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2025年9月15日,上海多所学校的午餐供应出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据家长反映,由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供应的“虾仁炒蛋”出现臭味,部分学生食用后出现呕吐症状。学生反馈后,虾仁炒蛋被临时撤掉,学校补发了饼干、面包作为替代。徐汇、普陀、闵行等多个行政区的学校同步出现,形成区域性食品安全事件。
9月16日,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表态,已介入调查此次事件。徐汇区教育局党群办公室工作人员亦确认,正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进处理工作。9月18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通报,具体内容如下:
近期我委关注到,有市民反映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9月15日供应本市部分学校午餐中的虾仁炒蛋存在问题。我委会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第一时间赴现场调查,相关菜品留样及原料已送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上海中维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检验。根据相关规程,一周内将出具检验结果。
我委将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严格遵守校园食品安全相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发挥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作用,增加菜品选择等,不断提高供餐质量。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对学校供餐企业的监管力度。欢迎社会各界监督,共同守护学生健康。
事发后,提供午餐服务的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媒体表示:有学校反映虾仁里有细沙,不是所有批次都存在问题,不存在别的食品安全问题,因为我们也留样了。
真是轻描淡写,无所不谓,不惊不慌。对于绿捷公司的回应,家长们深感不满。家长们指出,虾仁里不仅有细沙,更主要是虾仁炒蛋有臭味,绿捷公司为何避而不谈?为何避重就轻?为何不惊不慌、轻描淡写?谁给他的底气?是否有大佬做后台才让他如此淡定?
据了解,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又据上海绿捷公司自身官网介绍,该企业是一家主营学生营养午餐的团餐企业,业务覆盖全市16个区的6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日供餐超过60万份;公司在闵行区自建低温冷库、配餐库及中央厨房,配备GPS导航、全程冷链等系统,且全面推进了放心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标准。
天眼查信息显示,绿捷公司的实控人、控股股东为香港的一家公司。股权穿透显示,公司受益所有人、董事长为陶某。公开资料显示,陶某还是冻品汇董事长,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曾任正大集团财务主管/总经理,他还是前新希望六和总裁、董事,负责公司战略及内外资源的整合。
绿捷公司在上海学校供餐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5年8月是其业务扩张的高峰期。仅在2025年8月,绿捷公司就中标了约70条学校供餐或食堂服务项目,几乎每天都能拿下两个以上的学校餐食合同。这些中标项目涵盖上海市普陀、闵行、宝山、浦东等多个区域,涉及学校从市属重点中学到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这些项目的中标理由普遍为“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响应最充分,类似业绩最多,企业综合实力较强,对采购需求理解透彻,整体服务方案相对完整,人员配置合理且提供相应资质。菜单设计合理,食品安全保障较强”。
上海绿捷公司是否真的如中标理由上所宣扬的那么优秀和完美?事实是绿捷公司问题频出。首先是曾多次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被起诉。另外,据家长反映,绿捷公司长期存在菜品质量差、菜中有异物、油炸食品过多等问题。学生们反映的问题包括:油炸冻鸡肉口感僵硬、大排难以咀嚼、蛋羹呈现异常绿色,学生剩饭比例非常高等。
就是这个绿捷公司能够在问题频发的情况下持续中标,并在上海学校供餐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出学校供餐招投标机制存在明显漏洞。当前的学校供餐招投标机制存在问题,评审标准过于依赖书面材料、企业规模和过往荣誉,而忽视了企业在日常运营中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突发事件响应能力和食材源头把控。有业内人士指出,绿捷之所以能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并非依靠菜品质量过硬,而是凭借强大的“政商关系网”,招标流程流于形式,其他竞标企业很难进入核心名单。
监管体系的失效也是此次校园午餐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国家要求校园配餐企业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实现加工过程实时可视;但在此次事件中,从虾仁采购到炒蛋制作的全链条问题均未被及时发现。到底是没有安装设备还是安装了没人管没人看?
监管多头但形成不了合力也是原因之一。教育、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都有监管职责,但现实往往是谁都可以管,却又谁都可以甩锅。
绿捷公司在上海学校供餐市场形成了主导甚至垄断地位,这种近乎垄断格局加剧了监管困境。据业内人士透露,绿捷公司曾是疫情期间保供单位,这样的企业都有不一般的背景,有深厚的政商关系,外部监督没有相当高的层级很难发挥作用。
信息不对称也是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家长作为最关心学生饮食安全的群体,却往往被排斥在监管体系之外。供餐企业及学校掌握着绝对的信息优势,家长无法获取真实的食材来源、加工过程、质量检测等关键信息。比如这次上海多校午餐发臭事件,不少家长还是在孩子放学之后与其交流之后才知道的。
守护校园食品安全,是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们在学校吃上安全、营养、健康的午餐,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为减少直至杜绝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笔者认为,必须重点做好下列工作:
一、加强对涉及学生校园餐相关部门监管人员、供餐企业的采购、加工、运输等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其充分认识到学生校园餐的重要性和违规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知晓并执行食品安全“四个最严”( 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重要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二、实行供餐企业“一票否决”负面清单制。建立全市统一的校园食品供应商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将家长投诉量及处理情况、食品安全事故、行政处罚、司法纠纷等量化为评分项,并设置红线。一旦达到一定标准,直接取消其一定时期内参与招投标的资格。
三、改变招投标评审重心。从重资质、重价格,转向重口碑、重过程、重责任。提高服务质量、食品安全追溯能力、家长满意度等在评分中的权重。
四、应用智慧监管系统并落实“明厨亮灶”制度。通过“校园餐”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从采购、储存、加工到供餐的全链条监管,尤其要落实“明厨亮灶”制度,实现加工过程实时可视。一旦发现哪一个环节存在违规违法行为立即预警,并触发供餐企业的退出机制。
五、加强部门协同,形成监管合力。市场监管、教育行政及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必须定期检查学生校园餐供应各环节,如供餐企业食材储存条件、食材本身是否新鲜、食品加工器具和场所卫生状况、校园餐份额是否量足、食品加工人员身体健康指标是否符合要求等。同时要经常实施不定期突击抽查,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即对相关人员严肃处治。
六、重罚问题企业。一旦查实食品安全问题,不仅要对供餐企业处以相应罚款和责令整改,问题严重的还要启动行业禁入机制,让企业感到“疼”,感到“怕”。
七、问责监管人员。如果供餐企业多次出现问题,要对市场监管、教育行政等相关部门监管人员进行追责,追究他们的失职或渎职的责任,提升所有监管者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八、建立强制性的陪餐制度。不仅校长、老师要轮流陪餐,还应包括轮值的家长代表等;同时还要形成详细的陪餐记录,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反馈和向社会公开。
九、搭建投诉举报平台。市场监管、教育行政等相关部门要畅通电话、网络等举报渠道,鼓励师生、家长与群众积极举报涉及校园餐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查证属实的,在处罚相关企业和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同时对举报者给予适当奖励。
【文/顾玉才,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