除了产权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而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唯一的生产主体,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必须体现的基本权利要求,而产权制度却是确立资产者主体地位否定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制度、是体现资产所有权、否定劳动所有权的制度。公有制企业因为产权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形成了主位缺乏的弊病,使企业处于病态存在,另一方面又使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要求长期得不到体现,从而使公有制经济与劳动者之间处于相互妨碍、互相亏损的状态,这是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过渡时期结束之后缺乏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原因所在。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劳动者为主体、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基本要求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公有制生产模式,只是为了尽快积累资金,实现工业化目标,这只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措施。但是,苏联却把这种起过渡作用的特殊生产模式当作了社会主义生产模式本身,因而他们在实现工业化之后并没有把这种仅仅是起过渡作用的经济模式转变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由于不懂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和苏中等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进程特殊性的资产阶级学者同样也把过渡模式的苏联经济体制当作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来批判,完全不懂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公有制与劳权制度相结合的劳权公有制模式,同样也进入了误区。

  苏联模式的病害在于产权制度,而非计划管理体制。事实上,作为过渡经济模式,苏联经济体制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中国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短短的几十年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苏联、东欧国家所以失败和灭亡,恰恰是因为不懂这种模式是过渡经济模式,没有及时把这种过渡模式转变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当社会主义国家误把苏联模式的病害当作计划经济而转向自由市场经济时,必然地出现了个体化和私有化的做法,从而丧失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基础,走向灭亡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落后国家,到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苏联模式是由此及彼的中间桥梁。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走到了靠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岸边,但他们由于走不出产权的误区,上不了岸,进不了社会主义的大门,在门前徘徊了一下,便选择了走回头路,这就是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基本原因了。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