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五六十年代,部分高级干部对群众运动存在疑虑。庐山会议上,黄克诚将军曾直言请求毛主席停止群众运动。1955年毛主席生日这一天,蔡畅、章蕴、帅孟奇、邓颖超等几位老大姐去看他,说某些干部对搞运动有厌倦情绪,并建议以后不要再搞。毛主席当场出于尊重没有表示不同意,送走她们后,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在阶级斗争的社会里,不搞运动,我不能叫毛泽东。”
毛主席胸怀全局,心系人民,对群众运动有着深邃洞察,视“共产主义运动即群众运动”。其理据深刻而系统:
一、本质使然:解放主体即运动主体
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本,在于劳苦大众为争取自身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若缺乏广泛的群众发动与积极参与,既难以凝聚强大的力量,更无法实现以弱胜强的历史转变。没有群众的运动,就没有人民的革命实践,就无法战胜地主、资产阶级及官僚主义势力。换言之,离开群众运动,在战争年代,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在和平建设时期,难以应对国内外反共势力的挑战。社会主义事业本质上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延续,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都必须发动群众,形成持续的建设运动,才能实现快速发展。真正的共产党人须深刻领会这一点,才会深入理解毛泽东时代的革命实践。总之
——群众运动起来了,革命和建设就有力量了。
二、革命属性:最广泛的人民动员
革命的本质在于利益的重新分配,在于发动广大劳苦大众,形成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革命若真正旨在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苦大众谋取福祉,就必须将他们充分发动起来。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都必然依托于强大的群众运动。共产主义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的革命运动,自然也必然是一场最深彻的群众运动,具有无与伦比的广泛性。——这不仅在推翻旧政权的斗争中不可或缺,在建设新社会的进程中更为关键。缺乏群众广泛参与的新社会建设,革命成果极易被旧势力颠覆,为官僚主义阶级窃取。总之
——群众起来了,革命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了。
三、反官僚利器:捍卫人民主体地位
革命胜利后,掌权者凭借权力极易蜕变为官僚主义特权阶级。一旦官方体系官僚化,便实质上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劳苦大众的“主人公”地位面临严峻考验。然而,官僚主义阶级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权力体系,没有人民群众广泛的参与,不但无法形成有效监督,更无法撼动他们的政治地位。
毛泽东敏锐察觉此危机。当人民群众难以自发通过考验时,他寄望于“文革”这样的宏大的群众运动来激活反抗精神,以群众团体的组织力量和平对抗官僚主义集团及其依附的反社会主义势力,重新确立工农的主体地位。事实上,唯有组织起民众进行斗争,方能制衡乃至夺回被官僚攫取的权力。这是共产主义运动离不开群众运动的根本逻辑,亦是其真谛所在。总之
——群众运动起来了,才有可能战胜官僚主义阶级。
四、建设引擎:激发热情,创造伟业
群众运动能够迅速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极大激发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政治自觉性与生产创造性,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回顾历史,即便如大跃进这样的群众实践存在某些偏差与不足,但它所调动起的全民意志与集体力量,及其在交通、水利、开荒、良田改造、工业基础等领域所取得的实绩,仍然是旧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所无法比拟的。群众运动打破了常规发展的局限,使得亿万普通人在共同理想感召下迸发出惊人的能动性,塑造出前所未有的社会气象,成为人类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总之
——群众运动起来了,建设热情就调动起来了。
五、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优越性,就在于能够通过群众运动高效整合全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打破区域、行业和层级的壁垒,将有限资源集中用于国家最需要的关键领域。这种“全国一盘棋”的动员机制,使得我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通常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实现的重大建设任务。从抗击自然灾害到重大科技攻关,群众运动始终是社会主义中国攻坚克难、办成大事的重要保障。新中国能在短短二十年间完成工业化布局,正是基于群众运动的举国动员力量。总之
——群众运动起来了,集体的力量就更强大了。
六、实践课堂:从“感知”到“实现”当家作主
群众运动不仅是理念的传播场所,更是实践的锻造平台。在这里,劳苦大众不再是政治话语中被动的“受惠对象”,而是真正走上前台,亲自参与决策、管理与改革。他们通过运动提高阶级觉悟、学习政策法规、锻炼组织能力,进而掌握自主解决问题的实际本领。唯有经历这样的实践淬炼,人民群众才能逐步摆脱对官僚体系的依赖,真正巩固其国家主人的地位。总之
——群众运动起来的,主人公意识就上来了。
七、防修防变:干部与群众融合的熔炉
群众运动是检验干部是否真正执行群众路线的试金石。它推动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倾听真实声音,从而防止权力异化、杜绝官僚作风。一旦离开群众运动的持续洗礼,“群众路线”容易沦为文件中的口号、会议中的空谈,最终被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架空。因此,运动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反修防变的制度性屏障。总之
——群众运动起来了,官僚主义就下去了。
八、政策落地:倒逼执行,破除惰性
群众运动的广泛声势与舆论压力,能够有效推动中央政策迅速传导至最基层,防止中间层级敷衍塞责、选择性执行。它既激励广大群众主动参与,也倒逼那些安于现状、不愿作为甚至暗中阻挠的干部不得不行动起来。没有这种来自群众的监督与推动,再好的政策也容易在传递过程中衰减变形,甚至被既得利益集团巧妙化解。总之
——群众起来了,领导干部当尾巴就不行了。
九、经验推广:激活榜样,比学赶超
群众运动创造出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社会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先进经验、创新技术和优秀管理模式的快速传播与普及。诸如“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这样的典型推广,不仅树立了学习标杆,更激活了全社会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性竞争机制。许多原本沉寂的行业和领域,因运动的推动而焕发活力,推动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整体跃进。总之
——群众运动起来了,你追我赶的劲头就来了。
十、矛盾化解:暴露问题,革除积弊
群众运动为社会矛盾的释放与解决提供了重要窗口。它能够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难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贪污腐败、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问题,以集中、公开的方式暴露出来,从而为从根本上革除积弊创造契机。若缺乏这样的运动机制,很多深层矛盾往往被压制、掩盖,无法得到彻底清理,最终可能危及政权健康与社会稳定。总之
——群众运动起来了,老大难问题也好解决了。
结语:运动的生命力
毛主席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仅为万里长征第一步。然而,许多徒有虚名的“共产党人”却将全国解放视为终点,开始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甚至腐化堕落——新的历史周期律由此开启。他们潜意识中抱有“打江山,坐江山”的观念,习惯于固守既得利益,因而对建国后开展的整党整风、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四清、社教等一系列社会改造与群众运动抱有抵触情绪,视其为“折腾”,并在实践中消极应对甚至暗中阻挠。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其脱离群众、背离革命宗旨的倾向。
社会主义事业本质上是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的运动过程。生命在于运动,停滞即是衰亡。一旦失去群众运动这一核心动力机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不仅难以推进,更可能陷入官僚化、僵化的危机,旧势力就会卷土重来。历史一再表明,那些反对、惧怕群众运动的人,往往正是官僚主义与既得利益的无意识代言人——无论他们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必将坚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永不停歇的运动中推动社会主义之舟逆水航进。
【文/郭传志,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