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由“当年的今天”,我想到了一桩公案

2025-07-27 15:41:14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江苏牛夫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今天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但是当老伴儿问我今天是不是初一,我看了一下手机日历:7月25日,农历闰六月初一的时候,我忽然想起,7月25日,四十多年前的今天,就是“三熟制”插秧的最后“期限”。

  说来话长。过去,我们这里种田一直是一年两熟,麦熟是三麦(大麦、小麦、元麦)二豆(蚕豆、豌豆),秋熟是各种杂粮,包括玉米、高粱、穋穄、粟米、稷米、黄豆、花生、芋头、山芋等等,品种繁多,惟独水稻很少(因为缺少水源)。这里土质属于高沙土,且地块零碎,高低不平,所以产量总是很低。从60年代文革开始,我们这里掀起学大寨的热潮,进入70年代,县委唐如浴书记发出“一年削平高沙土,二年实现旱改水,三年建成大寨县”的号召,并且身体力行,所以男女老少齐上阵,夜以继日拼命干。挖掉了高丘土包,填平了沟沟坎坎,实现了一方方土地的相对平整。于是就逐步引进了“三熟制”玉米和水稻。所谓“三熟制”,即在麦子尚未成熟的3月20日之前,先进行玉米制缽育苗。待麦子一收,便立即将玉米苗移栽。这样的玉米一般在7月20日之前就可以收获。然后就是刻不容缓的插秧大忙。完成一年三熟的目标。所以每年的7月20日至25日,是我们这里的农村人最苦最紧张的日子,比火麦场还苦还紧张。

  不信请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掰玉米是按斤计工分的,所以清早队长的喇叭一喊,社员们立即带着大小竹篮赶到田头,从一端开始,按顺序一字排开,每人(或一家人)一垄,不准挑肥拣瘦。大家争先恐后,都想多掰多挣工分。但是任何人都必须一垄掰到头再接着往后排第二垄。如果有人只顾赶进度,被干部检查到后面落下一些小棒子,是要被扣工分的。掰下的玉米棒子有专人施秤记账,专人用车运送到生产队的晒场上,待晒干后再进行脱粒。

  玉米掰完之后,便是挖槽埋玉米杆,时称“埋青”。至于为什么要把玉米杆“埋青”?主要是因为那些刚刚平整的地块土壤板结,缺少肥力,所以那些收获玉米只把玉米棒子掰回,玉米杆必须就地挖槽埋下去,以便在水下腐烂,成为“有机肥料”。

  三熟制水稻的生长期很短,如果错过时节就可能颗粒无收。所以“三熟制”期间的收种任务堪称十万火急。掰去棒子的地块,男子汉与女汉子们,便立马开始“埋青”,从一端开始,用大锹挖槽,把玉米杆平铺在槽子里,再把挖出的土覆盖在上面。这样一节挨着一节推进,把所有的玉米杆全部埋入地下。待一块田全部整好就马上放水泡地,接着耥平、栽秧。整个过程既紧张又费力!后来有了拖拉机作业,玉米掰完了就直接放水,旋耕犁一边耕田一边直接把玉米杆铡断在泥水里搅拌。虽然拖拉机手浑身上下戽满了烂泥,非常辛苦,但省却了社员的许多劳苦,值。唯一不足的就是那些被拖拉机强制压在泥水下长短不一、藕断丝连的玉米杆,比不上被整体埋下去的“老实”,动不动会刺痛那虽然皮厚但仍有知觉的肉脚板。

  水田一经耥平就必须马上插秧,因为沙土地耥好之后,搁置稍久就会淀“板”了,根本无法栽插。所以,如果是下午开始耥地,差不多正好傍晚开插,如果是上午耥好的地块,午后只能稍微歇会儿晌,就必须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踏进烫脚的水田开插。为了不误农时,秧苗一般都是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们,早已用小凳子坐在秧苗田里专心拔好的。

  尽管前后只有四五天的功夫,大家的脚趾和手丫在高温泥水的持续作用下,基本上都会肉肿皮红甚至糜烂。如果不幸染上粪疴,则更是奇痒无比,不挠熬不住,挠了皮必破,又疼又痒够受好几天!除了以上辛苦,还有日落之后无数蚊虫的叮咬。尽管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会不顾一切用满是泥水的右手(左手是抓秧苗的,不便放下)狠狠的拍打,但是打死一两只还有一大群,总是不依不饶地在你的浑身上下嗡嗡嘤嘤,不知道是为刚刚殒命的同伙复仇还是为了满足贪婪的吸血本性,似乎越发猖狂。估计应当是后者吧,因为这些小东西是不可能高尚到同仇敌忾的。

  这样的日子苦不苦?当然苦。但是因为有“种田为革命,用革命精神种田”之类的“正能量”思想教育,加上按照“价值规律”越苦的活儿工分也越高,所以再苦再累,只要队长的喇叭一喊,社员们就会呼啦啦蜂拥而至。

  后来分田包干了,没有人“喊工”了,但是邻里之间互相协作、互相帮助还是非常和谐的。尤其是每年的“三熟制”期间,颇有点值得怀念。为什么?因为这期间大家的伙食会得到极大改善。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这里啤酒的普及好像就在彼时。无论谁家插秧,称肉买啤酒是必然的。那时候还没见过冰箱,买回的啤酒放进竹篮或水桶,用长绳挂到水井里“过度”一下,喝起来还是相当清凉、非常过瘾的。一旦周边邻居的插秧时间有了冲突,就会招呼亲戚朋友过来帮忙。这时候的伙食就会更加丰盛了。

  那时候的我,虽然已经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挣工分还是生活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时值暑假,那年代又没有什么补课培训之类的。年复一年,印象深刻。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因为水肥土种的不断改良,70年代后期有人提出“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加之那种“三熟制”大米口感欠佳,所以“三熟制”耕作模式在我们这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看到这个“7月25”的日子,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当年那些热火朝天、争分夺秒的情景。

  “三熟制”大忙结束之后,还有起早“剥玉米”的活儿,别有一番景象。因为除了按所剥的玉米论斤两计工分之外,各人所剥下的玉米骨子是归各人自己的。这就是特别的吸引力。可别小看这几十百把斤的玉米骨子,结结实实、扔进灶堂,只要风箱一鼓风,呼啦啦火苗直窜,火力猛,又耐燃。在那个燃料奇缺、寸草不弃的年代,这可是绝对上乘的宝贝。所以只要知道剥玉米,大家都会在头天晚上做好准备,待到天蒙蒙亮(如果是下半月,因为有月光,大多会后半夜开始)只要队长一喊,基本上都会全家出动直奔大晒场。被大人强制叫醒的孩子们,哪怕边揉眼睛边嘟囔,也义无反顾“跟着感觉走”。一到晒场,大家争先恐后地把玉米棒子扒拉到一处,建立自己的“阵地”。当然,为了防止后到的社员捞不着,干部是不准早到的人搞垄断的,有实力的家庭,宁可第一批完成了再来一批。建好“阵地”的人家,大人就开始用木棍对着玉米棒子使劲敲打,小孩会兴高采烈地帮忙,把被“打跑”的棒子当做逃兵抓起来,扔回自家堆子上接受敲打的惩罚,待会儿看到有被打得差不多的棒子,就马上拿过来,剥去仅剩的几粒,将干净的骨子放到一边,等待干部检查之后作为“战利品”带回家。

  当“晚起”的太阳开始发威的时候,人们已经臂挎肩扛甚至担子挑,带着战利品开开心心回家了。然后,妇女忙早餐,男人刷猪圈忙猪食,孩子们要么跳到河里痛痛快快洗个澡,要么扛起捕蝉的竹竿潇潇洒洒走一回……

  说了这么多,我忽然想到了一件公案:我们被冤枉了几十年啦——凭什么说大集体养懒汉!那时候,我们男女老少谁是懒汉?我们创造了那么多有形无形的财产,而且按劳分配,谁也没有多拿一个子儿的冤枉钱,怎么就被不明不白地戴了几十年的懒汉帽子呢?这个冤案能够平反不?

  【文/江苏牛夫,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