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这天,阳光格外明媚,我带着女儿来到湄水公园。走进公园,仿佛踏入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公园依湄水而建,河道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穿过,波光粼粼的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女儿像只欢快的小鹿,在公园里蹦蹦跳跳,而我则沿着临近公园的河道漫步,偶尔活动一下筋骨。不经意间抬头,不远处的文塔映入眼帘,那熟悉又久违的身影,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回忆。由于工作在乡镇,平时每日早出晚归,已经很久一段时间没有亲临这座承载着许多回忆的文塔了。
征得女儿同意后,我们驱车来到文塔山脚。停好车,沿着陡峭的山路缓缓而上。走至半山腰的坪台入口,喷池两侧两根高大的盘龙石柱便吸引了我的目光。石柱由大理石花岗岩雕刻而成,雕工精湛,上面的盘龙栩栩如生,仿佛如真龙腾飞而起,直入云霄。走近喷池,原有的精美雕饰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块赤褐色巨石,上面“见贤思齐”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从远处眺望,整体气势恢宏,却总觉得少了些曾经古朴温雅的韵味。
沿着仿筑的城墙脚前行,墙面上刻满了名人先贤的诗赋与篆体。我牵着女儿的手,一边走一边给她讲解那些她能听懂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贤们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踏着石径拾级而上,登顶时已有些气喘吁吁。然而,不远处传来的歌声和弹奏声驱散了我的疲惫。几位音乐爱好者正聚精会神地凑唱,他们的技艺或许不算高超,但那份投入和热情却深深感染了我。我找了一处石凳坐下,静静地聆听,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美好。女儿则不知疲倦,看到一群小朋友在追逐玩闹,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
休息片刻后,走进文塔。每上一层,我都会驻足,怀着敬畏之心膜拜每一位文圣。但当走到第二层时,我的脚步却不由自主地加快。这里供奉着曾国藩的塑像,周围陈列着一些有关其所谓的圣道。自初中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曾国藩这个人起,我就对他的奸诈莫名地产生了一种厌恶之感,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未改变。每次看到家乡不遗余力地宣传与研究他和他所谓的辉煌一生,我心里总会泛起一丝冷笑和排斥。我生活的县城,有很多与曾氏有关的店名路名校名,我却很少涉足那些以“国藩”命名的场所,甚至连“国藩大道”我都尽量避开,宁愿绕远路。
在外人面前,我从不提及自己是“国藩故里”之人,我更愿意骄傲地说,我是蔡和森家乡人。蔡和森,那是一位真正的革命先烈,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的精神才是我所敬仰和追寻的。为什么这座城市就没有“和森学校”、“和森医院”、“和森研究所”?为什么不改为“和森故里”呢?蔡和森的妹妹蔡畅,当年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30位女红军之一,卓越的中国妇女领袖,后来成为全娄底唯一的副国级领导人,他的母亲葛健豪,中国早期女权活动先驱,女子教育先驱,女革命家,唯一被写入中共党史的党外女性。为什么就没有一条“蔡畅路”和一所“健豪学校”呢?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对曾国藩的这种偏见态度有些固执,但内心深处的那份坚持却始终无法动摇。
走出文塔,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城市尽收眼底。湄水河蜿蜒而过,河畔的垂柳依依,绿树成荫。远处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此时,女儿跑过来拉住我的手,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看着她,我心中感慨万千。这次游文塔公园,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出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在忙碌中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而这座文塔,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那些真正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的人和事。
【作者:刘昭武,男,笔名:文竹,双峰县甘棠镇人。70后,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双峰县诗联协会会员,乡镇基层干部。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