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Ksliu:诺贝尔奖的颁发标准公平吗?

2025-10-14 16:16:54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Ksliu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委内瑞拉反对派领袖玛丽亚·科里娜·马查多,美国总统特朗普很不服气,他认为自己应该获奖,他多次公开质疑诺贝尔和平奖评选的公平性。特朗普在白宫与芬兰总统斯图布会晤时称,奥巴马“啥也没做却得了奖”,并强调自己结束8场战争的“功绩”。 ‌

  诺贝尔奖从1901年首次颁发,那时只有五个奖项:物理学、化学、医学、文学、和平。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从1901-2025年,共有1018人或组织获奖。

  根据经济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等四个奖项的颁奖情况,按照国家(人数)前三名的排行榜如下:

  经济学奖:美国(47),英国(9),挪威(3)

  物理学奖:美国(85),英国(24),德国(24)

  化学奖:美国(63),德国(28),英国(27)

  医学/生理学奖:美国(93),英国(23),德国(16)

  文学奖:法国(15),美国(11),英国(11)

  和平奖:美国(21),英国(13),法国(9)

  从以上排名不难发现,美国的排名在六个奖项中全部位居前三,获奖人数不仅高居第一,而且压倒性地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获奖人数。此外,排行榜前三名的绝大部分属于美、英、德等三个发达的西方国家;法国的总获奖人数排在第4位,共70~76人(全部奖项)。

  从 1901 年至 2024 年,日本共 30名个人/组织获奖,其中物理 12 人、化学 8 人、生理/医学 5 人、文学 3 人、和平 2 人。

  已知的华裔人士获奖情况如下:

  杨振宁(美国,1957年物理学奖)

  李政道(美国,1957年物理学奖)

  崔琦(美国,1998年物理学奖)

  高锟(香港,2009年物理学奖)

  莫言(中国,2012年文学奖)

  屠呦呦(中国,2015年医学/生理chatGPT学奖)

  诺贝尔奖公平吗?是否有偏向性?这个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媒体界和政策界持续讨论的议题,当然也有不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看法。

  对此,我以为立论比较公正的人工智能网站ChatGPT答复如下:

  制度层面:形式上“公平”,但评审体系有限制

  诺贝尔奖有严格的遴选程序。

  提名权仅限于特定专家(如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前获奖者、学术院士等),每年提名名单保密50 年。

  各奖项的评审由不同机构负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卡罗琳医学院、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程序独立。

  获奖依据主要是“科学发现的原创性与影响力”,而非政治或国籍。

  形式上确实维持了高度的学术独立性。

  但现实中的局限:

  提名网络往往集中在欧美顶级学术机构;非西方国家学者较难被同行提名。

  奖项往往“滞后”多年,有时创新思想在生前未被认可。

  某些跨学科或应用型成果(如工程、计算机、社会科学)难以进入评奖视野。

  结论:制度上追求公平,但结构性偏差显著。

  二、地理与国家偏向:欧美占绝对多数

  数据现象

  自1901 年以来,约70% 以上的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医学)颁给了美国、英国、德国三国的科学家。

  近几十年,美国一国就占了全部科学奖的约一半。

  原因分析

  提名与评审网络集中在“西方学术体系”。

  英语论文占据国际科研传播主导。

  研究议题选择偏向欧美科研议程(如高能物理、分子生物学),而非发展中国家社会或健康问题。

  结论:诺贝尔奖在地理分布上明显偏向欧美,但并非“阴谋”,而是科研体系结构性不平衡的反映。

  三、性别与学科偏差:显著存在

  性别差距

  截至2024 年,女性仅占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得主的约6%。

  例如:

  物理学奖女性仅5 人(居里夫人、Maria Goeppert Mayer、Donna Strickland、Andrea Ghez、Anne L’Huillier)。

  化学奖女性8 人(包括屠呦呦、Jennifer Doudna、Emmanuelle Charpentier 等)。

  医学奖女性约13 人。

  原因

  历史上女性科学家教育与科研机会受限。

  评审委员会与提名者长期以男性为主。

  研究成果归功偏差(如“马太效应”——著名男性合作者获得更多认可)。

  学科偏向

  诺贝尔科学奖偏重基础科学(理论物理、化学反应机制、细胞生物学),

  对工程、技术创新、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明显忽视。

  如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气候科学等跨学科前沿,常因“不符合诺奖传统分类”而被忽略。

  四、政治与文化影响:部分奖项确有倾向

  最具争议的是诺贝尔和平奖与文学奖:例如奥巴马(2009)获奖被批“过早”,达赖喇嘛(1989)获奖引发中方抗议。

  在这两类奖项中,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因素确实影响结果。

  而科学类奖项(物理、化学、医学)则受此影响较小。

  综合结论

维度

公平性评价

说明

制度程序

★★★★☆

严格、保密、公正,但依赖有限提名网络。

地理分布

★★☆☆☆

明显偏向欧美科研强国。

性别代表性

★★☆☆☆

女性严重不足,逐步改善。

学科覆盖

★★☆☆☆

忽视工程、计算机、社会科学等领域。

政治文化中立性

★★★☆☆

科学类较中立,文学与和平奖存在意识形态偏向。

  总体结论:

  诺贝尔奖形式上公正、实质上不完全公平。

  它更像是“全球科学与文化权力结构的镜像”:

  反映了谁有科研资源、谁定义“伟大发现”、谁掌握国际话语权。

  (原创首发,作者系美国知名时事评论员,图片作者提供,侵删)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