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史武军: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的核心命题(第一篇)

2025-09-30 16:49:46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史武军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的核心命题:“制度与人品”双轮驱动(第一篇·理论根基)

  当我们谈论共产主义,往往会想起“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美好图景,却容易忽略这一图景背后,需要坚实的“制度基石”与鲜活的“人品灵魂”共同支撑。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这一时期的核心任务,正是构建“能孕育高尚公民的优良制度”与“能激活制度效能的高尚公民”——二者如同DNA的两条链,相互缠绕、彼此成就,构成了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的核心密码。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制度与人品”逻辑

  马克思主义从不将共产主义视为“空中楼阁”,而是强调其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双重基础上,这其中便蕴含着“制度与人品”的辩证关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人的品德(即“人品”)并非天生,而是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封建制度下,“君为臣纲”的等级制度催生了“奴性”人格;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至上”的逻辑导致“极端利己主义”泛滥;而共产主义制度,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阶级剥削”的设计,从根本上消除了“人品异化”的土壤,让“为他人、为集体”成为人的自觉追求。这恰如种子与土壤的关系:优良的制度是“沃土”,能让“谦谦君子”的品德种子生根发芽;而缺乏制度支撑的品德培育,不过是“在石头上种树”,难以长久。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的论述,本质是“制度变革”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必须依靠“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即具备“革命品格”的公民)来推动。没有列宁所说的“先锋队”(具备坚定信仰、无私奉献品德的革命者),俄国十月革命便无法成功;没有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品德坚守,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难以建立。这说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始终需要“人品”作为动力——就像机器需要发动机,优良制度的运转,离不开高素质公民的主动参与和维护。

  这种“制度塑造人品,人品推动制度”的逻辑,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进一步得到印证。恩格斯通过分析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演变指出,当制度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无法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公民时,社会革命便会爆发,最终催生新的制度。而共产主义制度,正是“能持续塑造高尚公民、又能被高尚公民持续完善”的终极制度形态。

  二、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制度与人品”认知:差异与融合

  要更深刻理解“制度与人品”的核心地位,还需回望中西方思想史,从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寻找共鸣与差异,最终看到共产主义理论对二者的超越与融合。

  中国传统思想始终强调“人品优先”,将“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清晰地将“个人品德修养”(修身)置于“治理国家”(治国)之前,认为只要君主与官员成为“谦谦君子”,就能实现“仁政”。孔子推崇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主张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本质都是“人品决定制度效能”的认知。但这种思想的局限在于,它过度依赖个人品德,忽视了制度的约束作用——若遇昏君佞臣,“仁政”便会沦为空谈,如明末崇祯帝虽有“中兴之志”,却因缺乏完善的选官制度、监督制度,最终无法阻止官员贪腐,导致王朝覆灭。

  西方思想则更注重“制度约束”,从柏拉图《理想国》中“哲学王统治”的构想,到近代卢梭《社会契约论》中“人民主权”的理念,再到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核心都是通过“规则”来规范权力、引导行为,认为“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这种思想的优势在于,它降低了对个人品德的依赖,通过制度刚性保障社会公平——如美国“水门事件”中,正是因为“新闻自由”“司法独立”等制度的存在,即便总统试图掩盖真相,也能被揭露和追责。但西方制度的缺陷在于,它往往将“人”视为“理性经济人”,默认人追求私利,忽视了“高尚品德”对制度的升华作用——如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政治”,即便有“三权分立”的制度约束,仍无法避免利益集团操控政治,本质就是缺乏“为公共利益牺牲私利”的品德支撑。

  而共产主义理论,恰恰实现了中西方思想的融合与超越。它既吸收中国传统“人品培育”的智慧,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要求通过教育、文化引导,培育“谦谦君子”般的公民;又借鉴西方“制度约束”的理念,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设计,保障社会公平,防止权力滥用。更重要的是,共产主义理论打破了“人品与制度”的割裂——它不再将二者视为“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强调“同步推进”:制度为人品培育提供条件,人品为制度完善注入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就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人品建设)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制度建设)同步进行,既让公民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德自觉,又让制度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刚性保障,二者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训:缺乏“制度与人品”双轮驱动的理想困境

  要真正理解“制度与人品”对共产主义的重要性,空想社会主义的失败案例是最好的“反面教材”。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曾提出建立“理想社会”的构想,却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核心原因便是忽视了“制度与人品”的协同。

  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实验最为典型。1825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购买土地,建立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公社,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则。他坚信,只要建立“公平的环境”,就能培育出“高尚的公民”,进而实现理想社会。但事实却与他的预期相反:公社成员中,有人偷懒耍滑、不愿劳动,有人贪图私利、争抢物资,甚至有人因分配问题发生冲突。最终,“新和谐公社”仅维持两年便宣告解体。

  究其原因,正是缺乏“优良制度”与“合格人品”的双轮驱动。一方面,公社没有建立有效的“劳动考核制度”“监督制度”,对“偷懒者”缺乏约束,对“勤奋者”缺乏激励,导致制度无法规范行为;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仍处于资本主义主导下,公社成员大多深受“利己主义”思想影响,缺乏“集体意识”“奉献精神”的人品基础,即便进入“公平环境”,也难以快速转变观念。欧文的失败证明,没有“制度约束”的“人品培育”是“空中楼阁”,没有“人品支撑”的“制度设计”是“空壳子”——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同时抓住“制度”与“人品”两个关键,缺一不可。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一方面通过“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完善党内制度,规范党员行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培育党员的“奉献精神”“群众观念”(人品建设)。正是这种“制度与人品”的同步推进,让延安成为“革命圣地”,吸引了无数进步青年奔赴,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实践,恰是对“制度与人品”双轮驱动的早期探索,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的正确性。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逻辑,到中西方思想的融合超越,再到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训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优良社会制度”与“足量谦谦君子般的公民”,并非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的“附加条件”,而是“核心前提”。没有这二者的协同,共产主义便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而有了这二者的双轮驱动,共产主义的理想之光,终将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照亮现实。

  下一篇,我们将从历史维度出发,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王朝更迭与现代国家发展的案例,进一步验证“制度与人品”对社会稳定与进步的决定性作用,探寻共产主义路径的历史规律。

  史武军

  2025.9.29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