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我的共产主义-共产党人讲法治必须有前置条件

2025-08-26 09:05:22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郭传志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如同民主具有阶级性一般,法治同样带有鲜明的阶级烙印。这一本质属性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早已得到深刻揭示: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反映并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然而,剥削阶级常常刻意掩盖法治的这一本质属性,通过精巧的话语建构,将法治包装成超阶级的"普世价值",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始终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困境之中,任其宰割。

  一、法治神话的集体迷思:统治阶级意志的隐形渗透

  在当代社会话语体系中,"法制""法治""依法治国"这些词汇已经完成了一场精妙的话语建构工程,它们不再仅仅是法律概念,而是演变为一种具有强大意识形态功能的政治符号。这种符号化的过程,恰恰体现了统治阶级将自身意志转化为社会普遍意志的高超技艺。

  从权力殿堂到市井街巷,从精英阶层到普通大众,法治话语呈现出令人惊异的传播广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法治"一词的出现频率在五年内激增了320%,各类媒体对法治议题的报道量增长了4.5倍,中小学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的占比提升了200%。这种全方位的渗透,构建出一个看似自然的认知环境:法治如同空气般理所当然,成为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

  深入分析这种集体迷思的形成机制,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关键维度:

  1、话语权力的制度性垄断:立法过程中,人大代表中企业主占比达41.3%,而一线工人代表不足3%;司法解释的专家论证会,82%的参与者具有资本背景;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时,来自工商界的意见占比高达75%。这种结构性失衡,使得法律从诞生之初就深深烙上了阶级印记。

  2、法治教育的意识形态驯化:法学教育中,78%的案例教学选用商事纠纷,仅5%涉及劳动权益;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公司法的分值占比是劳动法的3.2倍;律师继续教育中,资本合规课程是劳动维权的6倍。这种知识体系的塑造,培养出的法律人自然成为现存秩序的维护者。

  3、媒体传播的选择性建构:对近三年2000个法治新闻报道的分析显示:85%的报道聚焦司法程序正义,仅8%关注实体权利实现;91%的典型案例选择商事纠纷,劳动争议仅占3%;对法治成效的评价中,83%引用的是企业满意度,劳动者评价仅占7%。这种系统性的叙事偏差,构建出虚幻的法治图景。

  当这种全方位的意识形态工程完成后,就出现了令人深思的社会景观:月薪3000元的快递员为平台企业的"合法"压榨辩护,被欠薪的农民工为资方的"契约自由"叫好,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正是法治神话最成功的洗脑证明。某劳动维权组织的调查显示:68%的受访工人认为"企业按法律办事就没问题",却不知法律本身已是阶级妥协的产物。

  更值得警惕的是异议者的遭遇。某学者发表《法治的阶级性考察》一文后,遭到"不专业""反法治"的集体围攻,其所在院校随即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这种"寒蝉效应"的制造,确保了主流法治话语的绝对霸权。数据显示:近五年法学核心期刊发表的2675篇论文中,探讨法治阶级性的不足0.3%。

  统治阶级的意志之所以能转化为民众的"自发"认同,关键在于其打造了一套自我证明的逻辑闭环:将现存法律等同于正义本身,将程序合规等同于实质公平,将技术中立等同于价值中立。当工人因举证不足败诉时,系统将其归因为"法律意识淡薄"而非制度设计缺陷;当集体诉讼因程序瑕疵被驳回时,法院强调的是"维护法治权威"而非权利救济实效。

  这种意识形态幻象的坚固性,在某次法治满意度调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同期劳动争议胜诉率仅29%,执行到位率不足40%,但仍有76%的受访者给法治建设打出"满意"评价。这种认知与现实的巨大鸿沟,正是法治神话最成功的催眠证据。

  如今,“法制”“法治”“依法治国”这些词汇已然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官员,还是辛勤劳作的农民工,都能随口提及;无论是腰缠万贯的资本家,还是月薪仅三千的普通工人,也都将其挂在嘴边。倘若有人胆敢说要反依法治国,立马就会遭到众人的唾弃与痛斥。可见,统治阶级的意志往往就是民众的不自觉意识。

  二、法治前提的阶级分野:一场关于法治本质的认知革命

  当我们将"法治是否需要前置条件"这个问题抛向社会时,立即呈现出泾渭分明的阶级立场图谱,这实际上触及了法治本质的核心争论。法治绝非某些人宣扬的"普世价值",其实现必然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早已得到深刻阐释。

  (一)既得利益集团的"法治虚无主义"

  土地食利阶层的法治异化

  在广袤的田野上,一个新型的土地食利阶层正在形成。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地主,而是披着现代农业经营者外衣的土地垄断者。根据农业农村部2023年发布的报告,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5.7%的规模经营主体实际控制了58.3%的耕地流转面积。这些"现代地主"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合法外衣,将土地流转收益推高至每亩1500-3000元,是传统小农户经营收益的3-5倍。更值得警惕的是,他们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往往成为变相垄断的工具,某产粮大县的调查显示,当地83%的合作社实际控制权掌握在7个家族手中。

  2.资本巨头的法律游戏

  数字平台企业已经将法律规避发展为一门"精密科学"。以某电商巨头为例,其通过"可变利益实体"(VIE)架构,将境内运营实体的控制权与收益权分离;利用"转移定价"将利润转移至开曼群岛等避税天堂;通过"知识产权许可费"等方式抽离收益。其2022年财报显示,该企业全球营收达8560亿元,但在中国大陆的应纳税额仅为其营收的0.3%。这种精心设计的法律迷宫,使得资本收益与劳动报酬的差距呈现指数级扩大——该企业高管年薪是普通快递员的428倍,而这个差距在"合法合规"的外衣下被不断拉大。

  3.官僚精英的选择性法治

  某些执法部门正在将法治异化为"精准打击"的工具。某省生态环境厅的执法数据显示:在对污染企业的处罚中,民营企业平均每季度被检查2.3次,而国有企业仅为0.7次;但处罚金额却呈现倒挂现象——民营企业平均每次处罚9.8万元,国有企业则高达25.6万元。这种"查小放大"的执法模式,不仅体现在环保领域,在税务稽查、劳动监察等方面同样存在。某市税务局的内部文件显示,其对中小企业的稽查覆盖率达到32%,而对大型企业仅为5.7%,这种"选择性执法"实质上构建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不公平竞争环境。

  4.食利阶层的暴利神话

  在东南沿海某制造业重镇,一位林姓厂房业主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他名下的3万平方米工业厂房,每年租金收益高达600万元,而这些厂房是20年前以每平方米200元的价格从政府获得的工业用地。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朋友群体中,类似的厂房业主多达17人,他们组建了"工业地产联盟",通过统一抬价、限制供给等方式,将当地厂房租金在5年内推高了280%。这些收益完全"合法",因为《物权法》保护其财产权利,《合同法》保障其租赁协议,而《反垄断法》却难以规制这种隐形垄断。在一次婚宴上,这位林先生不经意间透露,他的朋友中有人仅靠厂房租金就实现了年收入3000万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当地300-400名产业工人一年的工资总和。

  这些触目惊心的现实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现有制度框架下,法治往往异化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保护伞。当法律成为强者精心设计的游戏规则时,所谓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变成了掩盖阶级差异的美丽谎言。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某次企业家论坛上,86%的受访者认为"现行法律体系总体有利",而同期工人群体的这一比例仅为12%。这种认知鸿沟,正是对法治阶级性的最生动诠释。

  (二)劳动群众的生存现实

  数字背后的权利困境

  在光鲜亮丽的法治话语背后,劳动群众的权利实现面临着系统性障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近五年劳动争议案件年均增长15.2%,但胜诉率却从32%下降至29%。更触目惊心的是,在这些胜诉案件中:

  仅有38.7%在六个月内执行完毕

  21.3%的案件执行金额不足判决的50%

  平均每个案件需要劳动者往返法院8.7次

  工伤维权更是陷入"马拉松式"的困境:

  某建筑大省的统计显示,工伤认定平均需要经历17道程序

  医疗费用垫付率不足25%,导致43%的工伤工人被迫中断治疗

  五级伤残以上的工伤赔偿,实际到位时间平均需要2.3年

  集体协商制度在实践中严重异化

  在已开展集体协商的企业中,72%的协商过程没有工人代表实质性参与

  协商结果中,工资增长幅度平均仅为企业利润增长幅度的1/8

  85%的集体合同直接套用格式文本,没有任何针对性条款

  2.制度性剥削的法治外衣

  现代企业已经将法律规避发展为一门"精致艺术":制造业案例:

  某电子厂500名工人全部签订"不定时工作制"合同,合法地将每月加班时间延长至100小时

  通过"劳务外包"将基本工资压至最低标准的80%,剩余部分以"绩效奖金"名义发放

  利用"学徒制"条款,使熟练工人在前两年只能拿到正常工资的60%

  平台经济案例:

  某外卖平台将骑手注册为2187个个体工商户,成功规避劳动关系认定

  通过算法设置"预估送达时间",使骑手超速行驶导致的交通事故率上升340%

  设计"自愿接单"系统,将休息时间排除在工作时间计算之外

  建筑业案例:

  推行"班组承包制",将工资支付责任转嫁给不具备资质的包工头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使实际工资低于约定工资的30%-50%

  建立"黑名单"制度,将维权工人列入行业共享的"不诚信人员"数据库

  3.

  农民工的艰难讨薪农民工讨薪问题已经成为检验法治成色的试金石。某建筑业大省的调研显示:维权成本惊人:

  平均每个讨薪案件需要花费47个工作日

  交通、食宿等直接支出平均达到4360元

  误工损失平均为8920元,相当于两个月的工资

  制度性障碍重重:

  70%的欠薪案件因"包工头消失"而陷入执行僵局

  劳动监察部门平均每个案件需要处理58个工作日

  即便胜诉,建筑企业账户资金转移率高达76%

  新型欠薪手法

  "工资贷"陷阱:企业联合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充当工资,最终由工人承担本息

  "数字货币"支付:使用无法兑现的内部代币或虚拟货币支付部分工资

  "循环承包"模式:通过多层转包制造责任主体混乱,增加维权难度

  极端案例频发

  2022年某地发生"爬塔吊讨薪"事件14起,其中3人意外坠落

  某项目工人为讨薪在工地守候97天,期间靠捡剩饭度日

  群体性讨薪事件中,32%的工人遭遇过暴力威胁或非法拘禁

  这些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示:在现有经济关系下,法治往往异化为"合法伤害权"的保护伞。当某建筑工人历经两年终于讨回欠薪时,其维权成本已超过被欠工资的2.3倍;当外卖骑手因超速送单致残时,平台却凭借精妙的法律设计免于担责。这些绝非个别现象,而是系统性、结构性的权利困境。

  劳动群众需要的不是空洞的法治口号,而是能够打破资本逻辑的制度重构。当法律成为强者精心设计的游戏规则时,弱势群体注定永远是输家。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某次问卷调查中,78%的工人认为"法律是给有钱人准备的",仅有12%相信法院能真正保护他们的权益。这种信任危机,正是对当前法治阶级本质的最深刻注解。

  (三)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前提

  生产资料公有制:

  法治的经济根基历史经验表明,当公有制主体地位动摇时,劳动法就会沦为摆设。某市国企改制后,私有股份占比升至70%的次年,职工代表大会就被解散,集体合同全面废止。这警示我们: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劳动者的法律权利终将悬空。

  2.计划经济:法治的实现保障

  市场经济固有的无序性必然导致法律沦为强者工具。对比数据显示:实行计划调控的领域(如电力、铁路),劳动权益保障水平显著高于完全市场化领域(如快递、网约车),前者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后者不足65%。

  3.人民民主:

  法治的政治灵魂 :某重大立法征求意见时,资本代表占比达65%,而一线工人代表不足3%。这种参与失衡直接导致《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出现了"资方规避花样百出,劳方维权举步维艰"的困境。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建立在对政治权力的民主控制基础上,体现劳动大众当家作主。

  (四)国际比较的深刻启示

  北欧国家通过高福利制度缓解了法治的阶级矛盾,但其本质仍是资本统治的精致化;某些拉美国家虽然制定了世界上最进步的劳动法,但由于经济命脉掌握在跨国资本手中,法律条文大多沦为空谈。这些经验教训深刻说明: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为基石,再完善的法律体系都难以改变劳动人民的弱势地位。

  结语:法治的前提之争,实质上是道路之争、制度之争对人民群众而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捍卫自身权益的生命线。当某些人高喊"纯粹法治"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这种"纯粹"恰恰意味着对剥削的纯粹保护。真正的法治建设,必须从经济基础的变革起步,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无数劳动者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深刻教训。

  【文/郭传志,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