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钟建民: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性的市场经济

2025-08-26 15:37:24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钟建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近两天讨论了国营企业问题,自然也涉及到苏联模式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本人的基本观点是,苏联和中国在实现工业化之后,实际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经济阶段的任务,原来的过渡经济模式——产权公有制模式应该向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劳权公有制模式转变,从而能够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进程。

  对此,【天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者认识到国营企业实质上就是劳动工人自己的企业,是认知的一个进步,但还不够。因为社会主义阶段乃至共产主义阶段,每一个单独的生产单位都不可能作为不与其它生产单位发生紧密联系的实体而存在。它只能是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颗螺丝钉。因此,要维系这种社会化大生产,就必须对整个社会的生产运输消费进行综合平衡和计划管理。这就是计划经济的意义所在。任何个体单位和个体工作者,都必须服从于这种管理。恩格斯在《论权威》中就阐述过这种服从的意义。所以,作者设想的那种工业化以后就可以实行‘劳权制度’,即每个生产单位独立存在,经营管理分配权归单位的劳动者所有(如同农村生产队那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国家经济中的每个个体单位更不可能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方式来实行市场运作。作者上篇文章中否认了国营企业的盈亏关系,本身就说明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对立,就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建设中,决不能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去进行利润的追逐,否则就与资本主义没有了根本区别,实质上就是‘扩大了的私有制’,就必然造成两极分化,违背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现在的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分配严重不公现象(如烟草,石油行业与一般制造业,单位高管与一般工人,正式工与合同工和外包工的收入差异),正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这种情况下,普通劳动者已经完全丧失了主人翁地位,已经沦落为雇佣工人,还谈什么‘劳权’?” (2025-8-25.15:39:19 河南)。

  在本文中,我们来详细讨论一下社会主义经济所具有的计划性和市场性的两重性问题。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

  在讨论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和市场性的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

  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呢?

  1,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没有公有制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化,使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2,社会主义经济是按劳分配的经济。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时也要实现按劳分配。而按劳分配是体现劳动投入个体性特点所决定。按资分配体现的是资产投入的个体性特点;按劳分配体现的则是劳动投入的个体性特点。

  3,社会主义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具有整体性特点,而在生产劳动方面具有个体性的特点。公共所有的生产资料与个体所有的生产劳动相互结合,这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性质和特征。

  二,社会主义经济为什么可以是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为什么可以是计划经济呢?

  这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特点——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特点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化使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必须也应该是有计划的经济体制。

  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则生产资料具有全国、全社会范围的整体性;即使是集体所有制的社区或企业,其生产资料也具有全社区或企业的整体性。公有的生产资料的这种整体性,特别是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整体性,为生产资料按社会需要分配和按效益流动提供了可能。而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也体现在公有的生产资料可以按社会需要分配、按效益流动的便利上。

  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整体运用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的并不是机器大生产,而是工场手工业。以工场手工业为主要形式的资本主义所以能够战胜个体手工业和农民的小农生产方式,恰恰是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整体性和社会性的运用。

  相比于业主制的资本家个体经营方式和股份制企业的合资经营方式所能形成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用的整体性,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具有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和更多层次的整体性。公有制的“一大二公”的优越性正是体现在这里。

  三,社会主义经济为什么又具有市场经济性质?

  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具有市场性,就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在生产劳动所有方面,由于劳动者生活消费的个体性,因而大家在劳动所有方面大家是有差别和不同的消费需求。能不能反映这种差别并通过利益分配把这种差别体现出来,决定着劳动者在公有制经济的生产过程中能不能发挥劳动潜力。因此,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在劳动所有方面,它是独立的。任何公有制性质的企业,不仅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的企业,同时它也是劳动者所有的企业。正是因为劳动者的劳动投入具有个体性,因此公有制企业才需要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同时也消除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只有劳动者,没有资产者是公有制企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公有制企业是可以而且也必须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

  按劳分配,顾名思义,是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进行个人消费品或消费价值的分配。因此,但凡实现按劳分配的企业,首先必须把公有资产的价值量与劳动者集体新创造的价值量区分开来。因此,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按劳分配企业的运动特征是公有的生产资料价值预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变化表现为劳动者消费价值量或劳动收入的波动。

  既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可以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那么,以公有制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也是存在的。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投入所具有的个体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性质。

  四,社会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

  综合起来,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特点,又具有市场经济性质,可以称为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

  哪什么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呢?

  1,社会主义经济基本模式就是与过渡经济模式(苏联模式)相对立的模式,即“国有劳营”模式。过渡经济模式即“国有国营”模式中的所有制模式——“国有”并没有错,错误的是经营管理模式——“国营”模式不能体现劳动者的劳动管理权。因此,我们只要把“国营”改为“劳营”就可以了。

  “国有”体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基本职能,它表现在公有的生产资料可以按社会需要分配、按效益流动的优越性上;

  “劳营”就是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劳动集体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由劳动者自主经营。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完全由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和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国家只是通过生产资料的按需分配和合理流动调节社会生产,使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相适应。

  在这里,高度集中的财产权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分配生产资料、调节社会生产的优越性,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体现在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劳动实体可以在保值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有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潜力,尽可能满足消费需要的优越性,既不会有财产权和经营权的矛盾,更不会有政企不分的弊端。

  2,社会主义经济基本模式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相对应的模式,即“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

  “国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模式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模式相对应。这种对应表现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区别:

  即社会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虽然也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但由于生产资料实现了公有制,可以按需分配和按效益流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价值规律和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双重作用的基础上发展的。所谓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就体现在这种特殊性上。

  “劳营”作为社会主义经营管理模式与资本家或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模式相对应。资本家或资产所有者的管理体制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而劳权管理体制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

  “劳营”和“资营”的区别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即由生产力结构和性质的区别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区别。

  资本主义生产管理体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在资本家个人独资经营的条件下,企业由资本家本人或委托人管理;在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来管理。无论是前一种形式还是后一种形式,都充分体现了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在管理上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劳动实体也有个体和集体之分:在劳动者进行个别劳动的条件下,生产经营的决定权归劳动者个人,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就是这样;在劳动者进行集体生产的条件下,企业管理权则应有职工大会和职工管理委员会来管理。这就是“劳营”模式。“工分制”是和股份制相对应的按劳分配模式。

  在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为了区别资产所有者的分配权和管理权,采用了股份这种生产资料价值形式来计量资产所有者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价值量,并据以进行产品分配。因此,股份就是按资分配的基本形式。

  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的工分制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唯一和按资分配的股份制相对应的按劳分配制度。工分作为按劳分配的合理形式,它和股份一样,不仅可以正确统计劳动者提供的个人劳动量和劳动总量,以明确区别劳动者由于投入劳动量的不同而形成的分配权的差别,同时还可以明确区别劳动者由于投入劳动量的不同而形成的管理权的差别:建立在劳动所有权基础上的公有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一样,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原则不是平均的一人一票,而应是一工一票。如果我们把个人在一定时期的工分累计量除以同一时期劳动集体的工分总量,我们就得到每个人的工分比,这个工分比就是劳动者的企业管理权利的量化表现。一个职工的工分累计量如果占了劳动集体的工分总量的10%,那他应有1/10的表决权,另一个职工的工分累计量如果占了20%,那他应有2/10的表决权。与股份制一样,工分制不只是一种较好的分配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企业制度,社会主义企业必须普遍地采用工分制,取消工资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才能形成对应于现代股份制的现代社会主义企业制度。

  3,“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的运行特点

  “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的运行是这样的:

  生产资料由国家建立不同层次的国有或公有资产管理局负责管理,劳动者按照生产需要组成劳动集体,在优先保证生产资料价值补偿的基础上利用国有资产进行生产。

  国有资产管理包括保值管理、流动管理、增值管理和投资管理四个方面。所谓保值管理就是国资局根据市场情况确定企业国有资产的价值水平,并通过确定合理的成本水平和对企业分配过程的监督使国有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保值状态;流动管理是国资局使国有资产向经营良好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流动,使国有资产处于最佳利用状态,形成国有资产流动、增值、再流动、再增值的良性循环;投资管理是使国有资产的整体分布状态经常与社会需要保持一致,使国有资产在总体上处于有效利用状态;国有资产的增值管理就是由国资局来管理通过公共需要项目扣除的、作为扩大再生产部分的价值量,并通过国有资产按需分配和合理流动,使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处于相互满足、互相促进的一致状态,使国有资产不断增值。

  工分制企业在职工大会和职工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优先满足生产资料价值补偿的前提下利用国有资产自主经营,在分配上按照先补偿(生产资料消耗),后扣除(包括扩大再生产追加在内的各种公共需要项目),再进行个人消费品即劳动收入的分解。在这里,劳动收入是作为企业生产成果、以余额形式出现的,劳动收入的波动反映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市场变化,并可以有效地引起劳动者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行为,而所谓的自负盈亏问题则由于按劳分配的实现自然消失(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的企业是不存在亏损问题的),企业经营状况表现为劳动收入的自然波动,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承受企业生产结果,并通过职工大会和职工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体制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商品生产由市场调节,生产资料按需分配,企业(由劳动者)自主经营,生活资料按劳分配,成本优先保证,职工多劳多得。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模式一一“国有劳营工分制”的运行模式,既是宏观模式,又是微观模式。

  社会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只能来源于社会主义实践,而不可能通过抄袭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得到。社会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我们只有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有了基本的规律性认识,我们才能谈得上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在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苏联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国家所有制模式,人民公社实践则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运行方式。对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对应的基本原理,因而形成了与私有资营股份制相对应的国有劳营工分制基本模式。

  工分制也可以称为劳动份额制,作为与股份制相按资分配相对应的按劳分配制度,它在工商、交通企业也有不同形式的按劳分配制度。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