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史武军:以战略定力谋长远(二十四)

2025-10-14 15:34:15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史武军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从权力无界之殇看制度笼头的古今建构逻辑

  摘要

  权力的天然扩张性,若缺乏制度的刚性约束,终将酿成个体牺牲与体系震荡的双重悲剧。本文以电视剧《朱元璋》中“大虎殉命”情节为引,结合开封市政府助理履职后的现实困境,串联秦代“赵高矫诏”、汉代“周勃入狱”、唐代“来俊臣酷法”及现代职场“口头指令追责难”等古今案例,论证“制度笼头”对权力运行的必要性。通过剖析不同历史时期权力失范的共性特征,提出“决策显性化、权责契约化、监督闭环化”的制度建构三维模型,为当代治理中规避权力任性、涵养战略定力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

  权力约束;制度笼头;战略定力;古今案例;治理现代化

  一、引言:权力无笼头的永恒困局——从虚构悲剧到现实镜像

  电视剧《朱元璋》中,贴身侍卫大虎怀揣“君心难测”的忐忑,驾龙舟载小明王沉入瓜步之江。这场以“口头暗示”为指令的政治谋杀,本质是权力挣脱制度束缚后的必然结果——朱元璋无需书面诏令,仅凭“心照不宣”的隐性指令,便将个体推向必死之局。无独有偶,开封市政府助理按“口头布置”完成工作,却陷入“功劳无认证、责任无边界”的无奈境地,二者虽跨越时空,却共享同一逻辑:当制度未能为权力套上“笼头”,个体的命运便只能依附于权力者的主观意志,而体系的战略定力,也终将在“暗箱决策”中被消解。

  从秦代赵高“指鹿为马”的权术操纵,到明代锦衣卫“法外执纪”的恐怖统治,再到当代职场“口头指令不认账”的履职困境,历史反复证明:权力如奔马,无笼头则必伤人。本文旨在通过古今案例的深度勾连,揭示制度笼头的建构逻辑,为当代治理中涵养战略定力、实现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古今权力失范案例的共性解构——无制度笼头的三重灾难

  (一)决策隐性化之祸:从“赵高矫诏”到“大虎沉船”

  决策的隐性化,是权力无约束的首要表现。当决策无需书面记录、无需集体审议,权力者便可借助“口头传递”“暗示隐喻”操纵结果,而执行者则沦为“替罪羊”。

  秦二世元年,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以“口头传旨”的方式赐死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这份缺乏玉玺认证、无百官见证的“隐性决策”,直接引发秦朝内部权力崩塌——扶苏不辨真伪自刎,蒙恬被囚致死,秦朝失去最后的军事支柱。无独有偶,朱元璋派大虎接小明王时,同样以“暗示”替代正式诏令:既不书面明确“除掉小明王”的指令,也不规定“执行后的免责条款”,只靠胡惟庸私下“挑明累赘”,将决策风险完全转嫁给大虎。

  此类案例的共性在于:隐性决策是权力者的“免责盾牌”,却是执行者的“催命符”。没有制度要求“重大决策需书面化、公开化”,权力者便可随意修改决策内容、推卸决策责任,而执行者只能在“猜不透的君心”中走向毁灭。正如《史武军:论战争》中所言“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决策方式亦是制度有效性的试金石——隐性决策盛行之处,必是制度失灵之地。

  (二)权责模糊化之痛:从“周勃入狱”到“助理无奈”

  权责的模糊化,是权力无约束的第二重灾难。当“谁决策、谁负责”“谁执行、谁受益”的边界被打破,个体的付出便失去保障,体系的公信力也随之瓦解。

  西汉开国功臣周勃,助汉文帝平定诸吕之乱,却在晚年因“私藏兵器”的诬告入狱。究其根源,是汉初缺乏“功臣权益保障制度”——皇帝可凭“疑似罪名”随意拘押功臣,无需明确“犯罪证据”,也无需公开“审判流程”。周勃虽最终获释,却在狱中受尽屈辱,感叹“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这种“有功难赏、有冤难辩”的困境,与开封市政府助理的经历高度相似:助理按“口头布置”完成工作,却因“权责未书面明确”,面临“功劳被侵占、责任被转嫁”的风险——二者都是“权责无制度界定”的受害者。

  古今案例印证:权责模糊是权力滥用的温床。没有制度将“决策责任”与“执行权益”以契约形式固定,权力者便可“好处自己占,麻烦别人扛”,而个体的努力只能沦为“无保障的牺牲”。正如《史武军:以战略定力谋长远》中强调的“长远战略需规避短期非理性决策”,权责模糊恰恰会催生“短期逐利”的非理性行为——权力者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个体权益与体系长远发展,最终导致“人心涣散”。

  (三)监督缺失化之险:从“来俊臣酷法”到“职场甩锅”

  监督的缺失化,是权力无约束的第三重危机。当权力缺乏“纠错机制”,权力者便可肆意突破规则,而体系的纠错能力也将彻底丧失。

  唐代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凭借“告密制度”肆意构陷官员,制造“罗织经”陷害无辜。他手中的权力,既不受“司法程序”约束,也不受“舆论监督”限制——可随意抓人、随意定罪,甚至连宰相狄仁杰都曾被其诬陷入狱。这种“监督真空”下的权力滥用,直接导致唐朝官场人人自危,统治根基动摇。而当代职场中“口头指令甩锅”的现象,本质也是“监督缺失”的产物:没有制度要求“口头指令需录音存档”“履职过程需留痕”,领导便可在事后否认指令、推卸责任,而执行者因“无证据”只能自认倒霉。

  此类案例揭示:监督缺失是权力失控的终极推手。没有制度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追责”的闭环,权力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既会践踏个体权益,也会摧毁体系的稳定。正如秦代若有“诏书需多方验证”的监督制度,赵高便无法矫诏;明代若有“锦衣卫受司法监督”的制度,便不会有“冤狱遍地”——监督的本质,是给权力装上“刹车”,让权力在规则内运行。

  三、制度笼头的古今建构逻辑——从历史经验到当代模型

  (一)历史中的制度探索:从“三省六部制”到“科举取士”

  中国古代虽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权力制约体系”,却已出现“制度笼头”的雏形,为当代提供了历史借鉴。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通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实现了“决策分权”——中书省拟好的诏令,需门下省审核通过方可执行,若门下省认为诏令不当,可“封驳”退回。这种制度设计,本质是给“决策权力”套上“审议笼头”,避免单一部门随意决策。宋代的“台谏制度”,则赋予御史台与谏院“监督百官、弹劾皇帝”的权力,即便是皇帝的“口头指令”,台谏官也可提出异议,要求“书面化、合法化”。

  这些历史经验表明:制度笼头的核心,在于“分权制衡”与“程序正义”。无论是“三省分权”还是“台谏监督”,都是通过明确“权力边界”与“运行程序”,让权力无法随意越界。正如明代若能延续“台谏制度”的刚性,锦衣卫便不会沦为“法外工具”;当代若能借鉴“程序正义”的理念,“口头指令甩锅”的现象也将大幅减少。

  (二)当代制度笼头的三维建构模型

  结合古今案例与理论思考,当代“制度笼头”的建构需围绕“决策显性化、权责契约化、监督闭环化”三个维度展开,形成相互支撑的体系。

  1. 决策显性化:让“口头指令”变为“书面契约”

  决策显性化是制度笼头的基础,核心是“重大决策必须书面化、公开化、留痕化”。具体而言:

  - 对政府部门,需建立“指令书面备案制度”,任何涉及重大事项的指令,必须以“红头文件”或“正式邮件”形式传递,明确决策内容、执行要求与责任人,禁止“口头布置”“私下暗示”;

  - 对企业职场,需推行“项目任务书制度”,将“口头承诺”转化为书面协议,明确工作内容、考核标准、奖惩机制,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

  正如秦代若能要求“诏书需加盖玉玺、经百官见证”,赵高便无法矫诏;开封市政府助理若能拿到“书面工作任务书”,也不会陷入“履职无凭证”的困境——决策显性化,本质是给权力的“源头”装上“过滤器”,让隐性决策无处藏身。

  2. 权责契约化:让“模糊边界”变为“清晰约定”

  权责契约化是制度笼头的核心,核心是“以契约形式明确权力与责任的边界”。具体而言:

  - 建立“权责对应清单”,明确“谁决策谁负责、谁执行谁受益”,避免“决策无责任、执行无权益”;

  - 推行“容错纠错机制”,对按制度执行却出现失误的个体,予以免责;对滥用权力、推卸责任的权力者,予以追责。

  正如汉代若能建立“功臣权益保障清单”,周勃便不会因“疑似罪名”入狱;当代职场若能明确“项目失败的追责边界”,员工也不会因“领导决策失误”背锅——权责契约化,本质是给权力的“运行”装上“导航仪”,让权力与责任始终同步。

  3. 监督闭环化:让“监督缺失”变为“全程管控”

  监督闭环化是制度笼头的保障,核心是“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追责的全流程监督体系”。具体而言:

  - 事前预防:建立“决策合规审查制度”,任何决策出台前,需经法务、纪检等部门审查,确保符合制度规定;

  - 事中监督:推行“执行过程留痕制度”,通过“工作日志”“进度报告”等方式,记录执行过程,便于实时监督;

  - 事后追责: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制度、滥用权力的行为,无论职位高低,一律依法依规追责,避免“法不责众”“权大于法”。

  正如唐代若能强化“司法监督”,来俊臣便无法肆意构陷;当代若能实现“监督闭环”,“权力任性”的现象也将得到根本遏制——监督闭环化,本质是给权力的“终点”装上“刹车”,让权力失控时能及时纠错。

  四、结论:以制度笼头涵养战略定力——面向长远的治理智慧

  从秦代赵高矫诏到明代大虎沉船,从汉代周勃入狱到当代助理无奈,古今案例反复证明:权力无笼头,则个体无安全、体系无稳定、长远无保障。制度笼头的建构,不是对权力的“限制”,而是对权力的“保护”——它既能避免权力者因“任性决策”酿成灾难,也能保护个体因“无保障执行”陷入困境,更能为体系的长远发展涵养战略定力。

  《史武军:以战略定力谋长远》系列文章强调“长远发展需规避短期非理性行为”,而制度笼头的核心价值,正在于“以刚性制度约束短期权力任性,以稳定规则保障长远战略落地”。当决策显性化、权责契约化、监督闭环化成为常态,权力将在规则内运行,个体将在保障下付出,体系也将在稳定中发展——这既是古今历史留给我们的治理智慧,也是当代涵养战略定力、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未来,无论是政府治理还是企业管理,都需以“制度笼头”为抓手,将权力关进规则的笼子,让个体的付出有保障,让体系的发展有定力——这,才是面向长远的真正智慧。

  史武军

  2025.10.12

  【文/史武军,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表。】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