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娃哈哈宗家那点 “宫斗戏” 闹得挺火,不光让宗庆后之前的 “好老板” 形象塌了,还把这家国资占了 46% 股份的企业推到了风口浪尖。
大家扒出来,这家带着 “国企” 帽子的娃哈哈集团,2021 到 2023 年连续三年一分钱红利没给杭州国资分;2022 年集团利润才 1871 万,还不到整个娃哈哈体系总利润的 0.4%。为啥这么惨?原来这些年宗家把能赚钱的生意慢慢转到自家手里,剩下的集团成了空架子,杭州国资拿着 46% 的股份,却像捧着个空碗。
这事儿一出来,不少人琢磨:国企产权改革是不是真有问题?
其实国企改革越改问题越多,根源在于咱们抄了西方国家的作业。人家那套 “产权制度”,本来是为私企设计的——谁出钱谁说了算,赚了钱按股份分,企业亏了也由股东拿自家资产兜底。这套制度的前提是:得有具体的 “老板”(比如私人股东),企业得有独立的资产说了算。
但国企不一样啊。国企的钱是国家的,没有像私企老板那样 “人格化” 的资产主人。你让国企管理者拿国家的钱去承担经营风险?他可没这权力,也担不起这责任。所以给国企套上 “产权制度”,就像给没主人的房子装门锁 —— 看着像那么回事,其实谁都能随便进,这就是常说的 “产权主体缺位”。
没个靠谱的 “当家人”,麻烦就来了:管理乱糟糟、有人趁机捞好处,都是常有的事。
更麻烦的是 “国企私企混着干”。私企有明确的老板(比如某个自然人股东),人家盯着自家利益呢;可国企的 “主人” 是国家,具体到操作层面没人真能替国家把好关。这么一混,私企老板很容易趁机 “浑水摸鱼”—— 把国企的好处往自家捞,把麻烦丢给国企。以前就有国企从大股东被慢慢变成小股东的例子,现在娃哈哈出这事儿,其实不新鲜。
有人说,改革前的国企不也有这问题吗?还真不一样。以前有计划经济管着,赚多赚少、东西卖哪儿都有安排,国资不容易被坑;现在搞市场经济,计划不管了,又引进了私企的玩法,自然就容易出乱子。
咱们现在搞的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一起发展” 的市场经济。这就像给不同的人做衣服 —— 私企和国企特点不一样,得用不同的 “版型”。
私企适合 “产权那套逻辑”:谁投钱谁说了算,利益按股份分。
但国企得用 “劳权那套逻辑”:谁干活谁说了算,利益按劳动贡献分。
所以国企改革要想成功,不能再盯着 “产权制度” 使劲了,得换个思路 —— 按 “劳权” 的规矩来,让干活的人真正当家作主,采用劳动经营方式,这样才能把国企的优势发挥出来。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