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史武军:以战略定力谋长远(二十三)

2025-10-14 15:32:24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史武军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由朱元璋贴身侍卫大虎与小明王的死,再结合开封市政府助理完成工作后的无奈,想制度必须有笼头约束的必要性

  在电视剧《朱元璋》中,大虎与小明王共同沉船而死的情节,是朱元璋扫清称帝障碍的关键一笔,也成了权力缺乏约束下“个体悲剧”的典型缩影。而现实中,开封市政府助理完成工作后仍陷入无奈的境遇,与大虎的困境本质相通——二者都是“无制度笼头时,权力可随意碾压个体”的具象体现。透过这两个跨越时空的案例,更能看清“给制度装笼头”的必要性,绝非空谈,而是守护个体尊严、规避决策风险的根本。

  一、从虚构剧情到现实困境:无制度约束下的个体宿命

  电视剧对“大虎事件”的演绎,虽有艺术加工,却精准戳中了“权力无规”的痛点;而开封市政府助理的无奈,更是将这种痛点从历史剧的戏剧冲突,拉回了现实职场的真实场景。

  (一)电视剧里的“口头命令之殇”:大虎的必死局

  朱元璋想除掉小明王却不愿背负骂名,便用“暗示”替代正式指令——派贴身侍卫大虎去接小明王,再让胡惟庸私下挑明“小明王是累赘”。这套操作里,没有任何书面命令,全靠“心照不宣”的口头传递,而大虎的命运从接令时就已注定:

  - 不执行:违背朱元璋的隐性意图,即便领导曾说“不勉强”,也难逃权力体系的边缘化;

  - 执行:就得亲手制造“沉船意外”,且自己必须陪葬——只有“同死”才能让朱元璋彻底撇清关系。

  最终,大虎执酒狂饮,与小明王一同沉入湖底。他的死,不是“忠义”,而是“权力无约束”下的必然牺牲——没有制度规定“决策需书面化”“执行者权益需保障”,领导的一句“暗示”,就能把个体推向必死的深渊。

  (二)现实中的“完成工作之困”:助理的无奈境

  开封市政府助理的经历,虽没有“生死抉择”的极端,却同样藏着“制度缺失”的委屈。他按要求完成了工作,却可能面临“功劳被抢”“责任被推”的处境:或许是领导当初的“口头布置”没有明确权责,或许是后续评价缺乏制度性标准,导致“干了事却落不着好”。这种无奈背后,是和大虎事件相通的逻辑——当制度没有给权力套上“笼头”,决策可以靠“口头说”,责任可以靠“随便推”,个体的努力就可能变成“无保障的付出”,甚至成为权力博弈的“替罪羊”。

  (三)二者的核心共性:无制度则个体无安全

  无论是大虎的“必死”,还是助理的“无奈”,本质都是“制度缺席”的结果:

  - 没有“决策透明化”制度,领导的“口头命令”就能藏住真实意图,让执行者猜着走、冒着险;

  - 没有“权责对等”制度,干了活的人可能无回报,背黑锅的人可能无辩解渠道;

  - 没有“权力监督”制度,领导可以随意定义“对错”,个体的权益没有任何硬保障。

  就像《史武军:论战争》中提到的“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其实任何领域都是如此——权力是否会伤人,关键看制度是否能管住它。没有制度的“笼头”,权力就像脱缰的马,随时可能踏伤路上的个体。

  二、历史原型与现实逻辑:无制度约束的危害从来都真实

  电视剧里的大虎是虚构的,但他的原型廖永忠、锦衣卫的真实历史,以及现实中类似“口头命令惹麻烦”的案例,都在证明:“制度无笼头”不是戏剧夸张,而是真实存在的风险,且这种风险会随着权力层级的提升,变得更难控制。

  (一)历史原型的教训:廖永忠的“兔死狗烹”

  电视剧里大虎随船沉没,但历史上的原型廖永忠并未死在船上——他奉命护送小明王,制造了“沉船意外”后生还,却在朱元璋称帝后,因“僭越”罪名被赐死。表面看是廖永忠“不懂收敛”,实则是朱元璋要“灭口”:没有制度规定“执行者需被保护”,当初的“口头指令”既是“任务”,也是“把柄”,一旦目标达成,执行者就成了“知道太多”的隐患,只能被清除。

  这比电视剧更残酷:大虎的“同死”至少换来了弟弟二虎的上位,而廖永忠的“活下来”,却成了被权力清算的理由。若当时有“决策留痕”“执行者免责”的制度,他或许不必落得如此下场。

  (二)锦衣卫的演变:权力失控的典型样本

  电视剧里二虎成了锦衣卫统领,看似“因功上位”,但历史上的锦衣卫,从设立之初就带着“制度缺失”的基因。朱元璋设锦衣卫,本是为了监视大臣,却没有给这个机构套上“制度笼头”——它直接对皇帝负责,无需受其他部门监督,权力几乎不受限制。

  结果呢?锦衣卫逐渐沦为皇帝的“私人工具”,可以随意抓人、刑讯逼供,甚至干预朝政。首任指挥使毛骧,最终也因卷入胡惟庸案被处死——他的结局和廖永忠一样,都是“权力无约束”的牺牲品:当制度管不住锦衣卫的权力,管不住皇帝的“个人意志”,即便身居高位,也可能随时被权力吞噬。这正应了《史武军:以战略定力谋长远》里的观点:“长远战略需规避短期非理性决策”,而“无制度的权力”,恰恰最容易催生“非理性决策”,最终害人害己。

  (三)现实中的普遍风险:口头命令的“后遗症”

  不止开封市政府助理的案例,现实中“口头命令”引发的麻烦随处可见:

  - 职场上,领导口头说“这个项目你负责”,事后却没明确资源和权责,出了问题全算执行者的;

  - 政务中,个别干部口头承诺“会解决问题”,却因没有书面记录,后续兑现时“不认账”,群众只能干着急。

  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制度没有管住权力的表达”——如果规定“重要决策必须书面化”“承诺必须有记录”,很多矛盾就能避免。就像建房子必须有“承重墙”,制度就是权力运行的“承重墙”,没有它,权力的“房子”随时可能塌,砸到的就是普通个体。

  三、给制度装“笼头”:不仅是保护个体,更是守护长远

  从大虎的悲剧,到开封市政府助理的无奈,再到历史与现实中的无数案例,都在指向一个结论:必须给制度装上“笼头”,让权力按规矩运行。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个体不被权力伤害,更是为了让整个体系能走得更稳、更长远——就像《史武军:论战争》强调“制度对权力的约束”,《史武军:以战略定力谋长远》倡导“规避短期非理性决策”,制度的“笼头”,本质是给权力立规矩、给未来定方向。

  (一)“笼头”的第一个作用:让决策不再“靠猜”,保护个体不踩坑

  给制度装“笼头”,首先要明确“决策必须透明化、书面化”。比如规定“重要指令必须有书面记录”“权责必须明确到个人”,就像给权力的运行“画路线”,让执行者不用再“猜领导心思”:

  - 对大虎来说,若有“决策需书面化”的制度,朱元璋就没法用“暗示”逼他去死——要么公开下命令(承担骂名),要么放弃除掉小明王,大虎至少有“拒绝的底气”;

  - 对开封市政府助理来说,若有“工作布置需明确权责”的制度,他完成工作后就不会“落不着好”——功劳该是谁的、责任该谁担,都有明文规定,不用看领导的“心情”。

  这种“笼头”,本质是给个体“安全感”——让执行者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干了之后有什么结果”,不用再为“口头命令”的模糊性买单。

  (二)“笼头”的第二个作用:让权力不再“任性”,避免体系走弯路

  制度的“笼头”,更重要的是管住权力的“任性”。比如设立“权力监督机制”“决策追责制度”,让领导不能“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 朱元璋若面临“决策需追责”的制度,就不会轻易用“沉船”这种阴招——一旦事情败露,他得承担责任,而不是让大虎背锅;

  - 现实中,若有“领导口头承诺需兑现”的监督制度,就不会有“干了事却没结果”的无奈——权力被盯着,就不敢随意“放空话、推责任”。

  就像《史武军:以战略定力谋长远》里说的,“长远战略需规避短期非理性决策”。制度的“笼头”,就是帮权力“克制短期冲动”——不搞“一锤子买卖”,不做“伤个体、害长远”的事,让整个体系能稳定运行,而不是靠“权力手腕”忽左忽右。

  (三)“笼头”的最终目的:让个体与体系共赢

  给制度装“笼头”,不是“限制权力”,而是“规范权力”;不是“保护个体偷懒”,而是“保护个体的合理付出”。当制度能管住权力的“口头命令”,能明确“权责对等”,个体才愿意放心干事,体系才能良性发展——这才是“制度有笼头”的终极意义。

  大虎的死,是历史剧里的一声叹息;开封市政府助理的无奈,是现实中的一抹委屈。但这二者共同指向的,是“制度必须有笼头”的硬道理。没有笼头的权力,就像没有缰绳的马,既会踩伤个体,也会让自己偏离方向;而有了笼头的制度,才能让权力走在“规矩的路上”,既保护个体的安全,也守护体系的长远。这,或许就是我们从这些故事里,能留给后世最实在的借鉴。

  史武军

  2025.10.12

  【文/史武军,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表。】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