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下划线表示有问题的地方,括号段落是笔者看法。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bPoE70LxweQ-Mbu8IoaTRQ(公众号心聿思政 作者马小哲)
在许多人的日常感知中,“阶级固化”已经从一个晦涩的社会学概念,变成了一种切肤的现实焦虑。它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悄然撒下,将你我困在其中,呼吸都带着某种沉重感。我们总觉得,那向上流动的阶梯似乎被抽走了几级,父辈的努力不再能轻易复制,寒门难出贵子成为某种心照不宣的“真理”,阶层间的壁垒日益森严,仿佛出身已经刻印在我们的基因里,决定了我们未来的轨迹。每当提及如何撕裂这张网,打破这种无形的宿命时,一个名字总会如雷贯耳般浮现——卡尔·马克思。而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个被过度简化、甚至被扭曲的印象:马克思的方案,不就是“革命”吗?就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暴力推翻”?就是将现存的一切都“天下大乱”?这种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思想体系简化为一句口号的粗暴解读,不仅是对马克思深刻洞察的怠慢,更遮蔽了他对社会变革复杂性的理解,以及对人类解放那份更广阔、更深刻的愿景。(我的看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只有通过革命战争的方式,这并不是无产阶级残暴,而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疯狂屠杀压迫造成的,历史上中共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直接原因就是蒋介石集团对革命的叛变,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群众,中共不得不发动武装起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作者无视无产阶级受资产阶级统治的现状,回避暴力革命,企图将阶级斗争屏蔽,消解群众的革命意志,实际上是主张走和平过渡和改良路线的修正主义。)
那么,马克思的方案真的只有我们惯常想象中的那种“革命”吗?要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拨开历史的尘埃,回到马克思对“阶级”和“固化”的本质性分析中去。在马克思的哲学图景里,“阶级”并非仅仅是银行存款数字的多寡、消费水平的高低,它更深层地指向了人们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尤其是对生产资料——那些工厂、土地、矿山、技术、乃至于现代社会的信息平台——的占有关系。资本家之所以成为资本家,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或更勤奋(尽管其中不乏如此),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生产资料;而工人之所以成为工人,并非生来就低人一等,而是因为他们不占有这些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卖自身最宝贵的财富——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谓“阶级固化”,正是这种生产资料占有方式所带来的不平等关系,在代际间的顽强复制与强化,是资本逻辑在既存制度下,如影随形、步步紧逼的必然产物,而非偶然的社会病症。
马克思深信,人类历史的发展,如同潮汐般奔涌向前,而推动这股洪流的根本动力,正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永恒的矛盾运动。当一种既有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不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生产力发展,甚至反而成为阻碍其前进的桎梏时,变革的冲动便会如火山般爆发。这种根本性的变革,正是马克思所说的“革命”。然而,此“革命”非彼“革命”,它远非狭义上你死我活的暴力冲突所能涵盖。它更是一种宏大的、彻底的社会转型,一种生产方式和与之相伴的社会关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的整体性重塑。比如,欧洲从漫长的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进程,就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取代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制度,尽管其间不乏血腥与暴力,但其本质是新的生产力破茧而出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关系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的凤凰涅槃。(我的看法:这种“变革的冲动”就是激烈的阶级斗争,就是暴力革命,但作者企图在回避这个说法,试图把革命解释成生产革命,阉割革命的“造反“性质。)
对于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确实预言了无产阶级革命。他看到,资本主义如同一个巨人,在极大地发展了人类生产力的同时,也亲手制造了前所未有的阶级对立和财富两极分化。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如影随形,劳动者的普遍异化如瘟疫般蔓延,以及社会财富鸿沟的不断加深,都无情地昭示着这种生产方式内在的、无法弥合的缺陷。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自觉的革命行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从而从根本上瓦解阶级固化的根基。然而,将马克思的“方案”仅仅凝固在“暴力革命”这四个字上,是对他思想的巨大误读和剪裁。这种简化,不仅抹杀了其理论的丰富性,也矮化了其对人类解放事业的深刻考量。(我的看法:毛主席在1936年12月21日《在延安各界庆祝斯大林寿辰上的讲话》: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几千年来总是说,压迫有理,剥削有理,造反无理。自从马克思主义出来,就把这个旧案翻过来了,这是一个大功劳。这个道理是无产阶级从斗争中得来的,而马克思做了结论。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作者的观点完全与毛主席相左,马克思的两大历史贡献剩余价值和历史唯物论,就是告诉无产阶级造反有理。)
首先,马克思是坚定不移的生产力发展论者。他深知,任何社会形态的跃迁,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正是资本主义以其前所未有的效率,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才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前提。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任何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都不过是镜花水月。因此,对于那些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社会,马克思并非主张跳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迈入社会主义的门槛。他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消除普遍贫困的基石。从这个角度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马克思设想中社会变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而非单纯的“打碎一切”后的虚无。其次,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觉醒与组织倾注了巨大的心血。革命,在他看来,绝非自发的、无意识的爆发。它需要无产阶级从一个仅仅在客观经济地位上存在的“自在的阶级”,转变为一个具有明确阶级意识、认识自身历史使命的“自为的阶级”。这意味着工人阶级必须超越个体的困境,发展出独立的阶级意识,并自觉地组织起来,形成一股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强大政治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那句振聋发聩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正是对这种组织化力量的深情呼唤。这种思想的启蒙、理论的传播、政治教育、以及工人运动的开展,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通过思想和行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个体和群体的精神面貌,提升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是一种积蓄力量、厚积薄发的过程。再者,如果细读马克思的著作,你会发现他并非全然排斥在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改良与斗争。尽管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改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但他积极支持工人阶级为争取更好的劳动条件、更高的工资、更短的工时以及更广泛的政治权利而进行的各种斗争。这些争取,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劳动者眼前的现实困境,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无产阶级提高自身组织程度、锻炼斗争能力、增强阶级意识的生动课堂。每一次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每一次反抗不公正待遇的罢工、每一次争取普选权的运动,都在润物细无声中塑造着工人阶级的力量,为最终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积累着必要的条件和经验。这些渐进式的、非颠覆性的斗争,也是马克思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改变社会洪流的澎湃力量。(我的看法:作者在这段中宣传唯生产力论的内容,无中生有说“马克思是坚定不移的生产力发展论者。他深知,任何社会形态的跃迁,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因此,对于那些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社会,马克思并非主张跳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迈入社会主义的门槛。他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消除普遍贫困的基石。”这些结论没有事实依据,胡编乱造。作者说过:“将马克思的“方案”仅仅凝固在“暴力革命”这四个字上,是对他思想的巨大误读和剪裁。”作者解释说马克思的思想还有“生产力发展论”,还有“无产阶级的觉醒与组织”。但在阶级社会里,无产阶级的觉醒与组织起来,不正是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吗?不就是暴力革命吗?再结合作者在前文淡化革命暴力内容,此处又宣传改良斗争,这和修正主义的思想类似。)
更进一步看,马克思所设想的“解决方案”,最终指向的,是一个超越阶级社会本身桎梏的遥远而宏伟的愿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生产力发展到极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阶级差别最终消弭于无形,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身的潜能。劳动不再是谋生的重担,不再是异化的枷锁,而是成为人的“生命的第一需要”,是自我实现和创造的乐趣源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成为社会运行的现实图景。那时,分工所造成的对人的束缚将被打破,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正如马克思所描绘的:“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绝非一个被动的“躺平”世界,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创造力无限、个性张扬的社会。达到这个阶段,意味着人类从受物质必然性支配的王国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王国,实现了全面的解放。因此,马克思的“方案”远不止于推翻旧制度本身,更在于建设一个能够实现人类最高理想、让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成为“人”的社会。(我的看法:马克思根本就没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方案,马克思所处的年代垄断资本主义还在发展中,资本主义强国还在向帝国主义转变,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出现过,没有研究材料,怎么可能有“解决方案”?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科学的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死亡,无产阶级最终将取得胜利。在这种鼓舞下,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群众不断投入阶级斗争之中。)
当然,历史的进程总是蜿蜒曲折、充满变量。马克思的预言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遭遇了各种复杂的实践结果,甚至出现了许多偏离其本意的现象。一些国家在革命之后,未能有效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国家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导致了新的矛盾和困境,甚至出现了压制人性和自由的现象。这使得“革命”的概念在许多人心中,与贫困、压抑甚至暴政画上了等号,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根深蒂固的负面印象。然而,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固然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和汲取,但它们绝不能全盘否定马克思对阶级社会本质的深刻批判,以及他超越阶级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愿景。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阶级固化”的严峻现实时,马克思的思想依然散发着强大的解释力,如同探照灯般穿透迷雾。它提醒我们,这并非仅仅是个人能力不足或努力不够的简单归因,而是与当前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资本的逐利本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紧密相关。我们所看到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医疗资源的差异、财富的代际传递、以及新兴技术带来的新形式的垄断和剥削,都可以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和异化理论中找到其深刻的根源。(我的看法:作者认为革命后的国家里存在压制人性和自由的现象是不对的,“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和汲取”,完全是抹黑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里依然有阶级斗争,依然要不断的镇压反革命,要抵制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思想。作者脱离阶级存在的事实,空谈人性和自由是唯心主义的思想表现。)
因此,马克思的方案绝非简单粗暴的“革命”二字能够一言以蔽之。它是一个包含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科学分析、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以及对未来社会美好前景的积极构想的宏大理论体系。它所指引的,是从根本上变革导致阶级固化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其中可能包括剧烈的社会转型,也可能包含日常的改良斗争,但其核心目标始终是超越阶级限制,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面对当下的阶级固化,我们所需要的,或许正是这种穿透表象、直抵本质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在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远不止“暴力”的勇气和智慧。马克思的方案,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邃和富有启发性,它在告诉我们,阶级固化并非无解,但答案也绝非简单二字。(我的看法:共产主义社会不是超越阶级限制的社会,而是无阶级的社会。在当下的社会中,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剥削,无产阶级只有以革命的方式才能翻身做主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制,如果没有“暴力”的勇气和智慧,那无产阶级知道再多的马克思理论也是无济于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