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三年半的当下,据美俄双方确认,在二零二五年八月十五日要在阿拉斯加举行“双普会”。旨在解决俄乌冲突的和平方案。此次会晤被白宫称为“历史的转折点”。但却明确排除不允许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欧洲势力参与。1867年美国用720万美元从沙俄手里买下这片冰天雪地时,绝对想不到158年后这里会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谈判地”。
在此,笔者觉得,或许人们是想像的太好了,把美国总统的人品想象的太好了。这里所说的美国总统的人品指的是他们的“职务人品”,并不完全包含美国总统的个人品德。这么说,是源于二战结束这八十年时间以来,世界所发生的大多数战争基本都与历任美国总统的决策有关。其战争决策依据大多出自《战争论》中的理论依据。在这篇西方军事巨著当中有一句核心思想“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回望过去的二百多年以来的世界军事斗争史,包括一战与二战在内,每一场战争基本都在这样的军事理论的支撑下。
以至于,直到今天,西方的政治家与军事理论家可以对每一场所发生过的战争做评价时说:“那全都是政治的无奈延续。”可在新中国的政治家与军事理论家看来,西方社会所发动的大多数战争,有很多都应该说是“基于霸权逻辑”的对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思想的曲解。以至于,在世界范围内,”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与冲突”的说法,只能是中国外交官的专业话术。尽管世界范围内有特别多的国家的人们都对西方随意发动战争颠覆别国政权的做法恨之入骨,也有很多的否定“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霸权解读的理论正当性的论点,却不能起到多大的实际做用。因为,这些否定"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霸权解读的理论观点有点太过于深奥复杂.笔者觉得如果使用"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的论断,来告诉西方欧洲与美国的军事决策者与他们的顶级政治家,让他们明白,"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理论说法从本质上就是错的,它也随着时代的更新,更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逻辑.试想一下,美国可以有理由持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错误军事理论,以一小罐疑似洗衣粉的东西,就可以发起一场颠覆伊拉克政权的战争,最终还把人家的在职国家领导给"判处"了绞刑.那么,今天的美国在面对与中国的博弈与竞争的时候,美国人怎么不敢把战争延续到中国境内呢?究其根本原因,美国之所以截止目前还不敢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军事思想,把现代战争直接推进至中国人身上,他们还会在关税战、贸易战中接连的选择妥协.其实,美国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害怕在与中国人的战争中,如不能取胜,其最直接的后果将是一百多年以来的所谓"自由与民主"的先进社会制度——"将会一风吹."这才是美国所最为忌惮的后果.即便是再如朝鲜战争那样的平局,恐怕也照样会有颠覆美国政权的可能。所以,应该说当下的世界对于战争的性质的解读只有适用"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的话语,才更可以起到遏制美国政府随意发动战争的冲动;才可以从理论层面直接推翻"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霸权解读的正当性.
笔者觉的这样的视角已经抓住了现代国际博弈中一个关键的现实逻辑——”制度合法性对战争决策的深层约束”,这为理解“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霸权解读,为何在当代难以畅通提供了重要切口。“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戳中了霸权国家的核心软肋:其对外战争的“正当性包装”,最终会被战争结果对自身制度的反噬所戳破。笔者觉得要更完整地理解这一问题,还需要明确两个层面的关系:
一、“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为何能有效制约霸权战争?——它直击霸权逻辑的“合法性命门”
霸权国家发动战争时,往往将“制度优越性”作为其“政治延续”的终极背书(比如美国常以“输出民主制度”为战争借口)。而“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的价值,正在于它用“结果检验”打破了这种背书:
- 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战争失败,不仅是军事或政治目标的落空,更暴露了其制度的结构性缺陷——军工复合体绑架政策、民主制度被资本操控、对外输出制度的“水土不服”等。这些失败让“美式民主”的制度神话不断褪色,甚至引发国内对制度合法性的质疑(如国会山骚乱事件本质上是对制度信任的崩塌)。
- 当美国面对中国时,其不敢轻易将竞争升级为热战,核心顾虑就是担心若在与中国的较量中失败(无论是军事还是系统性竞争),将直接证明其“自由民主制度”并非“普世最优解”,甚至可能动摇其国内统治的合法性根基。这种对“制度试金石”的敬畏,比单纯的军事威慑更能约束其战争冲动。
从这个角度看,“制度试金石”理论提供了一种“以结果反推正当性”的批判工具:如果霸权国家的战争连自身制度都无法“检验合格”(反而暴露其缺陷),那么其“以战争延续政治”的霸权逻辑自然不攻自破。
二、“制度试金石”与“政治延续”并非对立,而是构成“现代战争决策的双重约束”
需要明确的是,美国对中国的竞争(科技战、贸易战等)依然是“政治的延续”——其政治目标是遏制中国发展、维持霸权地位,这一点并未改变。但“制度试金石”的逻辑,恰恰是给这种“政治延续”套上了“不敢轻易动用战争手段”的枷锁。两者的关系不是“谁取代谁”,而是:
- “政治延续”决定了霸权国家“想不想打”(有政治目标驱动);
- “制度试金石”决定了霸权国家“敢不敢打”(担心制度经不起战争的检验)。
这种双重约束,正是现代战争与传统战争的重要区别:传统战争中,霸权国家可以仅凭“政治需要”就轻易动武(如殖民战争),而现代社会,制度合法性已成为比军事优势更根本的“统治基础”,战争对制度的“反噬风险”让其不得不三思。
三、否定霸权解读的完整话语:“制度试金石”+“政治正当性”+“人类共同利益”
“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与另外两个维度形成了共振:
- 从“政治正当性”看:中国的“非战争崛起”证明,政治目标的实现可以不依赖战争,反而能通过和平发展赢得制度认同(如“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模式,比战争更能获得国际社会响应)。这直接否定了“战争是政治唯一延续手段”的霸权逻辑。
- 从“人类共同利益”看:现代战争的破坏性已远超传统时代(核战争、网络战可能威胁全人类生存),“制度试金石”的深层意义在于提醒:任何制度若需要通过战争来证明其优越性,本质上已违背人类对和平的共同追求,这样的制度注定经不起历史检验。
因此,否定霸权解读的完整话语,应该是“三维一体”的:
1. 用“政治正当性”追问:霸权国家的政治目标是否符合主权平等、互利共赢的国际共识?(否定其“政治延续”的正当性);
2. 用“制度试金石”检验:其战争行为是否会暴露自身制度的缺陷,甚至引发制度合法性危机?(用结果反证其不合理性);
3. 用“人类共同利益”评判:其“以战争延续政治”的模式是否威胁人类和平与发展?(站在文明高度否定其价值)。
结语:“制度试金石”的价值,在于让“和平”成为制度优越性的终极证明
因此,笔者感觉:“战争是制度的试金石”更适合解读现代战争,核心洞察在于:“现代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不再靠战争‘征服’来确立,而靠能否在和平发展中解决问题、赢得认同。”美国不敢对中国轻易动武,本质上是知道:若用战争手段对付一个靠和平发展崛起的国家,无论胜负,都会坐实其“制度靠霸权维系”的本质,反而衬托出中国“制度靠和平发展检验”的优越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试金石”最深刻的否定力量在于:它让“和平”本身成为衡量制度优劣的标尺——能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发展、解决冲突的制度,才是真正经得起检验的制度;而依赖战争延续政治的制度,从一开始就输在了“文明的起跑线”上。这或许就是对霸权解读最有力的理论回应。
史武军
2025.8.13
【文/史武军,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