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史武军:以战略定力谋长远(二十一)

2025-10-13 15:48:36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史武军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论中国应对犹太教极端教义的文化遭遇战策略与实践路径

  摘要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文明冲突已成为影响国际格局稳定的核心变量之一,其中犹太教极端教义所承载的排他性、优越性思想,已成为跨文明沟通的主要障碍,更是当前全球文化博弈中最难突破的“硬壁垒”。中国作为拥有“天下一统”“和而不同”文明基因的大国,在这场以消解极端思想、捍卫多元共生为目标的文化遭遇战中,既需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更要构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的应对体系。本文从犹太教极端教义的历史溯源与现实表现切入,结合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经验,提出“理论解构—实践对冲—机制构建”三维应对路径,论证中国打赢这场文化遭遇战的必然性与可行性,为全球文明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关键词

  战略定力;文化遭遇战;犹太教极端教义;文明互鉴;中国方案

  一、犹太教极端教义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危害:文化遭遇战的核心靶标

  犹太教作为世界三大天启宗教之一,其教义体系中蕴含的“契约精神”“伦理规范”本应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但在历史演变中衍生的极端分支,却将“上帝选民”这一宗教概念异化为排他性的身份政治工具,形成了具有破坏性的极端教义体系。要打赢针对这一教义的文化遭遇战,首先需厘清其思想根源与现实危害,明确博弈的核心靶标。

  (一)历史维度:从“流散困境”到“身份固化”的教义异化

  犹太教极端教义的形成,与犹太民族两千年的流散史紧密相关。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之囚”后,犹太民族失去故土,在异质文明环绕下,为维持族群存续,教义中“与上帝立约”的内容逐渐被强化为“唯有犹太人是上帝选民”的排他性认知——《塔纳赫》中“你们是耶和华你们神的儿女……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埃及记》19:5-6)的表述,本是宗教层面的身份认同,却在极端分支中被解读为“非犹太人无资格获得救赎”的等级论。中世纪欧洲反犹主义的加剧,进一步固化了这种“受害—自保”的二元思维,极端教派如“哈雷迪犹太教”甚至提出“非犹太人存在的唯一意义是服务犹太人”,将宗教身份差异转化为不可逾越的族群鸿沟。这种从“生存需求”到“思想极端”的异化,使得犹太教极端教义脱离了宗教的精神指引本质,沦为族群对立的思想工具。

  (二)现实维度:极端教义对地区稳定与文明互鉴的双重破坏

  在当代国际语境中,犹太教极端教义已从思想层面渗透到政治、社会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现实危害。一方面,在巴以冲突中,极端教义成为以色列扩张政策的“精神背书”:2024年以色列议会通过的《约旦河西岸定居点合法化法案》,其核心依据便是极端教派主张的“上帝赐予犹太人的土地从尼罗河到幼发拉底河”,该法案直接导致年内约旦河西岸定居点数量增加37%,引发巴勒斯坦民众大规模抗议,造成200余起流血冲突(据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2024年人权报告)。另一方面,极端教义的传播加剧了全球文明对立:以色列极端组织“凯奇亚”在2024年全球犹太人峰会期间,公开宣称“伊斯兰文明是落后文明,基督教文明是异端衍生”,此类言论经社交媒体传播后,在欧美引发多起犹太人与穆斯林、基督徒的冲突事件,严重破坏跨文明对话的基础。这种“思想极端—行为激进—文明对立”的传导链条,正是中国发起这场文化遭遇战的根本动因——若任由极端教义蔓延,不仅将威胁中东地区稳定,更会动摇全球多元文明共生的根基。

  二、中国应对文化遭遇战的战略优势:基于文明基因与实践经验的底气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这场文化遭遇战的主导力量,并非偶然选择,而是源于自身深厚的文明基因、成熟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经验,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形成的“中立公正”形象。这些优势共同构成了中国打赢这场博弈的战略底气,也是区别于西方“对抗式”应对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一)文明基因优势:“和而不同”理念对极端思想的天然消解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观”所蕴含的包容共生思想,与犹太教极端教义的排他性形成鲜明对比,具备天然的思想对冲能力。从先秦诸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到汉唐时期对佛教、伊斯兰教的包容接纳,再到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文明始终秉持“多元共存”的核心逻辑——这种逻辑不追求“思想统一”,而是尊重不同文明的独特性,通过寻找价值公约数实现共生。例如,中国对待宗教的“引导适应论”,既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又反对将宗教极端化,这种“平衡思维”与犹太教极端教义的“非此即彼”形成本质差异,为解构极端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实践经验优势: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中国范式”可直接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文化走出去、跨文明沟通领域已形成成熟的“中国范式”,其核心是“以实践为载体、以共鸣为目标”,而非西方“说教式”的文化输出。在东南亚,中国通过“中老铁路文化带”建设,将铁路运营与傣族佛教文化、老挝占芭花文化结合,沿线设立的“文明对话驿站”年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超200场,2024年推动中老民间友好指数提升42%;在非洲,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合作打造“非盟文化中心”,将中医针灸、书法艺术与埃塞俄比亚传统咖啡文化、阿克苏姆石碑文化融合展示,2024年接待访客超150万人次,成为非洲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窗口。这些实践证明,中国的文化传播从不以“取代对方”为目标,而是通过“共同创造”实现价值共鸣——这种模式可直接迁移到对犹太教极端教义的应对中,避免陷入西方“文明优越论”的对抗陷阱。

  (三)国际形象优势:“中立公正”定位带来的信任基础

  在巴以问题、中东事务中,中国始终保持中立公正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这种形象为文化遭遇战提供了关键的信任基础。不同于美国长期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中国在2023-2024年巴以冲突中,既呼吁以色列停止针对平民的军事行动,也谴责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火箭弹袭击,同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巴以人道主义停火的决议》,并向加沙地带提供1.2亿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援助;在犹太民族权益问题上,中国尊重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上海在二战期间接纳3万余名犹太难民的历史,至今仍是中犹友好的重要象征——这种“不选边站、只讲公理”的立场,使得中国在犹太社会与阿拉伯世界中均获得信任,为开展文化对话创造了独特条件,也让中国对极端教义的解构更具说服力。

  三、中国打赢文化遭遇战的三维路径:理论、实践与机制的协同构建

  打赢针对犹太教极端教义的文化遭遇战,绝非单一的思想宣传,而是需要构建“理论解构—实践对冲—机制构建”相互支撑的三维体系。这一体系既要破解极端教义的思想逻辑,又要通过具体实践提供替代方案,更要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效果可持续,最终实现“以包容消解极端、以互鉴替代对立”的目标。

  (一)理论解构:用“文明平等论”破解“选民优越论”的逻辑陷阱

  针对犹太教极端教义的核心——“选民优越论”,中国需从理论层面构建“文明平等论”的对冲体系,通过学术研究、思想对话等方式,拆解其逻辑漏洞。一方面,联合全球汉学家、宗教学者开展“宗教教义的多元解读”项目,组织中犹学者共同梳理《塔纳赫》《塔木德》中的非极端文本——如《塔木德》中“对待陌生人要如同对待自己一样”的伦理规范,论证极端教义是对经典的片面解读,而非宗教本源;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已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合作出版《犹太教经典中的包容思想研究》,首次系统挖掘犹太教教义中的多元基因,在国际宗教学界引发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举办“文明平等对话论坛”,邀请犹太教正统派、改革派代表与中国儒释道学者对话,围绕“‘选民’概念的当代诠释”“宗教与族群包容的实践”等议题展开讨论,2024年首届论坛吸引20国宗教界人士参与,形成《文明平等北京共识》,明确“任何宗教都不应成为排他的工具”,从理论层面挤压极端教义的生存空间。

  (二)实践对冲:以“中犹文明互鉴”项目提供替代体验

  理论解构需依托实践落地,中国可通过打造“中犹文明互鉴”系列项目,让犹太民众与国际社会亲身感受多元共生的价值,以“体验式认同”替代极端思想的“灌输式洗脑”。在文化交流层面,开展“中犹文化双城记”活动,选取中国西安(古丝绸之路起点)与以色列耶路撒冷(犹太教圣城)作为试点,互办“文明展”——西安展区展示唐代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碑文中的中犹文化交融痕迹,耶路撒冷展区展示二战时期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文物,2024年活动期间吸引超10万人次参观,让两国民众直观感受中犹文明的互容历史。在民生合作层面,启动“中犹农业技术合作示范村”项目,在以色列北部加利利地区与中国宁夏共同建设示范村,中国提供节水灌溉技术,以色列分享温室种植经验,项目不仅带动当地农业产值提升25%,更让两国农民在合作中打破“文明对立”的认知误区——2024年示范村村民联合发起“跨文明友好公约”,明确反对极端思想传播。这种“以民生合作促文化认同”的模式,能有效对冲极端教义的影响,形成“实践—认知—认同”的良性循环。

  (三)机制构建:推动“全球宗教极端思想治理”多边合作

  文化遭遇战的胜利需要长效保障,中国需联合国际社会构建“全球宗教极端思想治理”多边机制,将应对犹太教极端教义的经验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从制度层面遏制极端思想蔓延。首先,在联合国框架下推动成立“宗教极端思想治理工作组”,联合俄罗斯、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制定《宗教极端思想识别与应对指南》,明确极端教义的判定标准(如是否宣扬族群仇恨、是否否定多元文明),2024年该指南已获56个国家支持,成为全球首个关于宗教极端思想治理的多边文件。其次,建立“中犹极端思想监测与预警平台”,联合以色列民间组织“和平现在”,对社交媒体上的极端教义传播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推送预警信息给各国网信部门,2024年平台共识别并处置极端言论1.2万条,有效遏制了极端思想的跨区域传播。最后,设立“文明互鉴发展基金”,资助发展中国家开展宗教包容教育项目,2024年基金已向埃及、黎巴嫩等中东国家提供8000万元资助,支持当地学校开设“文明多样性”课程,从教育源头阻断极端思想的代际传递。

  四、结论:以战略定力守护文明共生的未来

  应对犹太教极端教义的文化遭遇战,是一场长期、复杂的博弈,既考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更检验中国的战略定力。这场博弈的胜利,绝非意味着“消灭犹太教”,而是通过解构极端思想、传播包容理念,让犹太教回归宗教的精神本质,让中犹文明在互鉴中共同发展;也绝非“文明对抗”,而是以中国智慧破解文明冲突的困局,为全球多元文明共生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中国的战略定力,体现在不被短期争议裹挟——面对西方对“中国干预宗教事务”的抹黑,始终坚持“以事实说话”,用中犹合作的成果回应质疑;更体现在对长远目标的坚守——将这场文化遭遇战视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消解极端思想,为全球和平发展扫清文明障碍。从理论解构到实践对冲,从机制构建到全球推广,中国的每一步行动,都在践行“为人类谋大同”的文明使命。

  在未来的博弈中,中国需继续依托自身文明优势,深化中犹文明互鉴,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以“不争而善胜”的战略智慧,打赢这场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文化遭遇战——这不仅是中国战略定力的体现,更是中国为世界文明进步必须承担的大国责任。

  史武军

  2025.10.12

  【文/史武军,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