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校,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预备铃响过之后,教室里通常都是静悄悄的,学生们有睡眼朦胧的,有慌慌张张把自己的作业拿出来让课代表检查的,而班主任站在门口,眼睛的余光不时地扫视着教室。
有人觉得这个场景很正常,但仔细品味一下,你不觉得当今的校园和教室里缺点什么吗?
毋庸讳言,当今的校园,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篮球场、足球场、塑胶跑道,硬件设施应有尽有。但看到学生上课时萎靡不振的状态,总觉得学生少了一股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八十年代的校园,举办各种活动,整个校园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歌声;每天上课前的预备时间,教室里,也都是令人振奋的歌声,曲目通常有:《歌唱祖国》《英雄赞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游击队之歌》等。
每当教室里歌声响起,学生们都是精神振作,昂首挺胸,目光炯炯,眼睛盯着前方,内心似乎奔涌着千军万马。老师上课,自然也被这种气氛熏染了,讲课的效果也就很好。
最近三十年,校园和教室,一般是听不到歌声的,偶尔听到一首曲子,也很少是合唱,通常是学校组织的某个活动,一个学生登台演唱,曲目通常都是缠缠绵绵的情感类歌曲。这种歌曲再也不能给人带来慷慨激昂的情绪,随之而来的却是昏昏欲睡,想入非非。
现在的校园,每当预备铃响起,教室内基本上不会激起任何涟漪,最多的是,各科课代表站起来,瞪着惺忪的眼睛,带着几分不耐烦,以命令的口味向同学催收各科作业。
有人一直抱怨说,中年人负担沉重,上有老下有小,一边忙活着工作,一边还得照顾着老人,还得倾心于孩子的学业,更得小心翼翼地维系着夫妻关系,一不小心,这个家庭可能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家长对孩子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孩儿啊,好吃的你也吃了,漂亮衣服你也穿了,上学需要啥就给你买啥,咱家一多半钱都花到你身上了,你可一定要争气,好好学习,争取考一个好的的大学啊!
整个社会,都在说自己难的时候,其实很少有人关注这些未成年人,其实,他们才是这个社会上压力最大的人。他们有周考,有月考,有期中考,有期末考,而且每次考试,老师都会对本次考试分数耿耿于怀,因为这些数字,直接影响了自己在领导眼里的形象。
分数是领导的面子,更是老师的脸面,于是能使学生提高分数的手段,一个不落都会用在学生身上。铺天盖地的作业,不仅能压垮未成年孩子的身体和精神,甚至让成年人看了都会不寒而栗。
我的孙子天赋还算不错,一二年级还算应对自如,自从进入三年级以后,每天的作业,就成了全家关注的事情了。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晚上都是十一点钟才做完作业,每天都是精神疲惫,对外面的事情没有任何兴趣。
每天上课前,预备铃响过之后,各科老师都会疾言厉色,站在教室门口,像催债似的。孩子们虽然年龄小,但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尽管身负重压,但还是要咬紧牙关,坚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孩子,你现在不吃苦中苦,将来哪能成为人上人?一个孩子,背负着一个家庭的图腾,背负着一个人未来的辉煌,岂是小事?
小孙子今年该上一年级了。一次,家人在饭桌上闲谈,涉及到学生考学的问题,不到六岁的小家伙竟然慷慨说到:“我要上北大清华!”
试想,一个未成年孩子,要背负一个成年人也难以企及的负担,一个心智还很稚嫩的孩子,就要一本正经地谈人生,谈升官发财,谈飞黄腾达,他们能背负得了这个沉重的话题吗?
校园里没有歌声,更没有慷慨激昂的旋律,只有和孩子们年龄不相称的个人名利。
当我们听到某个文化界名人,或者一个大学教授,或者是一个什么专家,经常说话时颠三倒四,不合常理的时候,我们都会愤愤不平地骂几句。其实,这些人也都是从这种环境走过来的,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没有歌声,只有书本和作业,他们从题海走向考场,然后稀里糊涂地就“成功”了。
总之,中国校园沉寂一片,听不到嘹亮的歌声,绝非小事,实际上是教育核心理念走向世俗,走向自私自利的一种表象特征。
每当网上大谈经济话题的时候,你是否想到,失去蓬勃生机,精神未老先衰的青少年群体,将主宰这个国家的未来,这个国家还会全方位崛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