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一句人所共知的名言。
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话听起来怎么那么别扭,难道社会主义一建立就非常富裕吗?社会主义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工作,看得起病,住得起房,养得起老,而不应该是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试问有哪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就非常富裕,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六年谁敢公开说我们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今日头条,赵松林,2025-07-19)。
这个意见是十分正确的。
贫穷是不是社会主义?是需要做具体分析的。
一
在建国之前,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蒋介石逃离大陆时,又把国库搬空,新中国正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新中国成立不久,又开始抗美援朝,打了3年的仗。战争结束,开始推进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完成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公社化进程,已经是1962年了。如果说,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算作社会主义的话,那么,直到毛主席逝世的1976年,公有制经济的正常存在实质上也就15年左右的时间。
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它刚刚存在10多年时间,就要求一个落后西方几百年时间的国家经济接近或超过资本主义,显然是脱离了实际的。因为同任何事物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体现出来的。
因此,因为当时贫穷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是很荒唐的。
就我国1976年的老百姓生活状况,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的确很贫穷,但与建国之时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相比,已经非常富裕了:
人均寿命大幅增加;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幅提升,中小学教育的普及,医疗体系的全面覆盖,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大幅改善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在农村的普及和运用,国家工业化的实现,普通劳动者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大幅提高,所有这一切,从纵向对比看,所谓的贫穷一说是不存在的,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如果把社会可供消费的产品与人们的需要之间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把难以满足老百姓生活需要的状态叫做贫穷。这种贫穷,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不足形成的贫穷。这种贫穷需要工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
由生产力不足引起的贫穷,一方面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口发展的速度。在1956年到1976年的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而人口发展过快,超过了生产力发展的速度,老百姓的需求满足相对较慢,这当然会产生“贫穷”观感。例如,本来一对夫妇抚养二、三个孩子还是很轻松的事情,过得也比较宽裕,但如果现在要抚养四、五个孩子,两个劳动力的生产能力要供养四、五个孩子,当然会产生孩子生活需求难以满足的状况。1956年到1983年的二十多年时间,我国人口数量从6亿跃进到10亿多,净增加了四个亿。这一时间人口增长过快,从而导致了生产力发展速度慢于人口增长速度的情况,这是人们感到“穷”的主要原因。最显著的例子,如粮食产量从1956年的1.89亿吨到1983年增加到了3.87亿吨,增长幅度达到100%,这在世界上已经是相当高的提高幅度了,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因而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并不奇怪。
解决生产力发展不足引起的“贫穷”,基本办法就是调节人口增长速度,让人口增长速度降下来,同时发展生产力。那“贫穷”就自然消失了。我国农业在公社化之后,大力开始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开展水利工程,改变靠天吃饭的状态;同时,推广了科学种植、合理密植,增加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大力推广良种,随着这多方面的努力和改善,我国粮食产量早从1964年开始,即进入了一个长期稳定的上升通道。之后,老百姓吃饭问题自然得以解决。
二
除了生产力发展不足造成的贫穷之外,还有一种贫穷:制度性的贫穷。
如果一种制度的存在形成了贫穷和贫困,那么,这种制度肯定不是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成立的。
在采用资本生产方式的条件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工人只有劳动力。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在劳动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超出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形成剩余价值。
资本家不断地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并将其转化为资本的过程,这使得资本家财富不断增加,而工人始终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只能获得维持基本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的工资,难以摆脱贫困。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一方面,资本家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剥削程度,积累了巨额财富,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由于工资被压低、就业不稳定以及失业等原因,生活状况不断恶化,贫困程度日益加深。这种贫富分化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而日益加剧,形成了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的两极分化局面。这就是制度性贫穷、贫困的典型表现。
相对贫困化是指工人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随着资本积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加,但工人创造的财富大部分被资本家占有,工人工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和资本家利润的增长速度。因此,即使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提高,其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与资本家相比,他们在社会财富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却越来越小,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与资本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相对贫困化程度不断加深。
资本积累还会带来一些其他后果,进一步加重工人的贫困化。例如,为了追求更多利润,老板或资方可能会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把8小时工作制变成10小时或12小时工作制度、提高劳动强度,把本来是二、三个人干的活让一个人来干,导致工人劳动条件恶化,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进而增加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加重经济负担。同时,大量失业人员、无业人员的存在,使得住房需求紧张,房租上涨,工人的居住成本增加,生活质量下降。
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了随着资本积累不断恶化。无产阶级生活状况全面恶化的过渡,不只是减少工资所形成的,失业现象愈是加剧,每个工人家庭成员受失业折磨的机会愈多。劳动强度日益增强,工人很快衰老成为废料。工人达到一定年龄后,就会被企业所抛弃。
“小时候家里条件都不好,总以为努力有回报。
几十年奔波把幸福寻找,最后只剩下穷困潦倒。
现在的我们渐渐变老,有个名字叫边角料。
作为顶梁柱,挣得却太少,想要退休还太早,
生活的苦啊我们慢慢熬,谁让我们背后无依靠。
送走了二老又来帮助小,50岁的年纪活得太糟糕。……”
《50岁的年纪》这首歌,是打工人常听的歌,形象地描述了资本社会中劳动者勤劳而难以避免贫困的状态:“50岁的年纪”,“社会边角料”,“穷困潦倒”,“背后无依靠”,“活得太糟糕”,“想要退休还太早”,“生活的苦啊我们慢慢熬”,这使许多打工人感同身受。
三
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所以会产生和发展,正是与资本生产方式条件下劳动者的贫困相联系。
“对私有制的最初批判当然是从充满矛盾的短缺本身表现得最触目、最突出、最令人激愤的事实出发,即从贫穷困苦的事实出发。”
“无产阶级和富有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本身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世界产生的。问题在于这两个方面中的每一个方面在对立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确定地位。只宣布它们是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是不够的。
私有制,作为私有制来说,作为富有来说,不能不保持自身的存在,因而也就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对立面一一无产阶级的存在。这是对立的肯定方面,是得到自我满足的私有制。
相反地,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来说,不能不消灭自身,因而也不能不消灭制约着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一一私有制。这是对立的否定方面,是对立内部的不安,是已被消灭的并且正在消灭自身的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部分全面了叙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相互矛盾和相互斗争的过程,从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他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消灭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消灭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里的贫穷,就是指制度性的贫穷,就是指资本生产方式必然形成的贫穷。无产阶级所以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正是因为要消灭这种制度性的贫穷!从乌托邦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到十月革命的实践,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的人民公社制度,其核心就是为了消除制度性贫穷的根源!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