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我的共产主义——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时代辩证

2025-09-25 17:18:48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郭传志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时代辩证:走向共享文明的阶梯

  共产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描绘着人类共享文明成果的终极图景——共享社会化大生产的丰硕果实,共享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共享教育与医疗的普惠阳光,更共享着科学技术持续迭代所带来的、日益全面进步的人类文明之光。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缺陷,不仅在于其剥削劳动价值的本质,更在于其将科技进步的商业红利囚禁于少数人的金库之中,使劳苦大众被隔绝于现代文明的盛宴之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并非僵硬对立的原则,而是随着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制度演进,相互交织、动态平衡、辩证统一的阶梯,共同铺就通往共享文明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的基石:按劳分配为主与按需分配的必然内核

  社会主义阶段不论怎样“特色”,都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基于此,按劳分配成为这一阶段分配制度的“总基调”,其核心在于依据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和贡献进行分配。这绝非目的本身,而是激发社会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其目标直指让人民群众过上日益幸福的生活。

  然而,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绝非冰冷、纯粹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公有制的本质属性,内在地要求社会(大集体)必须成为全体成员生存与发展的最终保障者。因此,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天然蕴含着按需分配的必然内核:

  1.生存底线的无条件保障:无论个体劳动能力高低、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如老弱病残幼),社会主义社会都必须运用公共资源,保障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食物、水、基本住所、基础医疗等。这是人类生存权与发展权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毛泽东时代生产队分配中的“口粮”(按家庭人口基本需求分配)与“工分粮”(按劳动工分分配)的鲜明区分,正是这一原则的生动实践。

  2.公共资源的普惠共享:具有强烈公共属性、关乎社会长远发展与起点公平的资源(如教育、医疗、公共设施等),在社会主义阶段就应显著倾向于按需(或按公民身份)分配。“全民义务教育”确保每个孩子获得发展潜能的知识钥匙;“基本医疗保障”守护生命健康的基本权利;“基础公共设施”(如清洁水、基本交通、信息网络)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求。对于维系社会基础运行的生活必需品,也应建立保障机制,确保其价格稳定和普遍可及性,具有浓厚的按需色彩。

  3.“大锅饭”的误读辨析:这种基于生存保障和公共利益的按需分配内核,绝非鼓励懒惰的“大锅饭”。其核心在于承认“人的生存与发展权优先于纯粹的市场交换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它保障的是“起点公平”和“底线尊严”,而非结果的平均主义。不能把这种人道主义平等当作平均主义。

  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导形式,但深深植根于按需分配保障内核的复合体系。按劳分配激励生产,创造财富;按需分配保障底线,维系公平,两者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和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

  二、发展的阶梯:生产力跃升与按需分配版图的扩张

  社会主义并非静态的存在,而是向着共产主义不断迈进的过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持续飞跃,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度发展和纳入全民所有制范畴的产品与服务范围逐渐扩展,按需分配的比重将呈现历史性的增长趋势:

  1.从“基础生存”迈向“基本发展”:在社会主义中级乃至高级阶段,社会将有能力把更多满足“基本发展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纳入按需分配体系。例如:

  全民住宅保障:当住房建设能力和资源调配效率达到较高水平,为全体公民提供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符合标准的住房(并非豪华别墅),将逐步成为现实。这不仅是改善民生、实现“住有所居”的关键步骤,更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人民认同感的重要举措。

  基础生活资料全面覆盖:粮油、蔬菜、基础衣物、基本家用器具等维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按需分配的广度和深度将显著提升,确保全体成员享有体面生活的物质基础。

  2.“统一”管理赋能按需分配:须重点指出:“越是能够统购、统销、统一生产的产品,越容易实现按需分配。”这揭示了“科学计划经济与高效统筹管理对实现按需分配的关键作用”。因此,关键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调配(统购统销),对于消除了市场波动和资本逐利造成的障碍,使得社会能够根据真实需求和资源禀赋,最优化地组织生产并按需进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统一”的范围越广、效率越高,按需分配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实现的难度就越低。

  3.按劳分配领域的相对变化:按需分配版图的不断扩张,并不意味着按劳分配原则的消亡。其作用领域将发生相对变化:从覆盖基础生存资料,逐步转向对更高质量、更多样化、特别是“享受型和发展型”产品与服务(后文详述)的获取激励上。

  三、共产主义的图景:内核与外壳的辩证统一

  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分涌流,通常可认为这是“按需分配”时代的到来,人类便具备踏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这一理解有其正确性,但需要更精微的辩证透视:

  1.“按需分配”的广阔疆域: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基础生存资料和基本发展资料的全面按需分配”。食物(包括一定量的肉蛋)、衣物、宽敞舒适的标准化住宅、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优质教育与医疗、便捷的基础交通通讯等,都将如同阳光空气般,根据社会成员的需要予以满足。这是对“劳动异化”的彻底克服,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

  2.“按劳分配”的持续在场:然而,共产主义并非意味着所有物质欲望都能无限、即时、无差别地满足。对于那些需要消耗较多社会资源、体现高度个性化或稀缺性的“高端享受型、奢侈型产品与服务”(如高质量饮食、豪华型家装、高端化产品、珍稀材料工艺品、高端电子设备、个性艺术品等),都实行按需分配是不可能的,纯粹的按需分配可能带来两个问题:

  资源约束与公平考量:即使生产力高度发达,有关高端享受仍有资源稀缺性的限制,如特定地理位置、生产资源或产品周期约束,艺术精品,或生产过程的极高能耗,使其无法无限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每一时代都有不同的高端产品,它只能依据实际需要或个人努力来获取。

  劳动激励的维系:共产主义社会仍需成员积极、创造性地参与劳动(劳动已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如果所有顶级享受都能唾手可得,无需任何对应的付出,可能削弱个体追求卓越、挑战自我、进行创造性复杂劳动的“内在驱动力和社会认可机制”。或者说,“这对于积极劳动的人们很不公平,会影响人们劳动积极性的。”

  3.“外壳”与“内核”的辩证统一:因此,在共产主义阶段,对于前述高端享受型产品与服务,“按劳分配”将以一种新的、更高级的形式存在:

  “按劳分配”的外壳:社会将建立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贡献记录与兑换系统”(称之为“工分帐户”)。个体通过为社会进行的各种生产性、创造性劳动,知识贡献、社区服务、艺术创作等(这些劳动本身已带有高度自主性和成就感),积累“社会贡献值”,储存于个体工分帐户之中,如同银行帐户。

  “按需分配”的内核:关键区别在于:

  基础保障无差别:满足生存和基本发展的一切必需品已按需分配,个体积累“贡献值”的前提是其基本生活尊严已获充分保障,无需为生存而“挣工分”,“工分”所得对应的主要是发展性的【享受型产品】。

  获取机会的普遍性:获取中高端享受的“门槛”并非资本或特权,而是个体基于自身兴趣、能力和意愿进行劳动创造所自然积累的“贡献值”。只要参加生产劳动数小时,人人都可以获得劳动工分。社会制度确保这种积累机会的公平性。

  目的的根本转变:获取享受资料或高端产品享受并非最终目的,而是对劳动和社会贡献的一种“社会认同与激励形式”,其内核仍是鼓励个体全面发展其潜能,并在享受中进一步激发创造力。

  随着按需分配范围的扩大,许多产品表面上仍然按劳分配(用工分兑换),其实已属按需分配。即“按需分配的内核,以按劳分配的形式呈现。”因此,机械地认为共产主义时期的产品全面按需分配,或”拿来主义“,这不符合辩证法。

  动态平衡与历史演进:随着生产力持续突破,曾经被视为“高端享受”的产品(高品质电产品、空调)可能变得极其易得、成本极低,从而自然“降级”进入按需分配范畴。同时,新的“高端享受”又会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进程中不断产生。这种“外壳”(按劳分配形式)与“内核”(按需分配实质保障+社会贡献激励)的辩证统一,以及分配范围随生产力发展的动态调整,构成了共产主义分配制度的活力所在。

  四、永恒的命题:平衡的艺术与进步的意义

  纵观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发展历程,一个核心命题贯穿始终:如何在保障社会公平、满足基本需求(按需分配内核)与有效激励劳动积极性、推动社会持续进步(按劳分配形式/激励)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1.平衡是动态的艺术:这个平衡点非一成不变。它随着生产力发展阶段、社会文化心理、物质丰富程度、科技管理水平等因素而动态调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需分配主要聚焦于生存底线和核心公共服务,按劳分配是激励生产的主导手段。过度强调按需分配将滑向平均主义,挫伤人们的积极性;而忽视按需内核则背离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按需分配范围显著扩大(如住房、平等的教育、医疗、养老福利、基本生活保障),按劳分配更多作用于质量提升和享受型产品。需警惕因保障水平提高可能伴生的惰性苗头,仍需通过按劳分配激发活力。同时,可以通过不同工分值的评估来鼓励技能提升和技术创新。

  共产主义阶段:按需分配覆盖基础生存与发展,按劳分配形式(社会贡献兑换)主要作用于中高端享受和精神层面激励。但相较于社会主义时期,按需分配分配更加扩大,按劳分配品质更上台阶。平衡的关键在于确保“贡献值”系统能真实、公平地反映个体对社会的创造性贡献,并能有效转化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的正向循环。

  2.按劳分配的持久价值:应该指出:“按劳分配不是目的,只是调动人们生产积极性的手段,这一点在共产主义时代也一样”;“正确实施按劳分配原则将对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即使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当劳动成为第一需要,一种能恰当衡量和认可个体创造性社会贡献的机制(即按劳分配精神的升华形式),对于维系社会的活力、创新的涌现、个体价值的实现,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超越了资本主义下“按劳分配”的谋生性质,升华为实现自我、贡献社会、获得社会尊重的途径。

  3.共享文明的阶梯: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辩证发展史,正是人类逐步摆脱物质匮乏束缚、挣脱阶级剥削枷锁、走向共享文明高阶的阶梯。每一步生产力的跃升,每一项纳入按需分配的保障,每一种按劳分配激励形式的优化,都标志着人类在追求自由、平等、尊严、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结语:在辩证统一中走向光辉未来

  从社会主义的复合分配(按劳主导+按需内核),到共产主义的辩证统一(基础按需+高端激励),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并非此消彼长的对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演进的伙伴。其关系的核心在于:

  生存保障是起点:按需分配的内核(保障基本生存与发展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基石,并随生产力发展不断夯实和扩展。

  激励进步是动力:按劳分配的形式(及其在共产主义阶段的升华)是激发社会活力、创造财富、推动持续进步的引擎。

  平衡调节是关键:根据发展阶段动态调整两者比重和实现形式,是贯穿始终的治理艺术。

  共享文明是归宿: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全体成员共享人类文明最高成果的美好社会。

  深刻理解并按此辩证规律实践分配制度,社会主义事业方能根基稳固、活力迸发;共产主义的光辉彼岸,也终将在人类不懈的攀登与智慧的平衡中,由理想照进现实。这不仅是经济规律的体现,更是人类文明向更高形态演进的历史必然。

  【文/郭传志,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