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媒体上有关诺贝尔奖的讨论甚是热烈,其中不乏一些有见识的看法,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说法。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诺贝尔奖的奖项有: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其中的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色彩,无需多说。
我认为,我们中国人对于自然科学诺奖的态度应该是:1,承认其重要性,但要知道它不是衡量科学水平的唯一和最高标准。2,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起步晚,底子薄,虽然发展迅速,成就巨大,但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还有相当的差距。3,在中国,谋生艰难,学术创新的氛围和实验条件有待养成和建设。实验条件的普遍缺乏使得我国的很多科学工作者只能纸上谈兵,难以在理论设想和实验验证的相互激荡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要使更多的人衣食无忧,有条件有机会从事艰巨的开创性的科学研究,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诺奖不是衡量科学水平的唯一和最高标准是有事实根据的。以物理学为例,有些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具有公认重大意义的成果并没有获得诺奖。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杨振宁和米尔斯的规范场论等。现在,相对论和规范场论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任何一个从事现代物理学研究的人必须熟悉这些理论。这表明,诺奖评审人并不总是慧眼识珠的。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历届物理学奖,特别是近些年的,就会发现,获奖的多半是直接可以实验验证的小分支成果,而实验条件的缺乏恰恰是我国的短板。这使得人们形成了一种印象,物理学几十年来没有大的突破,但事实不完全是这样。总之,重视自然科学诺奖,但不盲目崇拜它,更没有理由自卑。
二零二五年十月十二日
【文/秦渝,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