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盛夏的晨光里,《人民日报》关于“同志”称呼应重归主流的呼吁,如同一缕穿透薄雾的清风,拂过喧嚣的都市,拂过无数沉寂的心田,浸润社会,沁人心脾。
这声热诚召唤,穿越历史烟云、回应时代期许,重燃失落的温度,重沸曾经让整个社会、让每一个体都感到无比温暖的精神血脉,把“同志”二字所承载的平等、纯粹与相濡以沫的深情,双手捧到人与社会的面前,温暖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温暖日渐麻木的人心。
01
同志是照亮历史的光亮,同志是平等与理想铸就的赤诚。“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这一吾华古老的文脉,更是在近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烽火硝烟和建设中,赋予了全新的、磅礴的生命力,使之不再仅仅是志趣相投者的互称,更升华成了一种超越血缘、跨越阶层、凝聚于共同信仰之下的神圣纽带。
尤其令人追思与感怀的,是那个被后世称为“纯真年代”的教员时代。那时,新中国如初生的朝阳,挣脱了旧世界的枷锁,急需涤荡干净千年封建等级制度的尘埃,“同志”这一称谓,勇敢地肩负起了改天换地的历史使命,宛如一股清冽的山泉,冲刷着“老爷”、“大人”、“长官”等陈腐称谓留下的污垢,成为社会交往中最崇高、最普遍、也最亲切的称呼。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更是一个时代的灵魂烙印,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神气质。
那是一个精神高度远胜于物质丰度的年代,一声“同志”,便是最朴素也最珍贵的身份认同。
在延安的窑洞里,在井冈山的篝火旁,在建设工地的脚手架上,在广袤田野的阡陌间,这声呼唤无处不在。它消弭了身份的鸿沟,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教员与普通士兵在行军中互称“同志”,汗水浸透了同样的粗布军装,理想照亮了同样坚毅的脸庞。刘少奇同志深入基层调研,一句“少奇同志”的称呼,自然流淌着领袖与人民之间那份水乳交融的平等与亲切。周恩来总理一生坚持称他人为“同志”,无论是面对国家元首还是普通工人、服务员,那份温润如玉的尊重与谦和,正是“人民公仆”本色最生动的诠释。
在那个年代,没有前呼后拥的“某总”,没有颐指气使的“某局”,只有为了共同目标并肩奋斗的“同志”。
这份纯真,如春风化雨,泽润神州每一寸土地,每一道细微之处。工厂车间里,老师傅手把手传授技艺,一声“同志”让师徒间弥漫着如父如兄般的温暖;田间地头,下乡干部卷起裤腿,与老农一起劳作,商讨农事,“同志”的呼唤让政策与民心紧紧相连;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同志”的称谓承载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那是一个称呼即承诺的年代。一声“同志”,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种无条件的信任,一段无需血缘维系却坚如磐石的情义。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怀揣着救死扶伤的信念远渡重洋而来,教员深情地称他为“同志”,一声“同志”,便把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灵魂对正义事业的共同信仰诠释,灵魂也超越了国界藩篱,紧密相连在了一起。
当勤务兵张思德在平凡的烧炭岗位上因公殉职,教员在追悼会上以“张思德同志”相称。一篇《为人民服务》的悼词,将平凡的生命升华为不朽的精神灯塔,照亮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价值。
“同志”二字,通过共产党人的锤炼,重逾千钧,成了人格平等的宣言书,理想主义高扬的旗帜,昭示着在崇高的人民事业面前,每一个生命都必须给予最高的尊重,每一份奉献都应给予同等地珍视。这份建立在共同信仰和奋斗目标基础上的纯粹人际关系,构成了那个时代最温暖、最令人怀念的底色,其精神光辉,穿越时空,依然灼灼其华。
02
然而,在时代的洪流奔涌向前的同时,也裹挟着泥沙俱下,称谓的异化与精神温度的失落席卷而来,让人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一方面,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繁荣。另一方面,伴随着物质的丰盈,精神的田园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荒芜。曾经温暖人心的“同志”之声,在五光十色的经济浪潮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渐渐冷却、稀薄,甚至一度被淹没、被遗忘。
“同志”称谓的异化,成为社会精神温度失落最直观的表征。“老板”、“老大”的江湖气,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弥漫于官场、商界乃至市井;“某总”、“某局”、“某处”、“某科”,这样的职务称谓层层叠叠,精准地标示着权力金字塔的每一级台阶,无形中筑起一道道身份的高墙;“美女”、“帅哥”等看似亲昵,实则轻浮的泛称,消解了人际交往的庄重感;更有甚者,网络空间里滋生的“屌丝”、“舔狗”等,充满贬损与自嘲意味的低俗化标签,如同无形的毒菌,侵蚀着年轻一代的自我认知与价值判断。
这种称谓的嬗变,绝非简单的语言风尚变迁,而是一面扭曲的哈哈镜,映照出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偏移,与精神世界的微妙塌陷。对权力的盲目崇拜、对金钱的过度推崇、对物质享受的无限追逐,悄然替代了对理想、对平等、对集体精神的尊崇。
当权力场中充斥着“老大”、“老板”的奉承之声,被称呼者初时或感不适,久而久之却如温水煮蛙,渐渐习惯了那份虚幻的尊崇,滋生出高高在上的心态。细思之下,不难发现,这种称谓的微妙异化,何尝不是在蚕食“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稀释着公仆意识,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哟。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深刻指出:“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塑造者与承载者。
称谓的变迁,悄然重构着我们对社会关系的认知本质。封建时代“奴才”、“小人”的自称,虽已尘封于历史,但称谓中暗藏的不平等基因,却如同幽灵,借尸还魂于“某总”、“某局”的尊卑序列之中,在无形中拉大人心的距离,冷却人际的温度。当“同志”所蕴含的平等精神,被等级化的称谓取代,社会纽带的紧密程度便已悄然松弛,那份曾温暖世界的赤诚情怀,也随之在功利主义的寒风中飘零。
03
回归同志,重拾初心与温暖吧! 时代在呼唤,人民在呼唤。
《人民日报》此番“同志”称谓回归主流的深情呼吁,绝非仅仅是对一个词汇的怀旧,而是对迷失的社会风气的拨乱反正,而是对涣散人心的深情凝聚,更是对扭曲的政治伦理的勇敢矫正,更是重塑精神家园、重铸时代魂魄的精准出招,如久旱后的甘霖,如迷途中的灯塔,让人闻之喜极而泣,奔走相告。
这声呼吁,让“同志”携带着平等基因,涤荡特权思想、冲刷等级观念。它如同一台无形的社会风气净化器,让我们生活在洁净、爽朗、亮堂之中。
当危急时刻,警察被无助的群众本能地唤作“同志”时,那份穿越恐惧传递而来的信任与依靠,瞬间就会照亮这个称谓最本真的价值——在最需要的时候,可以信赖和依靠的“自己人”。
一声“同志”,也是对手握权柄者最朴素的提醒:职务有高低之分,人格无贵贱之别。一声“同志”,还是对普罗大众最温暖的宣告:身份或有差异,尊严永远平等。
当“同志”呼唤重新响起,便是对“官本位”积习的一次勇敢纠偏;便是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根本宗旨的生动回归;便是一座无形的桥梁,把干群之间平等互信、血脉相连的情感架通,让权力回归服务的本源。
一声“同志”,更是构建时代宏图的基石。我们正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共同富裕的壮阔征程上,公平正义,是这条征途上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基石。“同志”一词所蕴含的天然平等理念,正是这一核心价值最日常、最朴素、也最有力的表达。它无声地宣告,无论职位高低、财富多寡、背景差异,在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面前,所有参与者都是志同道合的奋斗者,都是平等的一员。
回溯激情燃烧的革命战争年代,“同志”的呼唤如烈火熔炉,锻造出超越出身门第的钢铁情谊;回望热火朝天的建国初期,“同志”称谓在建设热潮中,成为平等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象征。今日重拾此称谓,正是以最细微、最持久的方式,在人们的心田日日耕耘、时时强化“平等”这一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基石。
当“同志”之声重新在耳畔自然流淌时,涓涓细流,将持续不断地冲刷着特权思想的土壤,为共同富裕这座宏伟大厦的稳固,打下无比坚实的精神地基。
一声“同志”,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庄重对话,是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深刻践履。“同志”这一称谓,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基因,是我们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命运相连的历史见证与情感浓缩。它凝结着井冈山的星火、长征的壮歌、延安的灯火、西柏坡的誓言……
我们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深情呼唤“同志”,其意涵早已远超一个简单的称呼。它是对来路的深情回望,是对革命先辈和建设先驱崇高精神的虔诚致敬;它更是对未来的坚定承诺——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无论前路如何坎坷崎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坚如磐石。它如一面永不褪色、永远高扬的旗帜,时刻召唤着每一位共产党人、每一位中华儿女,以“同志”般的绝对信任与赤诚坦荡,共同面对复兴路上的重重挑战,携手并肩、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在兴安盟的广袤田野,“党员红”与各族农牧民“同志”同心,汗水洒在同一片沃土;在乌兰浩特的社区院落,“五个一”工作法让“同志情”在细致入微的服务中悄然升华。这些扎根大地的生动实践雄辩地证明,“同志”不仅是温暖心扉的称谓,更是刻入骨髓的行动准则,是共产党人行走于天地之间、服务于人民之中的根本精神姿态。
04
“同志”这一称谓的温暖与力量,不仅能够凝聚中华民族,还能跨越地域、民族、文化的边界,在更广阔的人类文明图景中引发深刻共鸣,照亮人类共同的前路。
在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法治的阳光照耀着民族团结之花,“火塘调解”的温暖火光旁,一声真诚的“同志”,往往能消融不同民族同胞间的误解坚冰;在城市社区的“老张调解工作室”里,在充满温情的“言和亭”下,一句“同志,咱们好好说”,常常成为化解邻里矛盾、弥合社会裂痕的灵钥。
这些实践揭示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这就是同志精神所蕴含的平等、尊重、理解与共同奋斗的价值观,是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
是的,在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同志”是增进情感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舞台上,“同志”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一种基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精神团结。
《人民日报》站在新时代的峰峦之上,深情呼吁“同志”回归,成为主流称谓,这一呼吁,何尝不是吹响了面向未来的昂扬号角。在人工智能深刻重塑社会形态、物质丰裕却精神焦虑蔓延的当下,人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渴望,真实、纯粹、超越功利的情感联结,更需要基于共同价值与尊严的、精神认同和归属感。一声真诚的“同志”,正是对这种深切渴望的回应。
当“同志”之声重新如春风般自然流淌于你我之间,不仅是一个温暖称谓的回归,更是一个伟大民族在精神深处向着光明、平等、团结的彼岸,发出的清晰宣言与坚定步伐。它是冬日的暖阳,在照耀人心的同时,也会融化人际的冷漠坚冰;它是秋日的晨风,吹散世俗的功利迷雾;它是夏日的清荷,给予人通体的芬芳;它是春日的雨水,润泽尊严与价值的永恒渴望。
05
一声“同志”,让疏离的心灵重新靠近,温暖世界温暖人,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焕发璀璨夺目的光彩。
当“同志”的呼唤再次响彻神州大地,回荡于世界的角落,我们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温暖的称呼,更是一个因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而充满温情的美好世界。每一个被唤作“同志”的个体,都将成为传递平等、播撒温暖的使者;每一声发自肺腑的“同志”,都在为人类共同福祉的宏伟大厦添砖加瓦,都在点亮照亮前路的文明之灯。
让我们重拾失落的精神坐标,以“同志”之名为旗,在历史的正确航道上,同舟共济、并肩前行,共同谱写属于新时代的壮丽史诗。
我们深信,当温暖在人与人之间真诚传递,当崇高的理想在心与心之间深刻共鸣,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灵魂之火,便会在这声声“同志”的呼唤与回应中,熊熊燃烧起来,照亮和温暖人类文明的星辰大海。
你好,同志!
【文/上官茂华,作者原创投稿,首发:“上官茂华A”微信公众号。】