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政治延续” 到 “制度试金石”:现代战争理论的传承创新与实践路径
摘要
本文立足现代战争形态演变(如混合战争、制度竞争主导化),重新梳理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与 “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 三大理论命题的逻辑关系,提出:三者并非对立替代,而是 “整体 - 细分 - 完善” 的有机统一 —— 前两者揭示战争与政治的本质关联,后者聚焦现代战争中 “制度韧性对战争决策的约束作用”,是对经典理论的时代化补充。通过分析美国对外战争的制度反噬、中国和平崛起的制度优势等案例,论证 “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 对遏制霸权战争、构建和平国际秩序的实践价值,并从国家制度建设、国际规则完善、话语体系构建三个层面,提出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为应对现代霸权冲突提供理论支撑与行动方案。
关键词
现代战争;战争理论;制度试金石;政治延续;和平崛起
一、引言:现代战争形态与经典战争理论的适配性挑战
二战后,战争形态从传统热战向 “科技战、贸易战、代理人战争” 等混合形态演变,霸权国家常以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为借口,将自身利益凌驾于他国主权之上(如美国以 “反恐”“民主输出” 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导致经典战争理论面临 “被扭曲解读” 的困境。
一方面,克劳塞维茨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与毛泽东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仍能揭示战争的工具属性与暴力本质,但无法充分解释 “为何现代霸权国家不敢对制度韧性强的大国轻易动武”“为何非战争手段(如经济制裁)的效果越来越依赖制度抗压能力” 等新问题;另一方面,“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 理论的提出,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 它以 “制度韧性与战争决策的互动关系” 为核心,既继承经典理论中 “战争服务于人类正义” 的内核,又针对现代战争 “制度竞争深化” 的特点,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分析框架。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辨析与案例验证,明确三大命题的逻辑关联,并提炼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为遏制霸权战争、实现和平发展提供方案。
二、理论溯源与逻辑辨析:三大命题的 “整体 - 细分 - 完善” 关系
(一)经典命题的核心内涵:战争与政治的本质绑定
1.“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核心是 “目的 - 手段关系”:战争并非独立行为,而是政治目标(如领土、资源、霸权)在非暴力手段(外交、谈判)失效后的 “暴力延伸”。其价值在于揭示战争的工具属性,但未对 “政治目标的正义性”“战争手段的边界” 作出限定,这为霸权国家扭曲解读留下空间。
2.“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论持久战》)
核心是 “同质 - 特殊关系”:战争与政治同属 “利益博弈” 范畴,但战争是 “流血的极端形式”—— 它不仅服务于政治目标,更需符合 “人民利益” 的正义性(如中国抗日战争是 “反抗侵略、捍卫民族生存权” 的政治斗争)。这一命题补充了 “政治目标的正义性标准”,为非正义战争划定了道德边界。
(二)“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经典理论的时代化细分与完善
“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 并非否定前两者,而是基于 “政治与制度一体性” 的细分 —— 政治是 “动态的利益博弈”,制度是 “固化的博弈规则框架”,战争作为 “极端博弈场景”,必然成为检验制度韧性(动员能力、资源分配效率、社会凝聚力)的核心标尺。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两个层面:
1.解释现代战争的 “遏制逻辑”
现代霸权国家发动战争的决策,不仅受 “政治目标是否可行” 影响,更受 “战争对自身制度的反噬风险” 约束。例如,美国不敢对中国轻易动武,核心顾虑是:若战争失败,其 “自由民主” 制度的合法性会因 “制度无法支撑霸权目标” 而崩塌;若长期陷入战争,国内民生、科技资源分配制度将因 “军工复合体绑架” 而失衡(如美国阿富汗战争导致的国内通胀、社会分裂)。
2.完善 “战争正义性” 的评价维度
经典理论以 “政治目标是否正义” 判断战争性质,“制度试金石” 则补充 “制度能否支撑正义目标” 的维度:若制度无法保障民生、凝聚社会共识(如纳粹德国的法西斯制度),其 “政治延续” 的战争必然是非正义的;若制度能通过和平发展实现政治目标(如中国的 “共同富裕” 制度),则从根本上否定了 “战争是政治唯一延续手段” 的霸权逻辑。
三、实践验证:“制度试金石” 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体现
(一)案例 1:美国对外战争的 “制度反噬”—— 霸权逻辑的失效
美国 21 世纪发动的伊拉克战争(2003 年)、阿富汗战争(2001 年),均以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为包装(如 “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恐”),但最终因制度缺陷陷入困境:
· 制度目标与战争手段的矛盾:美国以 “输出民主制度” 为政治目标,却用 “暴力颠覆政权” 的手段,导致伊拉克、阿富汗陷入长期动荡,暴露其 “制度输出” 的虚伪性;
· 国内制度的失衡:战争导致美国军费激增(阿富汗战争耗资超 2 万亿美元),民生领域(教育、医疗)资源被挤压,社会分裂加剧(两党对战争的分歧、民众反战运动),最终证明 “靠战争延续霸权” 的制度模式不可持续。
这一案例验证:“制度试金石” 能直接戳破霸权国家的 “政治延续” 伪装 —— 若战争导致自身制度失衡,其 “政治目标” 本质是 “少数集团私利”,而非正义诉求。
(二)案例 2:中国和平崛起的 “制度优势”—— 非战争路径的成功
中国通过 “改革开放” 实现崛起,未发动任何一场对外战争,其核心支撑是 “制度韧性”:
· 民生导向的制度设计:以 “共同富裕” 为目标,完善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制度,14 亿人实现脱贫,社会凝聚力远超 “靠战争转移矛盾” 的霸权国家;
· 科技自主的制度保障:面对美国科技战(芯片禁令),通过 “新型举国体制” 整合产学研资源,在 5G、新能源等领域实现突破,证明 “制度能通过和平手段实现政治目标(产业升级)”;
· 国际合作的制度理念:提出 “一带一路” 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以 “共商共建共享” 的制度逻辑替代 “霸权扩张”,截至 2024 年,150 多个国家参与 “一带一路” 合作,印证 “和平制度” 的国际认同。
这一案例验证:“制度试金石” 不仅能遏制战争,更能为 “政治目标的和平实现” 提供路径 —— 制度优势越显著,“战争是政治延续” 的必要性就越低。
(三)案例 3:俄乌冲突中的 “制度韧性对比”—— 战争的深层胜负手
俄乌冲突本质是 “俄罗斯维护安全利益” 与 “美国推动北约东扩” 的政治博弈,但冲突进程受双方制度韧性影响显著:
· 俄罗斯的制度短板:经济结构依赖能源出口,面对西方制裁时,民生、科技领域承压(如通胀高企、技术进口受限),暴露 “资源依赖型制度” 的脆弱性;
· 乌克兰的制度缺陷:依赖外部援助(美国及北约的军事、经济支持),本土工业、动员制度薄弱,难以长期支撑战争,证明 “外部依赖型制度” 缺乏可持续性;
· 双方的共同启示:冲突长期化导致两国制度均面临考验,最终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更取决于 “制度能否持续整合资源、凝聚社会共识”—— 这正是 “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 的直接体现。
四、可操作实践路径:以 “制度试金石” 理论遏制霸权战争构建和平秩序
基于上述理论与案例,从 “国家 - 国际 - 话语” 三个层面,提出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一)国家层面:强化自身制度韧性,筑牢 “非战争崛起” 根基
1. 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以 “共同富裕” 为核心,优化教育、医疗、就业资源分配,增强社会凝聚力 —— 民生越稳固,“战争转移矛盾” 的霸权逻辑越难奏效(如中国通过脱贫攻坚提升制度合法性,减少内部动荡风险);
2. 构建科技自主制度:建立 “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芯片、人工智能),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避免因 “科技卡脖子” 被迫卷入冲突;
3. 优化应急动员制度:在和平时期完善 “经济、军事、社会” 协同动员机制(如储备战略资源、强化军民融合),提升应对霸权制裁、代理人战争的能力,但始终以 “防御性” 为导向,避免制度军事化。
(二)国际层面:推动多边制度建设,约束霸权国家战争决策
1. 强化联合国核心作用:推动安理会改革,提升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完善 “禁止使用武力” 的国际法执行机制(如对违反国际法的霸权国家实施集体制裁),让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无法突破法律边界;
2. 构建区域安全合作制度:以 “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 为依托,建立 “共同安全” 框架(如情报共享、联合反恐、非传统安全合作),替代 “北约式军事集团”,减少区域冲突风险;
3. 完善全球发展合作制度:通过 “一带一路” 倡议、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合作,让更多国家通过 “和平发展” 实现政治目标(如减贫、工业化),从根本上削弱 “战争是政治延续” 的土壤。
(三)话语层面:构建 “制度优势 - 和平发展” 叙事,破解霸权话语
1. 提炼 “中国制度” 的实践案例:通过 “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科技突破” 等案例,向国际社会传播 “制度韧性支撑和平发展” 的逻辑,对比霸权国家 “战争导致制度失衡” 的教训,凸显 “非战争崛起” 的优越性;
2. 推动 “制度正义性” 的国际共识:在国际论坛(如联合国大会、G20 峰会)上,提出 “制度正义性的评价标准”(如是否保障民生、是否尊重主权、是否推动共赢),否定 “霸权制度 = 先进制度” 的叙事;
3. 回应西方话语挑战:针对西方 “中国制度威胁论”,用 “中国从未发动对外战争”“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 70%” 等事实,证明 “中国制度是和平制度”,破解 “制度竞争 = 战争对抗” 的霸权逻辑。
五、结论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与 “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 三大命题,共同构成现代战争理论的完整框架 —— 前两者揭示战争的本质属性,后者补充现代战争的 “制度约束维度”,三者并非对立,而是 “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
在霸权国家仍试图以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扭曲战争本质的当下,“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 理论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它既能通过 “制度韧性” 遏制霸权战争决策(如美国不敢对中国动武的制度顾虑),又能为 “非战争崛起” 提供路径(如中国通过制度优势实现和平发展)。
未来,需进一步强化 “制度韧性建设”“多边制度合作”“和平话语传播”,让 “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 不仅成为解读现代战争的理论工具,更成为构建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 国际秩序的行动指南——这既是对克劳塞维茨、毛泽东等经典战争理论的时代传承,也是对人类和平事业的现实贡献。
史武军
2025.8.14
参考文献
[1]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M].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王缉思。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安全倡议:破解安全困境的中国方案 [R].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5]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阿富汗战争成本报告(2001-2021)[R]. 华盛顿:美国政府出版局,2021.
【文/史武军,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布。】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