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商品到创造——艺术的解放宣言
在市场的逻辑下,艺术常被冠以“文化产品”之名,其价值需通过价格与销量来证明。这幅悬挂在画廊待价而沽的画作,这本需要畅销榜来确认地位的书籍,这场票房决定成败的电影——艺术,在资本的框架内,既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传播便利,也承受着最深重的异化:它从一种发自心灵的创造性表达,蜕变为一种追求交换价值的特殊商品。
共产主义的到来,意味着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彻底变革,也必然预示着艺术与市场关系的根本性断裂。当艺术告别市场,并非走向凋零,而是迎来一场彻底的解放。它将挣脱资本的缰绳,摒弃流量的暴政,最终回归其最本真的源泉——人民的情感与创造力,并由此开启一条前所未有的、真正属于所有人的繁荣之路。本文旨在勾勒这条道路的蓝图,探讨艺术在脱离市场逻辑后,其创作、评价与传播机制将如何重构,并最终实现其最高使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市场的桎梏:资本逻辑下艺术的异化与困境
要理解告别市场的意义,必先审视市场为艺术戴上的枷锁。在商品经济中,艺术难以避免地陷入以下困境:
1.价值评判的货币化:艺术的成败不再取决于其美学价值、思想深度或情感冲击力,而是由票房、售价、点击量、流量等货币化指标所裁定。这导致创作动机从“表达自我、启迪他人”异化为“追逐热点、迎合大众”,深刻性与先锋性让位于安全性与商业性。
2.创作资源的垄断化:庞大的创作、发行与宣传资源被资本巨头所垄断。无名艺术家难以获得机会,其作品在淹没于信息洪流之前就已夭折。艺术的话语权被资本和其选择的“明星”所把持,多元化的声音被边缘化。
3.受众关系的消费者化:人民不再是被启迪、被感动的“观众”或“读者”,而是被精准计算的“消费者”。艺术与人的关系不再是精神的对话,而是供需的买卖。这钝化了社会的审美感受力,培育了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习惯。
4.艺术本身的碎片化:为最大化利润,资本倾向于将艺术分解为可复制、可批量生产的元素。独立的、完整的艺术思考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爆款公式”、“工业糖精”和流水线式的文化产品,侵蚀着艺术的完整性与独创性。
市场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提供物质激励和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将其内在的短视、逐利和标准化特性,深深烙印在艺术创作之上。
二、奠基与解放:共产主义为艺术繁荣创造的前提
艺术与市场的分离,并非简单的“取消”,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基础之上。这些前提条件,为艺术的新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与“四免福利”的保障:这是最根本的前提。当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承担了绝大部分社会必要劳动,当“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费住房、基本生活资料免费供应”成为现实,艺术家的创作便首先从“谋生”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一个人不必再为了面包而违心创作媚俗之作,也不必因害怕贫困而放弃冒险的艺术探索。生存焦虑的消除,为纯粹基于兴趣、天赋和使命感的创作提供了可能。
2.时间与自由的极大拓展:每日数小时的必要劳动后,人们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这不仅为专业艺术家提供了专注创作的条件,更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艺术潜能。艺术不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成为每个人自由发展其个性的普遍领域。工人、工程师、农民在闲暇时从事绘画、写作、音乐创作,将成为普遍的社会图景。
3.评价体系的去货币化与回归本体:告别市场,意味着废除了以货币为尺度的评价体系。一幅画的价值不再由其标价决定,一部电影的成功也不再由票房定义。艺术的评价权,从资本手中回归给创造了艺术的“人民共同体”本身。评价将基于审美、思想、情感共鸣等艺术本体论标准,通过民主的、开放的、专业的讨论而形成共识。
三、繁荣之路:新机制下的艺术创作与传播
在全新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的文化事业将形成一套迥异于市场的、充满活力的新生态。
1.创作动机的升华:从“为钱创作”到“为心创作”
创作的驱动力将完成根本性转变:
兴趣驱动:创作源于内心最真挚的热爱与表达欲。
荣誉驱动:杰出的作品将为创作者带来社会的广泛尊重和崇高荣誉,这是一种比金钱更高级、更持久的激励。
使命驱动:艺术家将自觉肩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使命,以其作品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探索人性的边界。
2.资源分配机制:从“资本投资”到“社会支持”
资源分配机制:从“资本投资”到“社会支持”
社会资源委员会:由各界代表(以轮值形式从普通劳动者中产生)组成的机构,负责文化资源的分配。其决策基于艺术项目的内在价值和社会需求,而非盈利预期。
“创作提案”制度:任何人有创作构想,均可向委员会提交提案。经过由普通劳动者组成的轮值评议小组的评审,优秀的提案将获得其所需的一切物质与技术资源:场地、材料、设备、技术协作。创作者的生活由其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所获得的工分保障,其创作活动在自由时间内进行。这确保了支持的是创意本身,而非创造特权。
全民艺术支持网络:社区、工厂、学校都将配备完善的文化设施(工作室、剧场、画廊),成为艺术创作和展示的基层中心。
3.传播与评价机制:从“营销炒作”到“共识发现”
去中心化的传播平台:取代垄断性商业平台的,将是公开、透明、非营利的文化展示系统。
社会反馈与工分调节:作品的价值由人民共同体的接受和喜爱程度来定义。一套开放的反馈系统将收集人们对作品的评价,那些丰富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作品,其创作者将获得更多的工分作为社会性荣誉激励,从而能兑换更丰富的享受资料。评价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力,而是多数人的共识。
专业知识的民主化: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判断力不再是批评家的专利,而是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能力,使得广泛的公共艺术讨论得以在高质量的水平上进行。
四、美的涅槃:艺术回归本真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当艺术彻底告别市场逻辑,我们将迎来:
1.“百花齐放”的真正实现:不再有“热门”和“冷门”的强制区分。各种流派、风格、实验性的、小众的艺术都能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文化生态将变得空前多元和丰富。
2.艺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被观赏的“对象”,而是融入日常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氛围”。社区庆典、工厂壁画、街头表演……生活本身艺术化,艺术本身生活化。
3.人的最高本质力量的彰显:马克思认为,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在共产主义社会,艺术从商品属性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每一个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的体现。人们通过艺术创作,最充分地肯定自己的个体性和本质力量,从而实现真正的、全面的自由发展。
结论:走向更高级的繁荣
艺术告别市场,绝非艺术的末日,而是一场伟大的涅槃。它摆脱了作为商品附庸的屈从地位,回归其作为人类自由精神表达的崇高使命。这条繁荣之路,其基石是公有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其动力是解放了的人民无穷的创造力,其目标是构建一个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都能享有和创造美的自由人联合体。
这或许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其方向是确定的。届时,我们回望历史,将会发现,曾经束缚了艺术千年之市场枷锁,不过是人类文明走向成年礼之前的一段插曲。而艺术的真正黄金时代,正在我们手中开启。
【文/郭传志,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